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韓戰爆發70週年(一):為什麼戰後韓國走上「反日」,台灣卻走上「親日」?

韓戰爆發70週年(一):為什麼戰後韓國走上「反日」,台灣卻走上「親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金九與李承晚的角色,更類似1945年後隨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的半山,一如謝東閔或者黃朝琴。他們因為過去領導抗日的歷史,完全掌握住了韓國民族主義論述的話語權。

今年6月25日,是韓戰爆發70週年的日子,這個日子無論是站在海峽兩岸還是美國都有不可取代的意義。

不過韓戰之所以是韓戰,關鍵原因首先在於韓戰是一場介於北韓與南韓,屬於韓國人之間的內戰。既然主角是韓國人,想要釐清韓戰的真相,就不可能不從韓國人的角度出發去理解韓戰。而想要瞭解韓國人是如何看待韓戰的,首先我們要瞭解南韓與北韓是從哪裡來的?

從過去國立編譯館的教科書中,我們瞭解蔣中正委員長透過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支持韓國獨立運動的歷史,並知道這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就是當今大韓民國的前身。

確實今日的大韓民國政府自視為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精神傳人,也有許多早年參加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獨立運動人士,在戰後成為大韓民國政府要員,甚至於第一任總統,可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仍不完全等同於今天的大韓民國政府。

何以見得呢?因為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人馬,只是構成戰後大韓民國政府的其中一批人馬而已。而且在日本戰敗之後,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人馬內部也出現了分裂,成為彼此敵對的派系。

大韓民國首任總統李承晚與韓國獨立黨黨魁金九同為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元老,但是他們兩人的關係卻視如水火,顯見戰後南韓政壇上就連個統一的「臨時政府」派都不曾存在過。

也因為這個原因,大韓民國政府直到今天都稱不上是一個所謂的正常國家。縱然南韓不像台灣一樣有統獨或者國家認同的問題,但不同派系的南韓政治人物仍彼此廝殺到刀刀見骨的地步。

也難怪1948年以來的歷屆南韓總統,幾乎沒有一個是下台以後有「善終」的。沒有在任內遭刺殺或推翻,下台後自殺或者被關入大牢的,其實都已經十分幸運。

透過研究光復初期不同的南韓派系,我們不只能瞭解到大韓民國是怎麼變成一個「不正常國家」的,也能知道南韓政壇上的極右派、右派、左派和極左派等四大勢力是從何而來。為什麼清算「親日派」的問題時常會被搬到檯面上炒作一番,還有為什麼南韓境內期待與北韓統一的聲音那麼龐大,並與現在的台灣做一個簡單對照。

失敗的武裝抗日運動

朝鮮半島於1910年成為日本殖民地,比台灣晚了整整15年,但兩地的抗日運動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就是有一個從武裝抗日到和平請願的過程。

台灣的武裝抗日運動從1895年持續到1915年,然後轉變為以爭取保留台灣文化為宗旨的文化抗日運動,甚至於推動台灣人進入議會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910年「日韓合併」後,同樣的歷史進程也在朝鮮半島上演。

金九是韓國抗日武裝運動的元老級人物,早在日據時代來臨以前就參加過針對兩班統治階級還有李氏王朝親日派的「東學黨」起義,遇到政敵向來傾向於以暴力,甚至暗殺手段解決,有嚴重的「恐怖份子」傾向。

1896年,金九在眾目睽睽之下刺殺日本商人土田讓亮。他坦言看到土田身上攜有佩刀一把,認為對方是刺殺明成皇后的元凶而動了殺機。

後來金九又先後針對朝鮮總督寺內正毅、昭和天皇裕仁以及日軍上海派遣軍司令官白川義則等要人進行暗殺,卻只有白川義則行刺成功。隨即金九與他領導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為中華民國政府吸收,投入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對日抗戰。

金九在蔣中正遊說下停止了恐怖攻擊行動,在重慶組建了韓國光復軍,即大韓民國歷史上的第一支武裝力量。

然而不是每一個參加武裝抗日運動的朝鮮人,都像金九一樣幸運。和金九一起參加義兵運動的朝鮮人當中,就有17,000人在「日韓合併」前後慘遭日軍殺害。殘餘的抗日份子不是退到中國東北活動,就是靠著與傳教士的關係流亡海外。

李承晚沒有參加武裝抗日的「前科」,但是他卻在長老教會和衛理公會的支持下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進修博士。

李承晚是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第一任總統,在這個上海成立的韓國復國組織中輩分比金九還要老。身為臨時政府中的「親美派」領袖,李承晚渴望美國在威爾遜總統率領下干預朝鮮事務,支持朝鮮人的「民族自決」。

然而威爾遜的理想終究只是他個人的理想,美國又回歸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的孤立主義路線,導致李承晚等「親美派」全面失勢,只能離開上海回到美國繼續活動。

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為止,無論是金九還是李承晚都沒有踏上過韓國土地半步,他們一人是蔣中正支持的「恐怖份子」,另外一位則是美國教會扶植的獨立運動人士,都在朝鮮總督府的通緝範圍之內。

這站在他們戰後與「本土派」爭權奪利的角度來看其實是相當吃虧的。不過金九與李承晚都沒有與日本殖民統治者合作的「前科」,讓他們站穩了民族主義的道德制高點。

AP_510102167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李承晚與李奇威

搖擺在抵抗者與合作者之間

日軍殘酷鎮壓義軍,讓朝鮮人體會到武裝抗爭終非長久之計,只能夠採用和平手段爭取獨立。如何讓剛奪得台灣與朝鮮,急於向西方世界證明自己是現代化國家的日本主動放棄朝鮮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讓歐美社會開始對19世紀以來的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行為展開檢討,也讓威爾遜總統有了提出「民族自決」的機會。

韓國知識份子相信,透過和平請願的方式爭取國際輿論同情,是壓迫日本主動放棄朝鮮的不二法門,於是就有了1919年「三一運動」的爆發。

然而如前面所言,美國最終回歸了孤立主義,英法也沒有放棄他們的殖民地,而且還把鄂圖曼帝國的阿拉伯土地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國際潮流沒有站在韓國獨立運動份子的這一邊,於是日軍也放開手來鎮壓他們。


“精釀歷史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