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年都有「游泳健將」溺水?無論玩不玩水,在台灣你就該懂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開放水域那麼危險嗎?怎麼玩都會溺水嗎?需要多好的泳技才不會溺水?會問這些問題,其實是把台灣「游得又快又標準」的泳技指標當成唯一指標,不過能在水裡生存的人,未必能游得快、游得標準,但他們在水裡能辦到各種事。
夏天到了,民眾早已被疫情悶壞,台灣的溪邊、海邊如今早已擠滿戲水人潮,並且,肯定又將有人溺水死亡。這些不幸民眾中,其實其中不少人「很會游泳」,但為何貫徹了游泳教育,仍無法避免憾事發生呢?
以下內容並非對專業人士的建議,而是獻給對開放水域不熟悉,又想快樂玩水的民眾,希望能有幫助。
學游泳沒用?善泳者溺?
「越會游泳的越會出事啦!」
這話乍聽有理,但你可能有所不知,全台各地海邊都有一群老阿伯,他們徒手抓龍蝦、撈海膽、放網、打魚、晨泳,天天泡在波濤洶湧的大海裡,卻鮮少聽到出意外的新聞。莫非阿伯們都是神秘的中國傳統泳術大師?個個泳功蓋世,論實戰性,現代化訓練的游泳隊也比不上這些世外高人嗎?
當然不是。
實際上,在野外玩水並不需要泳姿標準、能游2000m或自由式25秒25m,它需要的是「應對水中狀況的能力」。而這正是在開放水域極其必要,游泳校隊卻未必具備的能力,也是台灣游泳教育走歪的地方。
游泳教育的核心:建立面對水的自信
但,你要建立什麼樣的自信?
「你會游泳哦!你可以游幾公尺?會游蝶式嗎?哇,好快喔!」
現行體制下,我們將競技訓練簡化後套用在國民教育,導致學會游泳的台灣學生,其自信建立在泳姿正確、泳速快、能長泳上,這其實是一種便宜行事的作法。
相對地,我們並不教學生如何親近開放水域,以至於學生普遍缺乏相關經驗,偏偏在游泳池的經驗,又讓學生對泳技充滿自信,盲目的自信。
這是最糟糕的情況。

有許多人自信滿滿地到海裡浮潛,被海浪打到臉後喝了一口水,嗆到,接著他本能想站立,卻發現踩不到底,於是就恐慌掙扎起來。他們習慣於能踩到底的直線水道,但開放水域不只沒有水道線,環境還是不停變化的,失誤會導致連鎖反應,如果處理不好,喝一口水都可以死人。
看看荷蘭游泳課證照zwemdiploma的A級考試標準吧:
- 穿夏季衣服與鞋子:
- 直立跳進水裡,騰空踢水15秒。
- 踢水後直接12.5m抬頭蛙式,潛水從水道繩下游過。
- 轉身後直接12.5m仰式,爬上岸。
- 泳裝(不配蛙鏡):
- 以頭先入水的方式跳入泳池,閉氣3公尺不能浮出水面,直到穿過水中設置的洞。
- 50m抬頭蛙式+50m仰式。
- 頭在水下漂浮5秒接蛙式,再漂浮5秒。
- 轉身5秒漂浮後接仰式,再漂浮10秒。
- 將自己推離岸邊,5m自由式。
- 仰看5m不能用手的蛙腿。
- 跳進水中騰空踢水60秒,水中360轉身兩次。
經由這樣教育的孩子,會建立什麼自信呢?
他們未必能游得快、游得標準,但他們在水裡能辦到各種事,即使面對狀況,他們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嗆水?踩不到底?抽筋?暈頭轉向失去空間感?不要緊,身體都知道應對方法,既然會應對就不會慌張,上述那些考試,就是為此量身打造的。
根據莫爾研究所het Mulier Instituut的調查數字顯示:荷蘭11至16歲的人中有97%的孩子zwemdiploma A以上等級的游泳證照。
那麼,在台灣的游泳教育體制尚未完善前,如何知道自己的泳技足以在開放水域玩水甚至游泳呢?

