國機國造再創歷史:高教機「勇鷹號」首飛成功,最大亮點通訊機是「MIT」

國機國造再創歷史:高教機「勇鷹號」首飛成功,最大亮點通訊機是「MIT」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天是中華民國空軍的大日子、航太產業里程碑,台灣自行研製的高教機「勇鷹」完成首飛展示任務,這是近31年前經國號首飛後,再次締造歷史性一刻。

(中央社)勇鷹高教機今(22)日成功首飛,總統蔡英文致詞表示,這次完成的首飛展示任務,是近31年前經國號IDF戰機首飛後,再次締造歷史性一刻;當年IDF團隊是航太史傳奇,勇鷹傳承光榮與專業,相信會持續締造紀錄、延續傳奇。

國機國造、首架AJT(Advanced Jet Trainer)新式高教機去年9月24日在台中漢翔公司正式出廠,並定名為「勇鷹」,以紅白藍的飛機塗裝首度亮相,未來將取代AT-3教練機及F-5部訓機,將原本「3階段3機種」飛行員訓練,精進為「3階段2機種」訓練,有利銜接未來F-16V等先進戰機戰訓任務。

首架勇鷹新式高教機今天上午9時20分在台中清泉崗機場正式首飛,於上午9時32分成功降落,共計飛行12分鐘,飛行課目包括地面滑行、高速滾行升空、空中飛行測試、五邊進場、保持最佳進場姿態落地。期間同樣是國造的IDF經國號戰機也高速衝場致意,寫下國機國造歷史新頁。

蔡英文:國機國造再創歷史性一刻

總統蔡英文在勇鷹高教機前致詞指出,今天是中華民國空軍的大日子、航太產業里程碑,剛剛由路志元、管延年2位優秀試飛官,所駕駛編號11001新式高教機,順利完成首飛展示任務,這是近31年前IDF首飛後,再次締造歷史性一刻。

蔡總統說,她要請大家一起回想,4年前提出高教機要自研自製時遇到很多挑戰,有些人質疑航發人才凋零、國內航太產業技術能量跟不上,更有人持反對意見,主張要直接跟國外購買比較划算。

她強調,但4年來在空軍、漢翔、中科院及所有上下游廠商合作下,克服所有困難,以具體成績重建對國內航太研製能力的信心,從組裝到去年原型機出廠,她一次又一次來到漢翔視察,大家的士氣一次比一次高昂,今天看到台下夥伴臉上充滿自信光榮,她要借在場貴賓雙手,給研製團隊大大掌聲。

勇鷹號_2
Photo Credit: 中央社
首架勇鷹新式高教機22日上午9時20分在台中清泉崗機場正式首飛,於上午9時32分成功降落,一共升空飛行12分鐘。

蔡總統也說,她身後的勇鷹代表兩個重要意義。

第一,國機國造帶動國內航太產業發展、進步,不僅創造2000多個就業機會,更能傳承經驗、培育出新世代航太產業技術人才。當年IDF團隊是航太史傳奇,今天許多年輕人才投入團隊,傳承過去光榮、專業,不僅建置研製能量,並被美商稱讚具有全世界數一數二水準,相信會持續締造紀錄、寫下傳奇。

第二,研製新式高教機是為了要給空軍弟兄姊妹最好訓練環境,有了嶄新、安全性能強的高教機,新生代優秀飛官一定能持續翱翔天際、保家衛國,同時新式高教機具有自製率高、後勤維護費用低、系統整合高等特性,可配合空軍需求進行構改、性能提升,也是國防自主重要環節。

蔡總統指出,目前新式高教機已完成一系列地面工程測試,由中科院執行的靜力試驗(static test)也通過驗證,接下來還會展開第2架測試機結構疲勞驗證,目標滿足30年、8000小時需求指標。

蔡總統也勉勵現場同仁,要上緊發條把關飛行安全,務必做到滴水不漏,也要勉勵空軍、中科院、參與新式高教機研製夥伴,「要把這份感動,落實為不斷前進動力,大家辛苦了,我真的非常以你們為榮」。

蔡英文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戰機停滯數十年,勇鷹號僅花3年完成研製

勇鷹為提供飛行員訓練的高教機種,於2017年2月7日啟動研製,2019年9月26日出廠第一架原型機,並於今日首飛成功。預計未來將投入新台幣686億元,在2026年以前生產66架。預計將帶來2000個工作職缺,經濟效益預估將達新台幣1500億元。

