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懷孕也別擅自停藥,定期回診避免延誤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懷孕也別擅自停藥,定期回診避免延誤治療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好發於女性,是男性患者的三倍。宋婉瑜醫師說明,罹病主要原因可能跟基因有關,如果再加上環境因子的刺激例如抽菸,更有可能加速發病機會。

32歲的小瑜(化名)原本很規律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結婚懷孕後,讓她對服用的藥物開始產生戒心,甚至也不願意回診。原本以為病情會因為懷孕而有所緩和,沒想到卻跟一般孕婦不一樣,懷孕初期反而出現關節腫痛大爆發。

小瑜經家人勸說後回醫院就醫,經醫師調整適合孕婦患者使用的生物製劑,病情才獲得改善。也因為持續接受規律治療,後來順利產下一名健康寶寶。

免疫系統疾病破壞關節,延誤治療恐變形失能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宋婉瑜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一種免疫系統的疾病,因為免疫細胞誤把關節細胞(特別是以關節滑液囊為主)當成外來物質予以攻擊,最後因為長期慢性發炎造成關節的破壞。

宋婉瑜醫師指出,類風溼性關節炎雖然攻擊以手指、腳趾等小關節為多,但全身的關節都有可能成為攻擊對象,甚至還會伴隨著疲倦、低溫微燒等狀況。如果沒有治療或是不積極控制,平均10到20年間關節就會被破壞殆盡,甚至變形、失去功能而影響日常生活。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女性,四成患者併發關節外症狀

根據台灣的統計,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好發於女性,是男性患者的三倍。宋婉瑜醫師說明,罹病主要原因可能跟基因有關,如果再加上環境因子的刺激例如抽菸,更有可能加速發病機會。

「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攻擊關節為主,但統計顯示,有高達四成的病患會有關節外的症狀。」宋婉瑜醫師說,這個疾病屬於全身性發炎疾病,很多器官會伴隨出現發炎狀況,像是乾燥症、間質性肺炎、心包膜炎、腕隧道症候群、骨質疏鬆、血管炎、皮膚結節、虹彩炎、鞏膜炎及貧血等等的症狀。

目前台灣是以美國、歐盟風濕醫學會,在2010年所公布的診斷標準來定義疾病,比較重要的指標像是發炎位置、關節腫痛數目和有無連續六周以上病程。此外也會進行抽血看看發炎指數有無偏高、類風濕性因子或環瓜氨酸自體抗體有沒有出現陽性等等。

宋婉瑜醫師說,目前治療上以藥物為主,特別是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的使用。希望能在三到六個月內,讓患者可以進入低活動度或緩解的疾病活性。

099b2df02d1fc4dc1843c0fcf9a898cd
Photo Credit: 健康醫療網
宋婉瑜醫師(左)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應該及早發現、治療及控制。

避免類風濕性關節炎惡化,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除了傳統藥物之外,現在生物製劑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宋婉瑜醫師解釋,生物製劑是針對免疫系統裡,造成關節發炎的致病路徑中之細胞激素加以抑制。在台灣,健保有給付藥物予中重度以上的患者。根據研究顯示,使用生物製劑,疾病有效控制率可以達到約七成。

不過,由於藥物走的是免疫系統控制,因此在一些慢性感染像是肺結核、慢性肝炎的病患,使用上要特別注意。宋婉瑜醫師也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程是一個慢性發炎過程,只有及早發現與治療、控制,才能把關節被破壞的機率降到最低,避免影響生活品質。

本文經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