必須學會的四項泳技&四個準備
- 四項泳技
在確認泳技之前,有一項最重要的基本功:呼吸。你必須學會用呼吸控制浮力。
很玄嗎?不用擔心,這不是鬼滅之刃也不是波紋氣功,就只是一般的呼吸。
1. 漂浮
一般來說,吸飽氣的人是不會下沉的,人類的肺是超厲害的大氣囊。
假如你漂在水中,你會感覺到自己吸氣後慢慢上浮、吐氣後慢慢下沉,這是浮力變化,一個很好利用的現象。在習慣呼吸與浮沉之間的規律後,你可以嘗試調整呼吸節奏,讓吸飽氣的時間延長,吐光氣的時間減少,如此一來,漂浮就變得很易了,在呼吸足夠熟練後,甚至連要浮、要沉都能隨心所欲。
實用層面上,在水中過度費力時,漂浮將是你的好朋友,不但可讓肌肉緩一緩,假如不幸抽筋時,也可先用「水母漂」把筋拉開,再「仰漂」讓身體舒緩過來,實際處理過一兩次後,在大海裡抽筋也不算什麼問題了。
2. 潛泳
特殊情況下,水面會有障礙物(如廢棄漁網、垃圾、翻船、浪區、瀑布翻滾流),可使用躬身下潛繞開障礙物。但這還不是學習潛泳最大的價值,我認為,由於潛泳使讓人具備「進入」水中環境的能力,使它不再是「踩不到底的深淵」,這減輕了人對水底未知的恐懼,在心理層面上能使人更不容易恐慌。
3. 抬頭蛙泳
面鏡、蛙鞋、呼吸管、浮具……這些裝備雖然好用,卻都有可能在水裡丟失,你必須確保自己失去裝備時仍不會溺水。
考量到一般人不戴面鏡在水裡無法看東西,這時抬頭蛙就是最佳解了,它能帶來水面上的視野,體力也消耗得較少。我認為,這正是在荷蘭zwemdiploma A標準中,抬頭蛙泳需要游50m,自由式卻只需要5m的原因。
4. 立泳
在不碰水底的前提下踩水,保持頭部浮出水面一段時間。這在嗆水、失衡、緊張時能幫助你緩一口氣,其實很多時候,溺水和如魚得水之間就只差這口氣。
做到這些後,深水就難不倒你了,但只要有一項做不到,就應該當成自己是旱鴨子,穿好救生衣,待在淺灘或浮潛教練的身邊,假如想循正規途徑學習,則建議學習「自由潛水」,考到AIDA2或同等級證照。

- 四個準備
1. 準備浮具
所謂浮具,就是能讓人賴以漂浮的物體,就戲水需求來說,無論是救生衣、救生圈、魚雷浮標都行,假設真的沒帶,去附近找一塊保麗龍垃圾、塑膠桶來綁條繩子也可以。許多情況下,浮具能讓死亡危機一秒變成輕鬆解決的小事件,自救、救人或請別人救你時,浮具能讓普通人也能執行救援,所以,請在下水前準備好。
2. 準備救人
對於非專業的救援者,只有一個建議——絕對不要下水。
任何救人行為,請以自己不碰水為最高原則,靠泳技救人太困難了,請當成自己不會游泳,利用現場的裝備道具。並且在玩水之前詢問自己:若有人溺水,我怎麼利用這東西救他?
也許你會說「不要救」。
那就反著問:假如我溺水,別人怎麼救我?
最新發展:
-
【專訪】「孤泳者」許汶而挑戰泳渡英吉利海峽台灣第一人,在海裡難遇鯊魚最怕水母 1週前
-
回顧大武崙沙灘溺水事件:縮小戲水範圍、增加人力配置,就不會發生溺水了嗎? 3月前
-
救生員職業解析(下):在海邊、渡假村、公園游泳池工作有何差別?一定要很會游泳嗎? 8月前
-
柯市府禁止台北三大湖泊划船/划立槳的四個理由,沒有一項經得起基本邏輯與法律人權檢視 1年前
-
【圖表】四張圖看台灣那些戲水地點最常發生溺水事故 1年前
-
傳說「聚陰」還有「魔神仔」的仙女瀑布,我決定潛到河底看看有什麼 2年前
-
溪流潛水:台灣山澗極具觀光潛力的極限運動 2年前
-
【圖表】會游泳就不容易溺水嗎?4張圖看過去6年戲水事故情形 3年前
-
【插畫】溺水的人不會中氣十足大喊「救命啊」 3年前
Tags:
從生活實踐淨零轉型,讓地球HP值滿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暖化情勢日益嚴峻,必須積極因應;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都與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但只要從小地方開始做出改變,就能帶來轉機,讓地球重拾生機。
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然而因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碳排,溫度上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並造成災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3月公布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根據2021年10月各國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承諾的減排量仍不足以將本世紀末的升溫控制在1.5°C,甚至難以限制在2°C;氣候變遷已對地球健康構成威脅,一個「宜居且永續的未來」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
全球升溫攝氏1.5 °C、 2°C,影響有這麼大嗎?
IPCC 估計,若地球升溫1.5°C,到2100年前海平面將上升0.26到0.77公尺,若升溫至2°C則將再增加0.1公尺,將影響小型島嶼、低窪沿海及三角洲等區域約1,000萬人口暴露在相關風險中;就研究涵蓋的105,000個物種,升溫1.5 °C會有 6% 的昆蟲、 8% 的植物和 4% 的脊椎動物地理分布範圍會縮小50%,升溫2°C,則會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消失;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發病率或死亡率將增加,並提高相關蟲媒傳染疾病帶來的風險。
面對全球氣候失衡的威脅,我們就像遊戲中闖關的玩家,必須想辦法讓地球的HP值(生命值)恢復,然而這不是遊戲,挑戰結果意味著我們真實的未來。減碳、零碳是控制暖化的關鍵,加速導入再生能源、電氣化是主要國家刻正加速推動的重要政策,然而發電過程勢必有能量轉換的效率損失,輸配電則有線損,因此國際能源總署(IEA)倡議各國在思考未來能源組合(energy portfolio)時,應將節能視為第一燃料(energy saving is the first fuel)。歐盟目標在2030年最終能源消費較2020年實績值減少15.8%,法國淨零策略(SNBC)則規劃大幅提升工業、住宅、運輸能源效率,日本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也提出2030年電力需求較2013年減少20%的目標。
除了國家層級推動的的節能目標,你我還能採取哪些行動、讓地球恢復生機?
多想兩秒鐘,地球更輕鬆
愛地球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也是很潮的生活態度,每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生活小細節,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讓地球更宜居。
1. 利用大眾運輸或碳排量低的交通運具
根據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係由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共同達成,根據環境部提供的數據,2021年我國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13%,若使用電動運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短程距離往返選擇走路、騎腳踏車,可有效減少碳排,有助改善空氣品質,更有益身體健康。

