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70年前韓戰而得救的台灣,是否該為僑生解嚴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民選擇出國留學,都是該以個人追求自我實現為出發點,不該被任何政權、政黨索取政治意識形態的效忠。因此從韓戰爆發70年的歷史維度來看,僑生政策早該解嚴了。
今年的6月25日是韓戰爆發70年,相信各界都已有個共識,1949年逃到台灣的國民黨,若不是因為韓戰爆發而持續獲得美國的支持,可能蔣介石政權早已垮台了。
70年前韓戰的爆發,改變的不僅是兩韓、海峽兩岸持續的政權分治,也改變了東南亞,例如存活至今的僑生政策就是例子。僑生在意識形態上是個未被解嚴的群體,而筆者將以今日的時局變化解釋,為何僑生政策早該被台灣政府「解嚴」。
筆者所謂僑生解嚴,即是對僑生身份認定進行改革,不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的外籍人士,就不應該成為僑生,這改革倡議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僑生身份認定是一樣的,所以不存在有「去中國化」的問題。
背上反共枷鎖的僑生
國民黨在1949年逃到台灣後,曾因為財政困難而打算裁併僑委會,畢竟組織功能與外交部疊床架屋的僑委會,也並非完全無可取代。不過,1950年韓戰的爆發,隨之而來的大批美援,不僅救了地位岌岌可危的蔣介石,也救了險遭裁併的僑委會。
朝鮮半島上的韓戰只是美蘇各代表著的民主與共產陣營冷戰鬥爭的其中一戰場,其他戰場還包括在東亞地區的意識形態攻防。1953年,時任美國副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 在東南亞各國的考察時,見識到許多東南亞華人受到共產主義的號召而前往中國求學,他對此現象感到憂心,於是他返美後建議美國政府,應援助中華民國政府招收東南亞華人學生來台升學,以免東南亞被共產勢力赤化。
1954年,中華民國與美國簽定《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國開始對台進行美援。而此時的東南亞地區,由於二戰剛結束,東南亞人民正值從殖民地爭取邁向獨立的過程,當地的華人因身份歸屬上的模糊,法理上仍屬中華民國僑民。因此對中華民國政府而言,為了捍衛「正統中國」的地位,自然這是要號召華僑「回國」升學,尤其在泰緬地區的僑生,有不少是國民黨孤軍的後裔。
美援對台灣僑教的影響是相當顯著的,起初諸如台大等大學是不願意招收僑生的,因為擔心不同國家的僑生教育水平不一,可能會降低台大水準,但中華民國政府為鼓勵大學接收僑生,推出每招收一個僑生可獲新台幣1萬至2萬元預算補助的政策,各大學的態度因美援的利益才做出妥協,以招收更多僑生來獲得發展校務的預算。因此,僑生人數從1953年的427人,躍升至美援到來後的1954年的1058人,儘管美援在1965年停止了,但每年赴台升學的僑生人數依然穩定成長,在108學年度在學就學的僑生已有23,366人。
不過,其實今時今日在台所謂的「僑生」,其實根本不是華僑。確實50年代的國際環境裡,有許多地區還不是主權國家,按照中華民國採取血統主義的國籍法,確實屬於中華民國的僑民,但顯然如今這做法已不符時宜了。儘管陳水扁政府執政時修改了國籍法,不再採取廣泛的血統主義認定兩岸、港澳以外的華人都是「中華民國人」,但台灣管理僑生的法規至今依然名為《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兩岸、港澳以外具有華裔血統的人可以此辦法申請成為僑生,意即至今在台灣官方的思維里,這些僑生依然是「回國」就學,而非「出國留學」。
