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眼中盯】我們該如何看待那些「台灣不該放中國節日」的論述?

【關鍵眼中盯】我們該如何看待那些「台灣不該放中國節日」的論述?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些人大力鼓吹台灣不該有中秋節、農曆新年這些「充滿中國遺毒」的節日,但這些人常沒意識到國家、人民、文化,其實是可以分開談,也很需要分開談的三樣東西,「中國文化」也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獨有。

每到端午這樣的節日,我都想到那些很大力鼓吹台灣不該有中秋節、農曆新年這些「中國節日」的人,這類倡議在某段時間甚至蔚為顯學。不過若問到是否拒放這些假來展現決心,他們又會以「放假是我的權利」回擊,到頭來,還是「有花堪折直須折」。

但話說回來,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些「中國文化在台灣的遺毒」呢?

同樣也跟另個千年古國關係匪淺、號稱「同文同種」卻又比誰都民主的美國,就是常常被舉出來的例子。今天的美國,不會有人因為過聖派翠克節(St. Patrick’s Day)而被說是愛爾蘭豬、心中沒有美國、愛諜、被五月花洗腦等等,而在那個四處掛著十字架、宣誓時要手壓聖經的地方,你也可以自由地做一個無神論者。

美國是受耶穌、愛爾蘭(和很多其他)文化影響甚大的國家,所有的美國人都知曉且認同,但要活在那裡,你不必非得信教,或要有愛爾蘭血統。

RTSAZ2A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國家、人民、文化,其實是可以分開談,也很需要分開談的三樣東西。

例如大家在反中的討論串裡戰到不可開交時,總會有和事佬跳出來,提醒大家中國、中國政府、中國人不該混為一談,同樣,台灣的政府、台灣人、台灣的文化也應該拆解細看。

台灣今天的文化,不管你喜不喜歡,就是包含了南島、西班牙荷蘭殖民、日本美國文化薰陶,當然也有中國的影響,也是這些完全不同甚至相斥的東西合在一起,才能成就台灣文化的多元,這也是台灣專有的獨特性。

同樣,也就是有了早先凱爾特、羅馬、盎格魯撒克遜、維京的結合,加上之後高盧、日耳曼,和更之後的印巴、加勒比海文化,才堆疊成今天你看到有著007、奇異博士(Doctor Who)、柏靈頓熊、F1賽車手漢米爾頓(Lewis Hamilton)的英國。

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文化融合比例,也就是這種獨一無二的比例,讓台灣與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都不一樣。忽視這一點,就像是站在一個豐盛的沙拉吧前面,卻說因為裡面有一盤自己不喜歡吃的菜所以陳腐、不完美、拒絕認同這個沙拉吧。這是種近乎極右的歧視思維,除非那道菜是香菜。

RTX2CR3F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玩笑歸玩笑。但別忘了文化也歸文化,國家也歸國家,兩者之間沒有互相隸屬的責任義務。

如果思考得夠清楚,誰都能理解「中國文化」其實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獨有,正視與承認中國文化在台灣的影響,並不會動搖我們與中國政府分庭抗禮的立場,甚至,我們若能做出適當的宣示與論述,還能讓他們不能這麼稱心如意的把國家與文化甚至政體畫上等號,動搖他們四處設立孔子學院搞統戰的野望。

真正關心這塊土地和生活在上面的人,應該積極捍衛這個稱為「台灣文化」的獨一無二菜譜,擁抱這樣的多樣性,而非刻意忽視其中一塊重要影響力的存在,把過去那段歷史的詮釋權全部送給敵人。到頭來,那些已經發生的歷史並不會因此消去,影響力在很久的將來也仍將存在。

一味這樣做的人,其實跟當初那些打壓閩南文化的人並沒太大差異,再看如今再次發光的台語文,就能知道妄想人工添加或抹去既存的文化刻痕,終究達不到效果。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