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海外鐵道》:探訪台灣鐵路著名景點,全日本最高的車站在阿里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日本統治時期,若在縱貫線的嘉義站搭上開往高雄方向的列車,數分鐘之後便會看見北回歸線的標塔,出現在右手邊的車窗外。這座位於嘉義的北回歸線標塔,是全世界第一座北回歸線的大型標示建築。
文:小牟田哲彦
【探訪台灣鐵路著名景點 全日本最高的車站在台灣】
台灣三大著名車站建築
台灣的鐵路網在進入日本統治時期後迅速擴張,車站建築以木造瓦頂的日式建築居多。不過,在昭和十年(一九三五年)的新竹・台中大地震(后里大地震)後,不少車站倒塌毀損,有些車站在重建時改採混凝土建築。
日本自明治時期之後,出現愈來愈多近代歐式建築,台灣的車站也不例外。有些市區的主要車站興建得相當華麗壯觀,其中又以縱貫線、台中線沿線的基隆、新竹、台中三站號稱台灣三大名站,建築風格令旅客為之驚艷。
基隆車站竣工於明治四十一年(一九○八年),新竹車站及台中車站則分別於大正二年(一九一三年)及大正六年(一九一七年)落成。基隆車站與台中車站採用的是豪華壯麗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風格,以紅磚搭建而成,與東京丸之內車站建築有三分神似。新竹車站則採用柔和優美的德國巴洛克(Baroque)風格,整座建築宛如石造神殿。這些車站的中央皆建有鐘塔,作為台灣近代都市的門面,車站建築可說是具有十足的威嚴。其中新竹車站及台中車站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依然照常營運,且指定為國定古蹟。

除了這幾座豪華氣派的歐式風格車站之外,昭和時期之後的車站,建築風格大多簡單而洗鍊,或是以混凝土牆體配上日式屋頂的日本獨特形式(稱為「帝冠式」或「興亞式」)。前者的代表為台南車站(昭和十一年〔一九三六〕竣工,如今依然使用中),後者的代表為高雄車站(昭和十五年〔一九四○年〕竣工,如今為「高雄鐵路地下化展示館」)。台南車站是當時台灣唯一車站內附設飯店及高級餐廳的車站,有著時髦漂亮的白色外觀,美日開戰前晚上會為車站打上燈光,營造出浪漫氣氛。

世界第一座北回歸線標塔
北回歸線是指太陽光在北半球距離赤道最遠位置的直射點所連成的緯線。每到夏至的中午,太陽會在這條線的正上方,也就是與地表完全垂直的位置,因此地表的物體完全不會有影子。
在日本統治時期,若在縱貫線的嘉義站搭上開往高雄方向的列車,數分鐘之後便會看見北回歸線的標塔,出現在右手邊的車窗外。這座標塔的位置為北緯二十三度二十七分四秒,東經一百二十度二十四分四十六秒。由此地往北為亞熱帶地區,往南為熱帶地區。這座位於嘉義的北回歸線標塔是全世界第一座北回歸線的大型標示建築,建立於明治四十一年(一九○八年),當初的興建目的是為了紀念縱貫線全線開通。後來因颱風、地震的破壞而歷經數次重建。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代,除了最新的標塔之外,鐵路附近的公園裡還陳列著歷代的標塔複製品。

阿里山鐵路的獨立山螺旋線
阿里山鐵路的列車從嘉義出發後,在大約二十四至二十九公里之間會進入「獨立山」區域,鐵路會在同一個地點以螺旋狀的弧線纏繞三圈,攀上陡峻的斜坡,這就是最著名的獨立山螺旋線觀光景點。列車離開海拔高度五百三十六公尺的樟腦寮站後,會在同一個區域朝順時針方向以螺旋狀盤繞。當抵達下一站的獨立山站時,海拔高度已飆升至七百四十一公尺。坐在車內的旅客往往無法察覺這獨特的前進路線,但有極短暫的時間,能夠從車窗俯瞰整條螺旋線的景象。這段期間車窗外的壯闊風景,正是阿里山鐵路沿線最值得一看的景色。從螺旋線的頂點處開始,沿線上的植物分布會從熱帶植物轉變為溫帶植物。

日本最高車站「塔山站」
阿里山鐵路除了從阿里山站開往兒玉、新高口方向的線路之外,還有一些沒有記載在市售時刻表上的支線。例如:從阿里山站到森林深處的眠月站(全長將近十公里),雖然原本是搬運木材的專用路線,但也開放給旅客搭便車。這條支線的名稱為「塔山線」,途中的塔山站位在海拔高度二千三百四十六公尺處,不僅在阿里山鐵路沿線上標高最高,也是大日本帝國內的載客鐵路中標高最高的車站。車站內豎立著一根標柱,上頭寫著「我國鐵道最高地點・海拔二三四六米」。
這條支線在戰後曾有一段時期開放為觀光用途,但在一九九九年台灣九二一大地震中毀損,從此進入長期停駛狀態,鐵軌、隧道、鐵橋及車站設施皆雜草叢生,而無人管理。雖然有些登山客會走在停駛中的鐵路上,但荒廢的鐵橋、隧道太過危險,實在不建議這麼做。
日本第一的下淡水溪鐵橋
潮州線(現在的屏東線)自高雄站以南十七・四公里處、九曲堂站與六塊厝站之間,有一條大河名為下淡水溪(現在的高屏溪),架設於溪上的鐵橋全長達一千五百二十六公尺。這座鐵橋曾經是全日本最長的鐵路橋梁,於大正二年(一九一三年)竣工時,被譽為「東洋第一大鐵橋」。昭和十年版的《台灣鐵道旅行導覽》還以專文介紹這座鐵橋,聲稱這座橋「遠遠凌駕一千二百四十二公尺的內地阿賀川鐵橋,以及九百四十五公尺的朝鮮鴨綠江鐵橋」。此處的「阿賀川鐵橋」指的應該是日本新瀉縣羽越本線新津,到京瀨之間的阿賀野川橋梁。
下淡水溪鐵橋是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建造物,在二戰後還繼續使用了很久的歲月,一九九二年才以新鐵橋取代。下淡水溪鐵橋也因其歷史價值,而獲指定為台灣的國定古蹟。

保存於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前的機關車
位於台北車站正前方的台灣總督府博物館(現在的國立台灣博物館),門口並排保存著兩輛蒸汽機關車。只要讀了設置在旁邊的介紹看板就可以知道,這兩輛機關車不管是對台灣或是對日本的鐵路歷史都具有重大意義。昭和十五年(一九四○年)版的《台灣鐵道旅行導覽》也以專文詳細介紹了這兩輛「博物館前機關車」。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