早期中華民國《國籍法》採取「血統主義」,只要祖先來自中國,海外華人永遠都是「中國人」,或稱「僑民」。例如,曾遭國民黨政治迫害的白色恐怖受難者陳欽生當年被捕時,是馬來西亞公民,調查局卻說因為陳欽生流著中國人的血,所以中華民國有資格審判。
而《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對僑生的認定,是以是否為華裔為主,而非有無中華民國國籍規定中寫:「本辦法所稱僑生,指海外出生連續居留迄今,或最近連續居留海外六年以上,並取得僑居地永久或長期居留證件回國就學之華裔學生…」
無論如何,在中華民國政府還在大陸時期就存在的僑生政策,之所以能繼續在台灣延續,美國因素功不可沒。不過必須注意的是,美國為反制共產主義蔓延而以自由民主對東南亞華人文化統戰的政策,不只是依靠中華民國政府實施而已。1956年7月,美國行動協調局(Operations Coordinating Board)制定「美國對東南亞國家的海外華人政策和當前行動」(US Policies and Current Actions Toward Overseas Chinese of the Governments in Southeast Asia, July 7, 1956, CK3100159358 , DDRS ),包括在東南亞等地設置美國新聞處、捐贈美國出版品給當地圖書館,鼓勵華人參與支持台灣國民黨政府。馬國學者莊華興指出,當時美國的這戰略引起東南亞國家的不滿,畢竟多數東南亞國家已獨立建國,華僑也開始融入居住國。美國的宣傳攻勢直到1964年才逐漸緩和,而隔年美國也停止對台美援。
成為反共復國的一員
在視海外華人都是僑民的思維下,在台就學的僑生也成了蔣介石「反攻大陸」、「反共復國」的政治宣傳樣板,畢竟國民黨逃來台灣後,面臨著聯合國席位、正統中國地位的合法性危機,無法僅僅對內宣稱自身是「正統中國」而已,還必須依靠邦交國數量的維繫,以及仰賴海外華人(當局視為「華僑」)的支持。
在戒嚴時代下,僑生被動員成為「反共復國」的政治宣傳樣板的行動包括,學習三民主義、組織僑生出席國慶大禮、組織僑生到金門參觀軍營等,其中最具爭議的,就是強制僑生參加軍訓,成為「反攻大陸」的一份子。
其實早期官方並沒有強制赴台留學的外籍華裔學生上軍訓,可是教育部卻在1966年頒定《專科以上學校僑生暑期集訓通知》,規定所有僑生必須參加暑期軍訓,否則無法獲得畢業學分,才改變此前僑生可憑個人意志自由參加軍訓的情況。這政策引起了馬來西亞政府強烈不滿,畢竟馬國華裔已是他國公民,而非中華民國的僑民,國民黨此舉必然侵犯了馬國主權。最終國民黨當局在1970年妥協,退一步為馬來西亞、新加坡(新加坡在1965年獨立)學生另外開設「海外青年講習會」,講習內容包括「一般體能訓練、反共鬥爭及訓育活動」等不涉及軍事武器訓練、向中華民國國旗、蔣介石肖像敬禮的爭議活動。
最新發展:
-
紀念周漢東老師:他是台大僑生的大家長,更見證近四十年「僑教」的發展 2月前
-
高教新南向:馬國學生人數連三年下跌,陸生人數驟降,境外生人數跌破十萬 2年前
-
【圖輯】從僑民到他國公民,那些年曾影響了一代南洋華人的中華民國課本 2年前
-
台灣治安影響招生?馬來西亞留學生減少,也許對台灣高教不是壞事 2年前
-
還會有「華僑節」嗎?談蔡英文政府行政院組織改造中,被遺忘的「僑委會」 2年前
-
凝視深淵:當批評中共用歐陽娜娜進行統戰時,也別忘了台灣也在國慶利用「假僑胞」統戰 2年前
-
《來去馬來西亞》:去了馬來西亞才知道,原來僑委會認定的「僑生」不是華僑 3年前
-
《阿峇卡巴東南亞電台》用了50年才從馬來西亞來台找到二哥的墓,但政大始終沒給家屬真相 3年前
-
【獨家】不被送達的死亡報告:用了五十年才從馬來西亞來台找到二哥的墓,但政大始終沒給他真相 3年前
Tags: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