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因70年前韓戰而得救的台灣,是否該為僑生解嚴了?

因70年前韓戰而得救的台灣,是否該為僑生解嚴了?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民選擇出國留學,都是該以個人追求自我實現為出發點,不該被任何政權、政黨索取政治意識形態的效忠。因此從韓戰爆發70年的歷史維度來看,僑生政策早該解嚴了。

今年的6月25日是韓戰爆發70年,相信各界都已有個共識,1949年逃到台灣的國民黨,若不是因為韓戰爆發而持續獲得美國的支持,可能蔣介石政權早已垮台了。

70年前韓戰的爆發,改變的不僅是兩韓、海峽兩岸持續的政權分治,也改變了東南亞,例如存活至今的僑生政策就是例子。僑生在意識形態上是個未被解嚴的群體,而筆者將以今日的時局變化解釋,為何僑生政策早該被台灣政府「解嚴」。

筆者所謂僑生解嚴,即是對僑生身份認定進行改革,不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的外籍人士,就不應該成為僑生,這改革倡議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僑生身份認定是一樣的,所以不存在有「去中國化」的問題。

背上反共枷鎖的僑生

國民黨在1949年逃到台灣後,曾因為財政困難而打算裁併僑委會,畢竟組織功能與外交部疊床架屋的僑委會,也並非完全無可取代。不過,1950年韓戰的爆發,隨之而來的大批美援,不僅救了地位岌岌可危的蔣介石,也救了險遭裁併的僑委會。

朝鮮半島上的韓戰只是美蘇各代表著的民主與共產陣營冷戰鬥爭的其中一戰場,其他戰場還包括在東亞地區的意識形態攻防。1953年,時任美國副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 在東南亞各國的考察時,見識到許多東南亞華人受到共產主義的號召而前往中國求學,他對此現象感到憂心,於是他返美後建議美國政府,應援助中華民國政府招收東南亞華人學生來台升學,以免東南亞被共產勢力赤化。

1954年,中華民國與美國簽定《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國開始對台進行美援。而此時的東南亞地區,由於二戰剛結束,東南亞人民正值從殖民地爭取邁向獨立的過程,當地的華人因身份歸屬上的模糊,法理上仍屬中華民國僑民。因此對中華民國政府而言,為了捍衛「正統中國」的地位,自然這是要號召華僑「回國」升學,尤其在泰緬地區的僑生,有不少是國民黨孤軍的後裔。

美援對台灣僑教的影響是相當顯著的,起初諸如台大等大學是不願意招收僑生的,因為擔心不同國家的僑生教育水平不一,可能會降低台大水準,但中華民國政府為鼓勵大學接收僑生,推出每招收一個僑生可獲新台幣1萬至2萬元預算補助的政策,各大學的態度因美援的利益才做出妥協,以招收更多僑生來獲得發展校務的預算。因此,僑生人數從1953年的427人,躍升至美援到來後的1954年的1058人,儘管美援在1965年停止了,但每年赴台升學的僑生人數依然穩定成長,在108學年度在學就學的僑生已有23,366人。

不過,其實今時今日在台所謂的「僑生」,其實根本不是華僑。確實50年代的國際環境裡,有許多地區還不是主權國家,按照中華民國採取血統主義的國籍法,確實屬於中華民國的僑民,但顯然如今這做法已不符時宜了。儘管陳水扁政府執政時修改了國籍法,不再採取廣泛的血統主義認定兩岸、港澳以外的華人都是「中華民國人」,但台灣管理僑生的法規至今依然名為《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兩岸、港澳以外具有華裔血統的人可以此辦法申請成為僑生,意即至今在台灣官方的思維里,這些僑生依然是「回國」就學,而非「出國留學」。

早期中華民國《國籍法》採取「血統主義」,只要祖先來自中國,海外華人永遠都是「中國人」,或稱「僑民」。例如,曾遭國民黨政治迫害的白色恐怖受難者陳欽生當年被捕時,是馬來西亞公民,調查局卻說因為陳欽生流著中國人的血,所以中華民國有資格審判。

而《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對僑生的認定,是以是否為華裔為主,而非有無中華民國國籍規定中寫:「本辦法所稱僑生,指海外出生連續居留迄今,或最近連續居留海外六年以上,並取得僑居地永久或長期居留證件回國就學之華裔學生…」

無論如何,在中華民國政府還在大陸時期就存在的僑生政策,之所以能繼續在台灣延續,美國因素功不可沒。不過必須注意的是,美國為反制共產主義蔓延而以自由民主對東南亞華人文化統戰的政策,不只是依靠中華民國政府實施而已。1956年7月,美國行動協調局(Operations Coordinating Board)制定「美國對東南亞國家的海外華人政策和當前行動」(US Policies and Current Actions Toward Overseas Chinese of the Governments in Southeast Asia, July 7, 1956, CK3100159358 , DDRS ),包括在東南亞等地設置美國新聞處、捐贈美國出版品給當地圖書館,鼓勵華人參與支持台灣國民黨政府。馬國學者莊華興指出,當時美國的這戰略引起東南亞國家的不滿,畢竟多數東南亞國家已獨立建國,華僑也開始融入居住國。美國的宣傳攻勢直到1964年才逐漸緩和,而隔年美國也停止對台美援。

成為反共復國的一員

在視海外華人都是僑民的思維下,在台就學的僑生也成了蔣介石「反攻大陸」、「反共復國」的政治宣傳樣板,畢竟國民黨逃來台灣後,面臨著聯合國席位、正統中國地位的合法性危機,無法僅僅對內宣稱自身是「正統中國」而已,還必須依靠邦交國數量的維繫,以及仰賴海外華人(當局視為「華僑」)的支持。

在戒嚴時代下,僑生被動員成為「反共復國」的政治宣傳樣板的行動包括,學習三民主義、組織僑生出席國慶大禮、組織僑生到金門參觀軍營等,其中最具爭議的,就是強制僑生參加軍訓,成為「反攻大陸」的一份子。

其實早期官方並沒有強制赴台留學的外籍華裔學生上軍訓,可是教育部卻在1966年頒定《專科以上學校僑生暑期集訓通知》,規定所有僑生必須參加暑期軍訓,否則無法獲得畢業學分,才改變此前僑生可憑個人意志自由參加軍訓的情況。這政策引起了馬來西亞政府強烈不滿,畢竟馬國華裔已是他國公民,而非中華民國的僑民,國民黨此舉必然侵犯了馬國主權。最終國民黨當局在1970年妥協,退一步為馬來西亞、新加坡(新加坡在1965年獨立)學生另外開設「海外青年講習會」,講習內容包括「一般體能訓練、反共鬥爭及訓育活動」等不涉及軍事武器訓練、向中華民國國旗、蔣介石肖像敬禮的爭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