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心操作「多種通路」增加銷售,為何不見漂亮的獲利表現?

費心操作「多種通路」增加銷售,為何不見漂亮的獲利表現?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必須把所有欲操作的通路,做一個通盤的配置和規劃,讓各自的通路能發揮各自的特性,能賺進各自的錢,而非讓各個通路互相比價、互相傷害。

我們在操作通路的過程裡,常常是直白地把同一款產品放在不同的通路做銷售,然後更直接地觀察同款產品在不同通路帶來的營收,進而判斷通路成效的優劣。所以,當我在觀光產業中做企業策略或產品策略的日子裡,常會出現一個看似簡單、卻很大的問題。但在還沒使用極大篇幅來回答問題之前、只能用最含混答覆:

Q:哪個/這個通路到底效果好不好?為什麼這個通路導入的流量很好,在營收或獲利上卻沒有很突出的表現?

A:每個通路都有它的優點、缺點,不同的產品或目標消費群,會適用於不同的通路。

這樣的說法是沒錯,但含糊的程度會我們落入「見樹不見林」的窘境。

舉個特殊的例子:「網紅」。網紅可以讓我們接觸到「官方通路」不容易接觸到的族群。若產品的主要消費群與網紅的接觸族群相近,當然能導進相當流量,對於產品銷售的操作過程裡,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但有個問題必須要去面對,那就是當網紅能夠圈粉、達成促購的能力,自然在接案業配的時候,期望能拿到特殊的優惠或套裝方案。而這個方案的價格,可能會比官方價格更低、CP值更高。

換句話說,網紅導入的平均帳單金額(Average Check)可能會低於官方通路的平均帳單金額;若再加上須另外支付傭金或行銷費用予網紅,將可能出現網紅導入大量的營業額,但利潤卻不如官方通路。並且,「網紅價」與「官方通路價」對打,反而更讓消費群湧向網紅通路。

若一年到頭常常操作網紅通路,長期如此的惡性循環,網紅通路將喧賓奪主。消費者將會養成等待的習慣,期待下一次的網紅通路促銷價,再也不去官方通路消費。而最後,在利潤這件事上,就會看出這是個不健康的通路操作。

直播平台夏日開趴 美女主播齊聚(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但是,「網紅」或其他非官方通路就不需要布局或操作嗎?我的答案是:我們還是得持續操作非官方通路,最重要的,它們仍能幫我們賺錢;但我們必須依據通路的特性,來順勢操作。

直白地說,我們必須把所有欲操作的通路,做一個通盤的配置和規劃,讓各自的通路能發揮各自的特性,能賺進各自的錢,而非讓各個通路互相比價、互相傷害。

我們在規劃通路策略時,最終的目標是「全盤的」賺錢和獲利計畫,而不是只單看特定通路的效益。以「網紅」通路的例子延伸,為了不讓各個通路互相傷害,我們對於同樣規格產品的末端產品售價,必須有高度的控制能力,不然就是針對不同的通路特性,提供難以相較的產品內容。

然而,我們對於每個通路的產品末端價格的掌控能力不一,因此必須針對不同通路的特性,以不同的合約價格,或者不同的產品內容,進行通路的規劃與操作。

所以,當你問我:「網紅」這個通路到底達成銷售的效果好不好?我含糊的答案是:「當然可以。」但當你看完前面這麼大篇幅的分析和解釋,對於操作「網紅」通路就應該會想得更多、更寬廣一些吧。

產品通路 vs. 產品末端銷售價格控制

在這一個段落裡,請搭配下圖服用,並且容我花一些篇幅解釋一下通路、末端售價、價格控制能力之間的關聯。簡單地說,當通路長度越長,我們對末端銷售價格的控制能力越低。以下就以幾個觀光產業(遊樂業、住宿業、餐飲業)常使用的通路做說明。

通路2
Photo Credit: 海森飽嗝
  • 官方通路

業者自營的實體或網路通路。這類型的通路長度最短,在官方通路裡,業者對於產品的價格(甚至套裝)、品牌形象和產品主要消費群的掌控力度最高。由於沒有任何第三方和傭金的干擾,營收與利潤間的關係最為直接。

  • OTA/旅行社

酒店業者(住房的部份)最常與之合作。這類型的通路長度是中等的長,業者對於終端價格的控制力道中等。由於OTA(Online Travel Agent,如如Agoda、Expedia、Booking.com等等)/旅行社掌握全球酒店住房八至九成的房源和住房營收產值,顯示出消費者在訂房過程中,對OTA/旅行社通路的依賴。而酒店業者也不得不屈服於OTA/旅行社,作為強有力的分銷渠道的角色。

但由於合作的過程裡,至少有10%以上的抽傭存在,因此,OTA/旅行社上列示的價格,常會被消費者拿來與官網比較。業者的營收管理團隊會為了自身價格在OTA/旅行社上競爭力(在同個OTA/旅行社中與其它競業競爭),不僅得顧慮與官網間價格(或產品內容)的差異,也必須緊追著其他競業的價格變動。另外,也有OTA會與酒店業者切房銷售,以更具話題性和殺傷力的低價,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 切票商

通常是以中盤商之姿,從業者端取得大量且低價的票券,再由中盤商配銷至各個末端銷售通路。

由於是切票、買/賣斷的型式,業者在賣出這一批票券、獲取一次性的營收後,就無法掌握票券在接下來的銷售狀況。而中盤商已經負擔了銷售的風險,因此,會再以相對低價的方式交由末端零售商銷售,而末端銷售通路可能會是實體零售店,也可能是網路商城(例如:蝦皮、PChome商店街、雅虎拍賣…等等)。

由於切票商買斷一批票券後,其如何操作價格,皆與產品提供者無關,因此,切票商的通路末端價格容易會成為產品的「雙子殺手」,也就是會讓同一款產品在市面上有很大價差的價格,完全影響產品銷售在市場上的秩序。

這類型的通路長度最長,業者能掌控末端銷售價格的能力最低。但由於某些切票商較官方通路更能接近特定消費群,因此如何與切票商合作,但又不至於影響官方通的銷售,會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 票券商

像是EZtable、GOMAJI等等,主要是住宿券、餐券以及門票銷售。若是單純以票券銷售型式,則票券商的抽傭約為10%。亦有餐飲業者採取流量的合作,由票券商將流量導入餐飲業者進行訂位,餐飲業者除提供平台優惠折扣以吸引消費者外,尚須支付平台約2%的流量抽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