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為什麼每年都有「游泳健將」溺水?無論玩不玩水,在台灣你就該懂水

為什麼每年都有「游泳健將」溺水?無論玩不玩水,在台灣你就該懂水
Photo Credit: Deposit 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開放水域那麼危險嗎?怎麼玩都會溺水嗎?需要多好的泳技才不會溺水?會問這些問題,其實是把台灣「游得又快又標準」的泳技指標當成唯一指標,不過能在水裡生存的人,未必能游得快、游得標準,但他們在水裡能辦到各種事。

夏天到了,民眾早已被疫情悶壞,台灣的溪邊、海邊如今早已擠滿戲水人潮,並且,肯定又將有人溺水死亡。這些不幸民眾中,其實其中不少人「很會游泳」,但為何貫徹了游泳教育,仍無法避免憾事發生呢?

以下內容並非對專業人士的建議,而是獻給對開放水域不熟悉,又想快樂玩水的民眾,希望能有幫助。

學游泳沒用?善泳者溺?

「越會游泳的越會出事啦!」

這話乍聽有理,但你可能有所不知,全台各地海邊都有一群老阿伯,他們徒手抓龍蝦、撈海膽、放網、打魚、晨泳,天天泡在波濤洶湧的大海裡,卻鮮少聽到出意外的新聞。莫非阿伯們都是神秘的中國傳統泳術大師?個個泳功蓋世,論實戰性,現代化訓練的游泳隊也比不上這些世外高人嗎?

當然不是。

實際上,在野外玩水並不需要泳姿標準、能游2000m或自由式25秒25m,它需要的是「應對水中狀況的能力」。而這正是在開放水域極其必要,游泳校隊卻未必具備的能力,也是台灣游泳教育走歪的地方。

游泳教育的核心:建立面對水的自信

但,你要建立什麼樣的自信?

「你會游泳哦!你可以游幾公尺?會游蝶式嗎?哇,好快喔!」

現行體制下,我們將競技訓練簡化後套用在國民教育,導致學會游泳的台灣學生,其自信建立在泳姿正確、泳速快、能長泳上,這其實是一種便宜行事的作法。

相對地,我們並不教學生如何親近開放水域,以至於學生普遍缺乏相關經驗,偏偏在游泳池的經驗,又讓學生對泳技充滿自信,盲目的自信。

這是最糟糕的情況。

RTXFW4R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有許多人自信滿滿地到海裡浮潛,被海浪打到臉後喝了一口水,嗆到,接著他本能想站立,卻發現踩不到底,於是就恐慌掙扎起來。他們習慣於能踩到底的直線水道,但開放水域不只沒有水道線,環境還是不停變化的,失誤會導致連鎖反應,如果處理不好,喝一口水都可以死人。

看看荷蘭游泳課證照zwemdiploma的A級考試標準吧:

  • 穿夏季衣服與鞋子:
  1. 直立跳進水裡,騰空踢水15秒。
  2. 踢水後直接12.5m抬頭蛙式,潛水從水道繩下游過。
  3. 轉身後直接12.5m仰式,爬上岸。
  • 泳裝(不配蛙鏡):
  1. 以頭先入水的方式跳入泳池,閉氣3公尺不能浮出水面,直到穿過水中設置的洞。
  2. 50m抬頭蛙式+50m仰式。
  3. 頭在水下漂浮5秒接蛙式,再漂浮5秒。
  4. 轉身5秒漂浮後接仰式,再漂浮10秒。
  5. 將自己推離岸邊,5m自由式。
  6. 仰看5m不能用手的蛙腿。
  7. 跳進水中騰空踢水60秒,水中360轉身兩次。

經由這樣教育的孩子,會建立什麼自信呢?

