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海外鐵道》:探訪台灣鐵路著名景點,全日本最高的車站在阿里山

《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海外鐵道》:探訪台灣鐵路著名景點,全日本最高的車站在阿里山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日本統治時期,若在縱貫線的嘉義站搭上開往高雄方向的列車,數分鐘之後便會看見北回歸線的標塔,出現在右手邊的車窗外。這座位於嘉義的北回歸線標塔,是全世界第一座北回歸線的大型標示建築。

文:小牟田哲彦

【探訪台灣鐵路著名景點 全日本最高的車站在台灣】

台灣三大著名車站建築

台灣的鐵路網在進入日本統治時期後迅速擴張,車站建築以木造瓦頂的日式建築居多。不過,在昭和十年(一九三五年)的新竹・台中大地震(后里大地震)後,不少車站倒塌毀損,有些車站在重建時改採混凝土建築。

日本自明治時期之後,出現愈來愈多近代歐式建築,台灣的車站也不例外。有些市區的主要車站興建得相當華麗壯觀,其中又以縱貫線、台中線沿線的基隆、新竹、台中三站號稱台灣三大名站,建築風格令旅客為之驚艷。

基隆車站竣工於明治四十一年(一九○八年),新竹車站及台中車站則分別於大正二年(一九一三年)及大正六年(一九一七年)落成。基隆車站與台中車站採用的是豪華壯麗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風格,以紅磚搭建而成,與東京丸之內車站建築有三分神似。新竹車站則採用柔和優美的德國巴洛克(Baroque)風格,整座建築宛如石造神殿。這些車站的中央皆建有鐘塔,作為台灣近代都市的門面,車站建築可說是具有十足的威嚴。其中新竹車站及台中車站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依然照常營運,且指定為國定古蹟。

圖1-9-1
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大正六年(一九一七年)竣工的台中車站(摘自當時的風景明信片。資料提供:片倉佳史)。

除了這幾座豪華氣派的歐式風格車站之外,昭和時期之後的車站,建築風格大多簡單而洗鍊,或是以混凝土牆體配上日式屋頂的日本獨特形式(稱為「帝冠式」或「興亞式」)。前者的代表為台南車站(昭和十一年〔一九三六〕竣工,如今依然使用中),後者的代表為高雄車站(昭和十五年〔一九四○年〕竣工,如今為「高雄鐵路地下化展示館」)。台南車站是當時台灣唯一車站內附設飯店及高級餐廳的車站,有著時髦漂亮的白色外觀,美日開戰前晚上會為車站打上燈光,營造出浪漫氣氛。

圖1-9-2
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現在的台南車站。從前的車站飯店如今已停止營業。

世界第一座北回歸線標塔

北回歸線是指太陽光在北半球距離赤道最遠位置的直射點所連成的緯線。每到夏至的中午,太陽會在這條線的正上方,也就是與地表完全垂直的位置,因此地表的物體完全不會有影子。

在日本統治時期,若在縱貫線的嘉義站搭上開往高雄方向的列車,數分鐘之後便會看見北回歸線的標塔,出現在右手邊的車窗外。這座標塔的位置為北緯二十三度二十七分四秒,東經一百二十度二十四分四十六秒。由此地往北為亞熱帶地區,往南為熱帶地區。這座位於嘉義的北回歸線標塔是全世界第一座北回歸線的大型標示建築,建立於明治四十一年(一九○八年),當初的興建目的是為了紀念縱貫線全線開通。後來因颱風、地震的破壞而歷經數次重建。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代,除了最新的標塔之外,鐵路附近的公園裡還陳列著歷代的標塔複製品。

圖1-9-3
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從車窗遠望北回歸線標塔(摘自《日本地理大系第十一卷・台灣篇》)。

阿里山鐵路的獨立山螺旋線

阿里山鐵路的列車從嘉義出發後,在大約二十四至二十九公里之間會進入「獨立山」區域,鐵路會在同一個地點以螺旋狀的弧線纏繞三圈,攀上陡峻的斜坡,這就是最著名的獨立山螺旋線觀光景點。列車離開海拔高度五百三十六公尺的樟腦寮站後,會在同一個區域朝順時針方向以螺旋狀盤繞。當抵達下一站的獨立山站時,海拔高度已飆升至七百四十一公尺。坐在車內的旅客往往無法察覺這獨特的前進路線,但有極短暫的時間,能夠從車窗俯瞰整條螺旋線的景象。這段期間車窗外的壯闊風景,正是阿里山鐵路沿線最值得一看的景色。從螺旋線的頂點處開始,沿線上的植物分布會從熱帶植物轉變為溫帶植物。

圖1-9-4
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阿里山鐵路沿線上的獨立山螺旋線的標示板(摘自《風光台灣》。資料提供:片倉佳史)。

日本最高車站「塔山站」

阿里山鐵路除了從阿里山站開往兒玉、新高口方向的線路之外,還有一些沒有記載在市售時刻表上的支線。例如:從阿里山站到森林深處的眠月站(全長將近十公里),雖然原本是搬運木材的專用路線,但也開放給旅客搭便車。這條支線的名稱為「塔山線」,途中的塔山站位在海拔高度二千三百四十六公尺處,不僅在阿里山鐵路沿線上標高最高,也是大日本帝國內的載客鐵路中標高最高的車站。車站內豎立著一根標柱,上頭寫著「我國鐵道最高地點・海拔二三四六米」。

這條支線在戰後曾有一段時期開放為觀光用途,但在一九九九年台灣九二一大地震中毀損,從此進入長期停駛狀態,鐵軌、隧道、鐵橋及車站設施皆雜草叢生,而無人管理。雖然有些登山客會走在停駛中的鐵路上,但荒廢的鐵橋、隧道太過危險,實在不建議這麼做。

日本第一的下淡水溪鐵橋

潮州線(現在的屏東線)自高雄站以南十七・四公里處、九曲堂站與六塊厝站之間,有一條大河名為下淡水溪(現在的高屏溪),架設於溪上的鐵橋全長達一千五百二十六公尺。這座鐵橋曾經是全日本最長的鐵路橋梁,於大正二年(一九一三年)竣工時,被譽為「東洋第一大鐵橋」。昭和十年版的《台灣鐵道旅行導覽》還以專文介紹這座鐵橋,聲稱這座橋「遠遠凌駕一千二百四十二公尺的內地阿賀川鐵橋,以及九百四十五公尺的朝鮮鴨綠江鐵橋」。此處的「阿賀川鐵橋」指的應該是日本新瀉縣羽越本線新津,到京瀨之間的阿賀野川橋梁。

下淡水溪鐵橋是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建造物,在二戰後還繼續使用了很久的歲月,一九九二年才以新鐵橋取代。下淡水溪鐵橋也因其歷史價值,而獲指定為台灣的國定古蹟。

圖1-9-5
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有「東洋第一大鐵橋」美譽的下淡水溪鐵橋(摘自《日本地理大系第十一卷・台灣篇》)。

保存於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前的機關車

位於台北車站正前方的台灣總督府博物館(現在的國立台灣博物館),門口並排保存著兩輛蒸汽機關車。只要讀了設置在旁邊的介紹看板就可以知道,這兩輛機關車不管是對台灣或是對日本的鐵路歷史都具有重大意義。昭和十五年(一九四○年)版的《台灣鐵道旅行導覽》也以專文詳細介紹了這兩輛「博物館前機關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