2. 自備環保用具,減少一次用產品使用
出門前隨手攜帶環保購物袋、環保杯、杯套或環保餐具,如果忘記帶,亦可使用租借循環杯與容器,或店家提供的環保餐具,尤其少用一個塑膠袋就相當於減碳0.057公斤,幾秒鐘的選擇與行動,能夠減少一次性產品垃圾、省下處理廢棄餐具的能源消耗,降低地球的負擔。舉手之勞自備購物袋、餐具,就是實踐減碳生活的第一步。
3. 認明節能標章,省電還能減碳
常見於耗能商品上的「能源效率標示」,提供了年耗電量、耗能等級資訊,並根據不同產品提供對應的能源效率數據;耗能等級數字越低代表耗能越少、越節能,圖示上的溫度計也就會落在象徵地球降溫的藍綠色;而貼有節能標章的產品,代表能源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10-50%,所以用電更省,更有助於降低碳排。
4. 智慧用電,錢包受惠
智慧電表是具備通訊功能的電力量測設備,每日可將用電數據回傳台電公司,搭配使用「台灣電力App」,可查詢每15分鐘的用電量,每6小時可結算一次電費,另外,還可透過APP內「用電比較」、「未出帳用電量」、「費率試算」、「住宅用電分析」等功能,掌控電費支出及家電使用情形,找出家中的吃電怪獸,即時調整用電習慣,省下不必要的電費支出。

5. 加入綠領行列,將知識化作守護地球的行動
除了節能,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更是降低碳排的關鍵,近年來在政府的加速推動下,我國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望達到10%,逐漸成為供電要角;不過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3年9月發布的新版《2023年淨零路徑圖》(Net Zero Roadmap 2023 Update –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 °C Goal in Reach),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成長三倍達到11,000GW,才能達成淨零排放情境所設定的減排量。更多的再生能源,意味著基礎建設、技術研發、產業推動也必須加倍投入,有賴運輸、建築、金融……等不同領域的「綠領人才」投入實踐淨零轉型。根據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2013-2023十年間,綠領工作數成長6.5倍;面對2050淨零目標,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
淨零轉型你我同行
在這場為了地球未來而戰的任務中,每個地球玩家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隨手關燈、自備購物袋這樣的舉手之勞,或是選擇低碳排的電器與運具,甚至成為綠領工作者親自參與,每一個支持淨零轉型的力量,都有助於地球HP生命值恢復滿點。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