他們未必能游得快、游得標準,但他們在水裡能辦到各種事,即使面對狀況,他們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嗆水?踩不到底?抽筋?暈頭轉向失去空間感?不要緊,身體都知道應對方法,既然會應對就不會慌張,上述那些考試,就是為此量身打造的。

根據莫爾研究所het Mulier Instituut的調查數字顯示:荷蘭11至16歲的人中有97%的孩子zwemdiploma A以上等級的游泳證照。

那麼,在台灣的游泳教育體制尚未完善前,如何知道自己的泳技足以在開放水域玩水甚至游泳呢?

RTR26559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必須學會的四項泳技&四個準備

  • 四項泳技

在確認泳技之前,有一項最重要的基本功:呼吸。你必須學會用呼吸控制浮力。

很玄嗎?不用擔心,這不是鬼滅之刃也不是波紋氣功,就只是一般的呼吸。

1. 漂浮

一般來說,吸飽氣的人是不會下沉的,人類的肺是超厲害的大氣囊。

假如你漂在水中,你會感覺到自己吸氣後慢慢上浮、吐氣後慢慢下沉,這是浮力變化,一個很好利用的現象。在習慣呼吸與浮沉之間的規律後,你可以嘗試調整呼吸節奏,讓吸飽氣的時間延長,吐光氣的時間減少,如此一來,漂浮就變得很易了,在呼吸足夠熟練後,甚至連要浮、要沉都能隨心所欲。

實用層面上,在水中過度費力時,漂浮將是你的好朋友,不但可讓肌肉緩一緩,假如不幸抽筋時,也可先用「水母漂」把筋拉開,再「仰漂」讓身體舒緩過來,實際處理過一兩次後,在大海裡抽筋也不算什麼問題了。

2. 潛泳

特殊情況下,水面會有障礙物(如廢棄漁網、垃圾、翻船、浪區、瀑布翻滾流),可使用躬身下潛繞開障礙物。但這還不是學習潛泳最大的價值,我認為,由於潛泳使讓人具備「進入」水中環境的能力,使它不再是「踩不到底的深淵」,這減輕了人對水底未知的恐懼,在心理層面上能使人更不容易恐慌。

3. 抬頭蛙泳

面鏡、蛙鞋、呼吸管、浮具……這些裝備雖然好用,卻都有可能在水裡丟失,你必須確保自己失去裝備時仍不會溺水。

考量到一般人不戴面鏡在水裡無法看東西,這時抬頭蛙就是最佳解了,它能帶來水面上的視野,體力也消耗得較少。我認為,這正是在荷蘭zwemdiploma A標準中,抬頭蛙泳需要游50m,自由式卻只需要5m的原因。

4. 立泳

在不碰水底的前提下踩水,保持頭部浮出水面一段時間。這在嗆水、失衡、緊張時能幫助你緩一口氣,其實很多時候,溺水和如魚得水之間就只差這口氣。

做到這些後,深水就難不倒你了,但只要有一項做不到,就應該當成自己是旱鴨子,穿好救生衣,待在淺灘或浮潛教練的身邊,假如想循正規途徑學習,則建議學習「自由潛水」,考到AIDA2或同等級證照。

shutterstock_1123874477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 四個準備

1. 準備浮具

所謂浮具,就是能讓人賴以漂浮的物體,就戲水需求來說,無論是救生衣、救生圈、魚雷浮標都行,假設真的沒帶,去附近找一塊保麗龍垃圾、塑膠桶來綁條繩子也可以。許多情況下,浮具能讓死亡危機一秒變成輕鬆解決的小事件,自救、救人或請別人救你時,浮具能讓普通人也能執行救援,所以,請在下水前準備好。

2. 準備救人

對於非專業的救援者,只有一個建議——絕對不要下水。

任何救人行為,請以自己不碰水為最高原則,靠泳技救人太困難了,請當成自己不會游泳,利用現場的裝備道具。並且在玩水之前詢問自己:若有人溺水,我怎麼利用這東西救他?

也許你會說「不要救」。

那就反著問:假如我溺水,別人怎麼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