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頓新書《事發之室:白宮回憶錄》導讀:川普為何對台灣如此不在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只要對美國政治有些基本的認識,對於川普和很大一部分美國民意在外交政策上會有希望與中國一起「發大財」而選擇割棄台灣的想法,應該都不會感到意外。
美國前白宮國安顧問約翰・波頓(John Bolton)新書《事發之室:白宮回憶錄》本周出版,未上市就已造成國際轟動,裡面揭露大量他在2018年至2019年間擔任最高國安官員的經歷。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可說是美國外交和國防政策的第一把交椅,說是世界上除了美國總統本人外最有權力的第二人也不為過。然而波頓在書裡卻徹底與前老闆川普(Donald Trump)公開撕破臉,爆料川普在私底下、決策密室裡大量不堪又與外界對美國總統期望大相逕庭的言語和行為。
此書爆料內容成山,可以說是對今(2020)年11月美國總統選舉投下最大的震撼彈,美國及國際媒體和觀察人士都在不斷報導和探討其細部內容。台灣的讀者則關心川普私底下怎麼看待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對此台灣媒體已有諸多報導,但仍沒有完整的中文翻譯。其實書裡直接提及台灣的只有兩、三個小段落,但內容卻相當露骨,筆者於是在此節錄摘譯跟台灣有關的段落,並分析討論。
筆尖與堅毅桌
川普很相信華爾街那一掛去中國賺過大錢的投機金融客說法,對台灣特別反感。關於這個故事有幾個不同的版本,但我知道川普最喜歡打的一個比方,是指著一支筆的筆尖說「這是台灣」,接著指著白宮裡的總統用書桌堅毅桌(Resolute Desk)說「這是中國」。原來在川普治下,這就是美國對另一個民主盟友真實的投入與支持程度。(頁313)
這就是台灣媒體廣泛報導的「貶低台灣」段落,諸多的評論人士也都對此著墨甚多討論,例如《聯合報》社論的解讀為「筆可以隨手贈人,川普會用筆尖在桌上寫字,但不會笨到認為可以用筆尖戳壞那張桌子。」
然而更值得台灣人思索的是,川普的這個想法和態度只是代表川普本人的某種偏見嗎?還是其實某種程度呈現了美國社會大部分人對外交政策的想法?為什麼他對台灣如此不在乎?又為什麼那麼看重中國的重要性?
許多人沒注意到波頓所謂「華爾街投機金融客」這個詞。事實上,美國共和黨在外交政策上一直處於兩派人馬的拉鋸,一派就是像波頓這樣意識形態堅定的新保守主義鷹派,主張伸張「美國價值」、支持親美的盟國和民主異議人士對抗獨裁強權。
而另一派則是所謂的「華爾街人士」,許多來自美金強強滾的大企業甚至是專做外國生意的賣國商人,以「發大財」為最高宗旨,認為美國外交政策的最終目標是確保美國商業利益,只要賺的到錢,跟中國俄羅斯合作也無所謂,什麼民主自由都只是幌子。
殘酷的是,新保守主義畢竟只是流行於某些華府智庫和學界人士之間的極少數,大多數共和黨的金主和他們一手資助的基層組織其實對在國際上當「世界警察」興趣缺缺、甚至對華府這些知識分子菁英感到高度反感。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的共和黨初選中,佛羅里達州聯邦參議員馬可・盧比歐(Marco Rubio)多少代表了新保守派的想法,卻在一次又一次的辯論中被代表華爾街利益混合基層民粹想法的川普言語羞辱,最後慘敗出場。
換句話說,只要對美國政治有些基本的認識,對於川普和很大一部分美國民意在外交政策上會有希望與中國一起「發大財」而選擇割棄台灣的想法,應該都不會感到意外。
中國近幾十年來急速經濟成長到今日,市場規模已經是台灣的十幾倍、甚至是幾十倍大,美國商界為首的利益團體、還有依靠中國生意吃飯的商人,為何會出於金錢利益選擇與中國妥協,而不顧中國在戰略上挑戰美國已建立秩序乃至自由民主價值的事實,這應該也是不難理解的。
戰機悄悄賣、不許張揚
蓬佩奧(Mike Pompeo,美國國務卿)本來悄悄攔住了台灣請求購買F-16戰機的國會審查申請,因為他擔心這次川普不但會在內部討論時嘴巴上抱怨不該再賣武器給台灣,甚至可能會拍板拒絕整個軍購案。取決於之前美國對烏克蘭軍售被砍的先例,這絕不是不可能發生的。
