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移動的健康殺手:燃油車的空污危害可能比電廠還嚴重?

移動的健康殺手:燃油車的空污危害可能比電廠還嚴重?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政府近年來開始加大對空污排放的各項管制措施。在固定汙染源上除適用更嚴謹的法規標準、鼓勵更新排放設備外,電廠也依規定進行空污防制的降載,對於大型固定汙染源的減量已初見成效,目前下一個重大挑戰,正是移動污染源的治理。

空污最大的來源竟然不是工廠電廠? WHO將PM10、PM2.5歸類為一級致癌物質,空污問題早已成為全球人類的健康殺手。而在台灣,台大公衛學院的研究表明,PM2.5在國人死亡負擔的重要危險因子中,排名第四,每年約有8600人因暴露空污被奪走性命或提早死亡。

為了有效改善空氣品質,行政院於2017年提出「空氣污染防制策略」,企圖透過14個不同面向來改善空污問題。民眾、媒體多把目光放在「明顯而大型」的固定汙染源上,其中大型工廠或燃煤電廠更屢屢成為朝野攻防及媒體曝光的主要戰場。

可是你知道嗎?根據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的調查指出,交通工具佔境內污染的比例高達30-37%,比鋼鐵、電力業等合稱的固定汙染源佔比27-31%更高!

距離你我最近的隱形殺手

交通工具所導致的道路污染不僅佔比高,更是你我第一線最常接觸的污染熱點,我們或許未必住在工業區或營建工程旁,但只要住家位於道路兩側或出門上路,就必定會暴露在受到污染的空氣之中。因此,交通空污對你我的影響,比起其他污染源危害更大!

2019年《交通污染排放量推估與污染熱點分析》一文中,針對交通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危害的影響彙整國內外研究發現,英國醫學雜誌研究顯示,居住於主要幹道50公尺內者,發生冠狀動脈硬化的機率較居住於200公尺外者高出63%,主因即為汽機車排放的細懸浮微粒會影響人體心肺功能,增加罹癌風險;而國內中研院龍世俊教授更指出,臺灣絕大多數人口生活皆位於道路周邊200公尺內,屬「潛在高交通暴險社群」。

騎機車戴口罩(2)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台灣是機車大國,機車便利性高,加之以區域發展不平衡,大眾運輸系統仍有待改善,故民眾對機車的依賴程度極高。我國機車車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591輛,大幅超過其他國家。依據環保署針對大台北都會區通勤期間空污暴露量所做的調查顯示,搭乘不同交通工具通勤時,PM2.5暴露平均濃度分別為汽車7.6μg/m3、捷運21.9μg/m3、公車23.5μg/m3及摩托車32.1μg/m3,機車通勤族因暴露在污染物質的威脅下,反倒成為燃油機車大國最直接的受害者。

燃油機車大國的代價

根據環保署2018年排放量彙整表,機車不僅在總懸浮微粒的排放量達每年4,572公噸,大於電力及燃氣供應業排放量的每年4,378公噸外,更是驚人的在VOC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類別上,佔「總排放量」的26%,遠超過所有的固定污染源,僅次於汽油車輛。

社會大眾對VOCs的認識遠低於PM2.5,但根據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指出,VOCs是形成衍生性PM2.5的重要來源,更包含多種的污染物如苯,除對人體健康具有致癌性外,更可能引起人體的呼吸系統、肺臟、肝臟、腎、神經系統、造血系統及消化系統等健康問題。若我們想避免交通污染繼續蠶食你我的健康,燃油機車大國的轉型恐怕是勢在必行。

交通運具電動化刻不容緩

為回應國人對健康及環境的重視,政府近年來開始加大對空污排放的各項管制措施。在固定汙染源上除適用更嚴謹的法規標準、鼓勵更新排放設備外,電廠也依規定進行空污防制的降載,對於大型固定汙染源的減量已初見成效,目前下一個重大挑戰,正是移動污染源的治理。

收假日 國5北向壅塞(2)
Photo Credit: 中央社

然而,我國交通運具的電動化卻牛步不前。除在電動汽車的推展進度緩慢,政府在電動機車的政策上更是缺乏大膽而宏偉的願景目標。電動機車的新掛牌數量近年雖有成長,但佔整體機車車口數的佔比卻仍在5%以下,距離整體交通運具的電動化翻轉仍有極大的落差。今年起環保署取消零排放的電動機車的新購補助,另給予七期燃油機車同等的汰購補助,導致電動車輛的掛牌數量大幅衰退,延遲運具電動化的目標進程。

交通運具電動化是真切關乎國民健康風險、產業轉型的重要未來。使用燃油汽機車不可忽略其對環境、健康造成的外部成本,以台灣人目前對私有運具的依賴,加上建構完善的大眾運輸系統確實很難一蹴而就,亦不可能忽視區域發展不平均、城鄉落差的現實問題。地球公民基金會在2019年底呼籲,全國應制訂交通運具全面電動化期程,另外,針對空污嚴重的中南部縣市,也應考量區域正義,加碼提高電動汽機車的補助方案,加速運具電動化。

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是由關心智慧運輸與乾淨能源的推動者組成,理事長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成員涵蓋零組件供應鏈廠商、電動機車製造廠、電動機車銷售業者、學術界、研究機構等產學研各領域專家。期待團結產業力量,共同呼籲政府推動電動機車產業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