根據《中央社》,台灣自研發經國號IDF戰機後,戰機研發已停滯數十年。勇鷹自我國IDF經國號戰機基礎研改而來,勇鷹的飛控、航電軟體都是百分之百自行掌握,撰寫出超過100萬行的軟體程式,構改的最大特色就是大量使用複合材料,包括新的座艙、新的電子零件都是IDF時代所沒有,展現台灣航太在「國防航太技術」、「提升國內航太產業」及「培植國內航太人才」的三大進步。

《上報》報導,國機國造政策來提升國內航太與通訊產業能量,是空軍高教機從原規畫外購改成自製最主要目的。據指出,勇鷹的數位化飛控系統與多項航電儀表設備皆為台灣研製或合作生產,其中ZAH-1400A型數據鏈路通信機更是最大亮點,是中科院與國內通訊廠商共同開發的MIT裝備,裝備相當於F-16V上的隨建即連網路通信機。除讓勇鷹平時訓練可提升到地空聯合模擬訓練模式外,每架高教機透過數據鏈路,都可自動幫其他教練機中繼轉發資料,延伸通信距離形成綿密的通信網絡。

退役空軍中將副司令張延廷也指出,勇鷹簡化飛行員訓練流程,也節省金錢成本,將取代的F-5、AT-3至少是30年前的飛機,還是傳統類比式飛行儀表,相對之下勇鷹的全數位化座艙,未來飛行員受訓完畢銜接F-16V(Blk70)時,可收無縫接軌之效,節省訓練成本。

張延廷也指出,勇鷹有火控、跨載及導引系統,具平戰結合、轉換、一體的功能,若戰事發生,可成為對海、對陸作戰序列的籌碼之一。

《聯合報》報導,漢翔透露,按進度今年「勇鷹」應有首批量產6架的能量,但空軍態度謹慎,目前全案暫按先前規劃進度,預計明(2021)年11月進行小批量生產;2023年3月起進產階段,2026年6月前完成66架交機任務。

空軍新式高教機(2)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國機國造、首架AJT新式高教機「勇鷹」去年9月首度對外曝光。

總統蔡英文第二任期加強國防戰力,國機國造、國艦國造都在今年有了初步的成果。本月2日,由台船建造的4000噸級巡防艦「嘉義艦」下水,預計年底交船,投入海域執法及海上醫療救難的工作。

我國空軍國機國造大事記

  • 介壽號教練機(1968年至1982年),1968年由台灣航空發展中心自行製造的輕型教練機,使用O-320-E2A往復式發動機,至63年共生產58架,作為空軍官校學生初級飛行教練機,服役至1982年除役。
  • 中型運輸機(1972年),民國1972年由台灣航空發展中心自行設計,採高機翼的設計,使用2具T-53-L-701A型渦輪螺旋槳發動機,但因未來兵力需求以自行研發噴射機為目標,最後並未量產。
  • 中興號教練機(1973年至1993年),民國1970年由台灣航空發展中心自行設計製造而成,使用T53-701A型發動機,1973年首架機出廠並陸續生產55架,空軍官校於1976年正式作為飛行訓練機,並在1993年除役。
  • F-5E型戰機(1974年至今),民國1973年與美國簽訂合作生產計畫,使用2具J58-GE-21A型渦輪噴射發動機,共生產242架。1974年首架機在台灣裝備完畢,並出廠交付空軍,目前仍然擔任台灣空軍部隊的訓練任務。
  • AT-3教練機(1980年至今),由台灣航空發展中心自行研究設計與製作,使用TFE-731-2-2L渦輪扇噴射發動機,首架在1980年出廠、共生產63架,空軍官校在74年換裝作為高級飛行訓練使用,服役迄今。
  • IDF型經國號戰機(1992年至今),由台灣航空發展中心研發自製的高性能防禦戰機,使用2具TFE1042渦輪扇發動機,1988年首架出廠,共生產130架,於1992年移交空軍使用,主要任務為空對空、空對地作戰,武器系統配備自製天劍一型、天劍二型飛彈,為捍衛台海安全的主力機種。
  • AJT新式高教機(2017年至今),國防部在民國2016年7月15日舉辦國機國造論壇,向國人宣誓國機國造的決心,並在總統蔡英文的指導下完成產業整合,2017年2月7日正式啟動新式高教機自研自製,並在2019年9月首次對外亮相,於2020年6月22日在台中首飛。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黃筱歡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