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第三共和投降80周年(一):擁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為何短短六週內被德國擊敗?

法蘭西第三共和投降80周年(一):擁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為何短短六週內被德國擊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法國能夠與「小協約國」緊密合作,共同壓制納粹德國的崛起,或許第二次世界大戰根本就不會發生。

今年6月22日,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向德意志第三帝國投降屆滿80周年的日子。傳承了拿破崙的征服者血脈,撐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壕溝戰考驗,擁有歐洲最強大陸軍的法國,是如何在短短六個星期的時間裡被德國擊敗?

這是一個直到今天都還令許多軍事研究者難以簡單回答的問題。因為法國不只是面臨了軍事上的失敗,還面臨了經濟、外交以及政治上的全面崩盤。

法國在1940年的戰敗,近因來自於1938年的慕尼黑協議,遠因則可追溯到1919年6月26日簽署的《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

一心想要雪普法戰爭之恥的法國,在條約上對德國提出了極其苛刻的條件,不僅要回了失土亞爾薩斯與洛林,還向德國索取大量賠款。為了進一步羞辱德國,法國還要求德國只能保有10萬人的地面作戰部隊,海空軍通通都要廢除。

此種以報復、羞辱戰敗國為目的的條約,確實大幅增加了德國百姓所承受的苦難,卻也讓野心家希特勒有了崛起的溫床。待德意志民族在希特勒帶領下實現「偉大復興」之後,他們勢必將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時的法國人一樣,要解除《凡爾賽條約》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恥辱。納粹只要上台,德國對法國的開戰基本上就是必不可免的了。

至於為人所詬病的慕尼黑會議,其實只是加速了法國戰敗投降的那臨門一腳而已,因為這代表由法國在一戰後拉攏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羅馬尼亞王國還有南斯拉夫王國共同抵禦德國蠢動的「小協約國」(Little Entente)體系,居然就在同盟國一槍不發的情況下滅亡了。

那麼何為「小協約國」?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對法國的國家安全又有多重要呢?

截圖_2020-06-24_下午5_22_04
Photo Credit: 美軍通訊兵團
參加一戰勝利後巴黎和會的四巨頭,從左算起為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義大利總理奧蘭多、法國總理克里蒙梭與美國總統威爾遜。在這場會議後,法國慢慢發現自己又遭到了孤立

重回孤立的法國

法國因為發起拿破崙戰爭的關係,從19世紀中葉以來便遭到以英國、俄羅斯還有普魯士為代表的歐洲列強所孤立。

孤懸海外的英國,根據其離岸平衡者(Offshore Balancer)的傳統戰略,極力防止歐洲大陸上出現具備統一整個歐洲的單一強權出現。所以當法國試圖改變這個平衡的時候,英國就會聯合其他歐陸國家群起抵制,從而有了所謂「反法同盟」(Coalitions)的誕生。

然而到了19世紀末,法國影響力逐漸衰退,取而代之的是統一了整個德意志民族,並在普法戰爭中重創法蘭西的普魯士。

德意志帝國第一任皇帝威廉一世(Wilhelm I)聽取鐵血宰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建議,採取穩健外交政策,沒有破壞歐洲的權力平衡。然而其孫子威廉二世(Wilhelm II),卻是個一心想要擴張德意志版圖的狂熱軍國主義者,甚至還為此解除了俾斯麥的職務。

英國不得不調整拿破崙時代聯合普魯士、俄羅斯圍堵法國的政策,轉而與法國、俄羅斯一起圍堵德國,於是就有了所謂「協約國」(Entente Powers)集團的誕生。

威廉二世也不甘示弱,拉攏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奧圖曼土耳其成立「中央國」集團(Central Powers)。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就是當時的世界大戰(Great War),就是協約國與中央國兩大集團之間的戰爭。

普法戰爭後的法國,不只國力與軍力都已經大不如前,新成立的第三共和國政府亦得不到國民團結一致的擁護。所幸亞爾薩斯與洛林的割讓,讓法國人都有奪回失土,一雪普法戰爭國恥的民族情緒。

靠著這樣的民族情緒,還有來自英國及後來美國的鼎力支持,法軍在西線戰場上雖然打得相當辛苦,戰線甚至還好幾次全面崩盤,但終究還是支撐到了1918年11月11日的德國戰敗投降之日。

原本法國寄望依靠美國建立的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來牽制德國在一戰結束捲土重來。可沒想到20世紀之初的美國,尚未做好干涉海外事務的準備,威爾遜總統的主張沒有得到美國國會的支持。

美國沒有參加國際聯盟,自然無法協助法國壓制德國的重新崛起。《凡爾賽條約》的苛刻條件,還有法軍在1923年對魯爾區為期一年的軍事佔領,更是讓美國人厭惡法國人的貪婪。

對法國人的厭惡,換來的是美國官方和民間對德國的同情。一心想要報復與剝削德國人的法國,如今卻適得其反的換來大批來自大西洋對岸的人員和鈔票湧入德意志共和國。

英國方面則基於其永恆不變的權力平衡政策,又偷偷的把法國視為頭號假想敵,畢竟在德意志帝國戰敗瓦解,德意志國防軍只剩下不到10萬地面部隊的情況下,法國成為了貨真價實的歐陸第一強國。

紐西蘭航空史專家奧蘭吉(Vincent Orange),在他的大作《邱吉爾與他的飛行員》(Churchill and his Airmen)中指出,英國皇家空軍從1923年起就開始假想不列顛空戰(Battle of Britain)爆發的可能性。

但是在這個想定中,對英國本土發起空襲的國家不是德國,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盟友法國。英國再度把法國視為假想敵看待,等同於宣告法國重新回到了拿破崙時代的孤立狀態。

截圖_2020-06-24_下午5_30_50
Photo Credit: 法國國家圖書館
「小協約國」的領袖群體們,左起羅馬尼亞王子瑪哈伊一世、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貝納斯、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二世、南斯拉夫保羅親王與羅馬尼亞尼古拉斯親王。法國的失敗,在於低估了這幾個小國的作用,沒有積極捍衛「小協約國」

「小協約國」的誕生

英國與美國都不可靠,然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終究不是過去拿破崙時代的第一帝國,早就沒有能在歐洲獨當一面的軍事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