我和蓬佩奧私底下商討這件事,並且請了前南卡羅來納州的眾議員麥克・馬瓦尼(Mick Mulvaney)跟我們一起說服川普。
8月13日的一場電話會議上,我們向川普細心解釋如果不批准台灣這次的軍購,絕對會成為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嚴重挫敗,況且台灣是毫無殺價的全額價碼、總共80億美元來購買這批F-16,還會在南卡羅來納州創造許多給美國人的工作機會。我們向川普說,最好在香港事情還沒鬧更大之前,批准這筆軍購。
我們簡報完,川普只問我們「你們有想過我們可以不賣東西給台灣嗎?」我們當然回答沒有,川普最後終於說「好啦,賣就賣,但只許靜悄悄的賣,不准給我發出任何聲音。約翰,你就別對此發表什麼演講吧。」我當時還真沒想到我可以發表一篇大演講,向世人解釋美國賣戰機給台灣的必要性,事後想起來,我或許應該這樣做的。
我離開白宮職位後,川普公然拋棄了在敘利亞的庫德族人,有些評論指出台灣會是下一個被拋棄的對象。對我而言,台灣毫無疑問是川普「可拋棄名單」的前幾名,只要川普繼續當總統,台灣就可能隨時被拋棄。(頁313)
諷刺的是,川普本人曾在2011年在推特發文抨擊當時的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和參議院的民主黨多數議員,卡住了當年台灣購買60多架F-16戰鬥機的要求,如今卻被披露當自己當上總統後也延續一樣的懼中思維,台灣花納稅人大筆錢用「原價」買美國武器還要被「偷偷賣」。
看到這裡,川普的辯護者或許會說「川普最後不是賣了嗎?證明他行動挺台!」問題在於十年前歐巴馬時的國際局勢、美中關係、兩岸關係與今天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當年美國完全沒有警覺到中國軍事崛起的威脅,外交政策和國安專家幾乎一面倒傾向邊緣化台灣、避免得罪中國,豈知十年來中國解放軍急速擴軍、現代化,美國近年才恍然大悟到局勢不妙,原先高喊親中的專家大多都已轉向承認美國應該在政策上「再平衡」抑制中國的崛起。
而和今天對比,F-16對兩岸的軍事平衡會造成的影響也完全不同,當年買不到F-16只是遺憾,現在若買不到新的戰機對台灣國防而言幾乎就是真的完蛋。更不用說美國政府近年來終於在戰略上正式定位中國為競爭對象,現在的 F-16也不是新世代的、真正會對平衡兩岸軍事差異起到關鍵作用的F-35匿蹤戰機。
如果堂堂美國總統,對於這樣一個中規中矩甚至相當保守的對台軍售,卻仍不能理解其戰略目和必要性,更說明在殘酷的國際現實下,台灣是多麼容易被美國的決策者拋棄。
川習會:小孩與大人的談判
在日本大阪的習川會(2019年6月29日)上,習近平再度提及台灣的話題,他說台灣關係到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且警告我們這可能會危及整個美中關係。會中習還要求川普親自關注這個問題,想藉此機會得到川普的承諾。習近平要求我們不可以讓台灣總統蔡英文造訪美國、也不可以賣軍火給台灣,他還說為了這是為了維持兩岸的穩定,習講這話時我心裡越加惱火。
習的要求也直接違反美國國會1979年立定的《台灣關係法》,裡面清楚授權美國對台灣自衛用途的軍售,尤其是為了升級台灣的防衛而必要的F-16戰機。(頁314)
為什麼習近平會要求川普「親自關注」這件事呢?從波頓書裡許多其他關於中國談判的記載裡讀者會發現,習近平很早就摸透了川普的人格特質與談判方式,他訴諸於川普本人自我為上的個性和無比的自尊心,每次談判都會先讚美川普一番、再利用已經處在自我感覺無限良好狀態的川普,在潛意識裡植入「我們知道你會這樣做,別讓我們失望喔」的訊息,走向中國政府想要他走的方向。
這當然不是什麼特別神秘的談判技巧,而是小學老師管理小孩子都知道的招數。可笑的是,堂堂美國的領導人,在國家層級談判桌上陷入了談判被「個人化」的陷阱,自己國家的利益和價值觀反而淪為塵土。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