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最後生還者二部曲》:敘事混亂、為意識形態服務,卻淪為LGBT豬隊友的糟糕作品

《最後生還者二部曲》:敘事混亂、為意識形態服務,卻淪為LGBT豬隊友的糟糕作品
Courtesy of Naughty Dog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要提倡現代的進步道德觀,就必須設計一個支持這些觀點的遊戲背景;若要反思《最後生還者》世界裡的道德觀,則應該設計合理的道德情境,而不是直接將自己的倫理道德觀一股腦地套用在遊戲裡,逼迫玩家進行他們所謂的不道德行為,再逼迫他們原諒、昇華,讓一代神作這樣淪為SJW族群自我陶醉的犧牲品。

由頑皮狗工作室開發,曾被譽為PS3最高傑作的電玩遊戲《最後生還者》,日前終於推出續作,相較於上市前的萬眾期待,如今卻引起玩家間的高度爭議。

《最後生還者》是一部末日公路旅行作品,述說大叔和少女的旅行故事,冷酷的喬爾和叛逆的艾莉,兩個陌生人互相扶持,熬過艱辛的漫長旅途,建立起宛如父女的情感。由於其體驗超越一般人對電玩的想像,因此也被視為將電玩昇華為藝術品的標竿之作。

以下內容包含遊戲劇情,請注意。

《最後生還者》極其重視「遊戲體驗」,藉由場景、人物、對話、關卡設計、故事,一層層的沉浸感堆疊下,讓玩家不知不覺間代入角色,因此到了故事尾聲,即使喬爾做出堪稱毀滅人類的反派行為時,玩家仍能沉浸在喬爾的身分中,並由此引發餘韻無窮的反思。

而《最後生還者二部曲》,則徹底捨棄了以遊戲體驗為導向。它依舊是一部重視細節的作品,有精緻的場景、關卡、戰鬥系統,但它的一切元素都不是為了給玩家遊戲體驗,而是為了向玩家「展現意識形態」,其中一部分作法甚至堪稱惡意。

敘事混亂

就遊戲本身而言,《最後生還者二部曲》的主要問題是敘事混亂,兩位主角的平行線不停切換,經常無預警插入回憶,甚至插入回憶中的回憶,總共有四條不同時空的主線同時進行,鋪墊上可說是亂成一團。而且,故事總是刻意先使玩家產生排斥感,帶著厭惡的心情開始一段章節。

以下舉例:

故事初期,外型、個性不討喜的艾比,初登場不久便以極其殘忍的手法殺害了前代作為父親角色,深受喜愛的喬爾,這還是在喬爾剛救她一命之後。隨即玩家必須操縱這位艾比,體驗她的生活,時間長達一半的遊戲時數。

這類描述敵方視角的手法在電影中十分常見,但電玩和電影的媒介屬性不同,看電影是在2~3小時內「觀賞」故事,未必要產生代入感才能享受,因此即使令人痛恨的主角也能演繹好故事。但在電玩媒介上,玩家必須操縱主角長達10小時以上,在操縱桿的互動之下,主角便是玩家的化身,必然帶來代入感。

假如玩家極為排斥主角,電玩獨有的沉浸感將造成痛苦體驗,本作玩家就是如此,他們不只必須被迫看心愛多年的角色慘死,還必須被迫扮演殺人者,越認真玩遊戲的玩家體驗越差,甚至有玩家因此身體不適、哭泣、嘔吐。

許多玩家破關後都曾提到,敘事順序只要調換,對劇情的反感程度便會改善。例如先體驗艾比的生活辛酸,再去攻擊喬爾與艾莉,玩家就能感受雙方的立場和無奈——這是正常的敘事手法,擅長用電玩媒介說故事的頑皮狗自然知道,卻刻意讓整部遊戲從頭到尾都充斥這種令人難受的設計,也不給玩家選擇機會。

違反商業倫理的欺騙行為

正因為頑皮狗工作室清楚玩家的期待,假如事先讓玩家看見實際產品,那玩家就不會購買遊戲,因此頑皮狗設好了局。

  • 第一支預告

影片內容:小女孩艾莉長大了,她正在彈吉他,蒙太奇手法展示地上的屍體、自編的歌詞,顯示她殺了很多人,男人身影(明顯是喬爾)跨過屍體,走進她所在的房間。

  • 上市前預告

影片內容:艾莉跟女友迪娜加入巡邏隊,之後出了某種變故,艾莉找不到迪娜行蹤,被敵人抓住後懇求對方不要下手。接著艾莉獨自起程復仇,氣氛也急轉直下,出現各種血腥殺人場面,最後喬爾出現,表達他不會讓艾莉獨自面對一切。

這段剪輯的訊息,我們很容易理解為迪娜被敵人傷害,而艾莉要替她復仇,喬爾則作為驚喜的輔助角色出現,這也十分符合第一支預告釋出的訊息,玩家們當時也對喬爾的出現欣喜若狂

遊戲上市後,事實卻大出眾人所料。深受老玩家喜愛的喬爾,在開場不久後就被虐殺慘死,而那些令玩家期待不已的預告片段,第一段根本不存在,第二段在實際上是其他角色登場,這是無庸置疑的欺騙行為。

上市前媒體評分,與市場預期的嚴重落差

如果說預告誤導與造假還不夠嚴重,媒體評分更是嚴重問題。

由上圖可見,幾乎所有媒體都給了滿分,將其評為劃時代的神作,但就算撇除一切主觀要素,一個稍具常識的遊戲人即使熱愛《最後生還者二部曲》,至少也能判斷它的爭議性手法,必然招致部分玩家不滿,然而評測不但沒有指出,反而異口同聲地給出10/10好評,彷彿完美無缺、無庸置疑,這波操作使人懷疑,是否有東西蒙蔽了評測媒體的雙眼?

不為劇情服務,而為意識形態服務的角色

《最後生還者二部曲》的一切要素都不是為了遊戲體驗,而是為了展示意識形態。因此整部作品中充斥著許多「奇怪卻說不上來」的要素,它們對遊戲體驗毫無幫助,只有從意識形態去解釋才稍顯合理。

首先,頑皮狗不遺餘力地醜化一代人物,他們將生存高手喬爾寫成欠缺警戒心的傻老頭,以便展現艾比的女性力量;總是顧全大局的湯米變成情緒勒索的復仇混蛋,以反襯女性不被仇恨束縛的道德情操。而且,頑皮狗也毫不手軟地賜給他們悲慘下場:喬爾被凌虐慘死,湯米殘廢並失婚。

這些深受喜愛的角色並非不能下場淒涼,但頑皮狗的劇情安排令人感到不值,這些角色的遭遇毫無意義,更像是編劇想展示出某種惡意,而非為了成就一部好作品而死,這股惡意的來源,文章結尾將會揭露。

取代舊角色的眾多新角色,劇情定位卻更令人困惑。

以前作為例,每一位重要角色都是推進劇情、觸及故事核心的必要人物,然而本作多數重要角色,雖然登場時間極長,對主線故事來說卻可有可無,更多是為了展示某種進步觀點的形象而存在,導致劇情核心鬆散,主角艾莉的女友迪娜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迪娜初登場時,就和艾莉確立了情侶關係,之後在整部作品中,她的戲份就是和艾莉調情,不遺餘力的調情。之後迪娜懷孕,她的戲份便聚焦於展現女性的弱勢,最後展示兩名女性建立幸福家庭的能力,和能獨自扶養小孩的堅強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