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不代表「淘汰」,依山傍海的基隆該如何港都再生?

「邊緣」不代表「淘汰」,依山傍海的基隆該如何港都再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過去中央過度將資源投入在雙北地區,以及為了平衡區域發展的「重南」政策,卡在北台灣的基隆儼然是被忽略的棄子,歷任市府團隊卻僅在意汲取雙北的資源外溢,卻不深思基隆能在國土規劃中可以扮演的「邊緣價值」,一直到2014年基隆港市合一的概念,才被現任市府所重視。

基隆古名為「雞籠」,因為位於台灣最北端,有「臺灣頭」、「臺灣北玄關」之稱,同時因為氣候多雨的特色,又有「雨港」、「雨都」的別稱,也因為這樣,台語名歌《港都夜雨》的歌詞道盡了夜雨漂泊港都的意象,「今夜又是風雨微微…異鄉的都市海風野味……港都夜雨落抹離」。

歷史的印記中,基隆總有那股離鄉轉運的氛圍,那等著出船的旅客和漁民,還有停留港口要往返馬祖的軍人,漂漂的離情夾帶著陰暗的夜雨,絲絲盤聚著淒婉傷心的心境。

不過,這幾年,基隆的城市發展有了新生命的翻轉,她不再只是一個旅人漂泊的地方,而是逐漸建構出傳承過去的現代化城市,甚至是會讓人駐足回頭的海港山城。只是,基隆仍有既定的侷限與變動的挑戰需要面對,因為七成以上的山坡地,使得人均居住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數,以及毗鄰新北市、台北市兩大直轄市之間,人口稀少、外流及老化是長久以來基隆的宿命。然而,基隆具備天然深水谷灣的港灣條件,「港都能否再生」一直攸關著基隆的未來發展。

區域邊緣的思維,限制了基隆城市進步的速度

日前,「希望之丘山城社區通廊系統建構計畫」正式在基隆啟動,該計畫是基隆市府向內政部爭取得來的前瞻計畫建設,除了要改善周邊步道的修建,同時希冀在完工後能帶動基隆的觀光發展與地方創生,因此備受當地各界關注。

不但有內政部長徐國勇、基隆市長林右昌出席開工典禮,各黨派民代如鄭文婷、陳宜、張顥瀚、林沛祥、童子瑋等也一同參與剪綵,為的就是見證未來基隆的城市輪廓,重視程度不言而喻,這也是過去基隆長期處於邊緣區域能否再啟轉變的重要一步。

基隆展現城市魅力 吸引國內外劇組取景拍攝
Photo Credit: 中央社

「邊緣區域」是探討區域發展與治理模式的命題之一,更是許多非核心城鄉不可迴避的問題,往往也是落後地方在區域合作中的悲催角色;事實上,「邊緣」兩字總讓地方首長退避三舍,畢竟邊緣與淘汰之語相當接近,許多城鄉發展都盡可能避免落入邊緣世界,無不大力投入地方短期建設,看得見的政績是縣市長與民代的首選。但是,邊緣區域卻仍難以因此脫離衰敗的命定,甚至讓許多建設流於表面,有的淪為蚊子館,有的只是一再重複舖橋造路,也帶來地方沉重的財政負擔,這些負面案例不勝枚舉。

過去的基隆就是這樣處於邊緣的困境。

沒有新的產業進駐,先天港口的優勢也一再流失,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央過度將資源投入在雙北地區,以及為了平衡區域發展的「重南」政策,卡在北台灣的基隆儼然是被忽略的棄子般,中央給予的大型公共建設少之又少;然而,可悲的是,歷任市府團隊卻僅在意汲取核心區域(雙北)的資源外溢,卻不深思基隆能在國土規劃中可以扮演的「邊緣價值」,一直到2014年基隆港市合一的概念,才被現任市府所重視。

基隆應當發揮「邊緣價值」,來促進地方的產業轉型與創新

換言之,基隆需要發揮邊緣價值的能量,找出一個具競爭並符合當地特有條件的策略,而所帶來的效應就會連結到產業、就業、人口與生活機能等面向,而這都必須有完整的都市規劃、中央地方合作及區域協調等範疇。

舉例來說,前瞻基礎建設可以改善城市舊容,同時也會提高民眾的生活休憩品質,這就是基隆希望之丘通廊系統的具體目標,並外擴帶動地方觀光的效益;以及「市港再生」及「基隆河谷廊帶發展」,這都涉及都市規劃與中央地方合作的區域推動目標,就是要從基隆的價值來思考產業與就業環境的轉型升級。

春節走春好去處 阿根納造船廠遺址(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值得一提的是,基隆面向雙北及桃園之間的區域合作,其實過去已推動相關政策方案,包括台北市遠程發展構想計畫、台北都會區實質規劃、北台區域治理計畫等,但帶來的效益終究相當有限。探其主因,在於地方各自為政、各取所需,而基隆缺乏在其中凸顯「從基隆為出發來擘劃策略願景」的能力。

也就是說,應當將台北市的科技動能、新北市的工商發展及桃園市的航空基礎與「基隆的物流倉儲與國際旅客資源」相結合,形成區域的「資源共享合作」模式,並落實區域產業、人口、交通等空間的規劃佈局,將基隆的外流磁吸困境逐漸轉變成區域串聯的互相流動,基隆港便有區域樞紐的功能。

在基隆有限的居住空間限制下,人口政策的思維也必須轉變,不能只停留在傳統的戶籍登記模式,而必須將獨特的人力漂泊流動納入考量;換句話說,並不是去堆疊人口增加所造成的空間壓力,而是在符合當地條件去「拓展產業創新中的人力動能」,例如物流與智慧生產的結合、海洋資源與生技產業的群聚、數位AI在觀光產業的應用等,從中去匯聚各方的技術、研發和管理人才,這不但攸關基隆產業創新的競爭力,更可以提升當地的就業環境,吸引人力活水注入基隆。

最後,傾全力去掙脫邊緣的城市地位恐怕不是那麼容易,但是發揮邊緣對核心與區域的貢獻,則可相得益彰。

5郵輪同時靠泊基隆港 估年底旅客突破95萬人
Photo Credit: 中央社

近年,市府與中央通力合作推動基隆港東岸轉型為國際郵輪觀光母港的規劃,就是一個實質的中央地方合作案例,雖然今年受到疫情的波及導致國際旅客變少,但未來國際觀光勢必會解禁的前提下,如何讓國際旅客停靠入境帶動基隆本地與周邊縣市的經濟效益,除了產官協力的推動之外,區域內交通便捷化的改善,以及北北基桃的分流合作,將有利於串聯首都經濟圈的發展,基隆更能因此脫胎換骨。

「上過渡區域的邊緣模式」也會是基隆創生的機會,對區域治理發展將帶來典範轉移之效。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地方創生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