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洛伊德事件看「警察績效制度」:一旦要求警察「積極執法」,被開刀的就會是這些族群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很多警察政策討論到最後,其實就是「強勢執法」這個概念的各種版本,而目標值制度造成的各種狀況,則是赤裸地呈現這個思維的問題。
文:蕭仁豪(台灣警察工作權益推動協會理事)
5月25日的佛洛伊德案再度引爆美國社會與美國警察間的緊張關係,隨著行動的激化,對於到底美國警察有沒有種族歧視、相關議題中的美國警察工會、警察勞權行動狀況之間的糾葛的問題又再起討論,甚至關於在政治上是否涉及兩黨或甚至國外勢力操作也議論紛紛。
對於這個長久以來的問題,筆者認為單就個案其實很難做出討論,而實際上「一個種族歧視的警察殺了一個少數族裔」這種鮮明的個案問題,反而是非常罕見,「不帶有明顯偏見的警察造成執法爭議」的狀況才是常見的,而對於這個事件的政治面猜測,只能說不論如何揣度各方勢力的操作、誰有操作誰怎麼操作,最終也只是淪為打高空而徒做虛功,無法進入問題本身。
故筆者選擇從近年來被認為跟警察濫權有關的「警察績效制度」展開,從警察內部的系統性的角度,來探討美國警察與種族問題的關係,縱觀「績效」這樣看似中性的管理工具,放在警察體系中產生了什麼樣的狀況,而也藉此側面去觀察美國警察的歧視執法議題。
美國警察「績效問題」的不同面貌
所謂的「績效」,在一般的討論上,是一項管理工具,目的在於鑒衡一個組織的運作效能跟工作成效、評量每個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與能力向度,最常見的名詞便是所謂的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簡稱KPI)。績效或KPI在本質是中性的管理工具,隨著近代的行政管理學,公司管理方法被引進政府部門管理而普遍應用。
但是如果要以整個美國警察制度的演進與研究來說,中文的「警察績效」這個詞實際上是不正確的用詞,因為我們台灣警察稱為「績效」的東西,在美國警察制度討論中,實際上分為兩個類型:
- 第一種是「performance measurement」,直接翻譯意思大概是「對於表現的評測」,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各種管理工具如KPI的應用,對於警察人員的個人,或警察機關的工作能力的整體評量工具。
- 第二種則是「quota system」,直接翻譯就是「配額系統」、「目標值系統」,或者是常見的白話是「扣打」,是「訂定一個明確的達成目標,不論是數量上的目標值,或比例上的目標值」的制度。
在「quota system」的部分,就凸顯台灣與美國對於警察制度的認知是非常不同的,在台灣,普遍不會認為警察訂定一個達成目標是有問題的,但是在美國而言就不同了,美國社會對於「警察有一個執法的目標值」非常忌諱,最早在1981年就有州直接立法禁止這種目標值制度。
因為在美國認為,執法就是執法,不應該有特定的目標值,所以有很多的網路上文章是在質疑美國警察到底有沒有這種制度,以及一直有法律上的爭論,討論這種制度到底有沒有違憲的問題,在近年來的關於美國警察濫權的實證研究中,目標值制度也被視為一個影響要素。美國警察也常一再保證沒有這個制度,而實際狀況則是很多警察局會私下做、私下要求,而一旦被吹哨、被發現就會被視為醜聞。
而也影響到了對於「performance measurement」的部分。有組織就會需要管理,有這種制度就自然比較沒有爭議,但是因為對於quota system的態度不同,美國警察不能直接用「查緝數字」決定升遷,所以就會以其他的各式指標或能力去評估,而台灣警察會因為可以看查緝數字,所以其他部分的能力評估就會相對比較簡略或不重視。
而從全觀的角度來說,為什麼需要去分出這兩種概念?以交通問題為例,假設一個城市的警察局年年都可以開出很多的交通罰單,甚至越開越多,表面上固然可說這代表這個警察局的人員很積極在查緝,是「好警察」,甚至某角度可以解釋為「這個城市的地方政府很重視交通問題」;但是這個「好」的實際上反而代表了「不好」,一個城市會出現這麼多的交通違規可以讓警察開單,實際上說明的反而是「這個城市的交通規劃有問題」,這就是為甚麼管理上不應該混淆這兩個面向,因為那會造成「不好的被解釋為好的」,也會造成問題被轉移焦點,變成「一旦有交通問題,警察開單都能解決」的奇怪認知,而如果在內部管理也這樣混淆的話,最後整個組織的運作就會往錯誤的方向前進。

「police quota」與美國警察執法問題的法律爭論
在法律上關於「police quota」的爭論,主要會主張「這個制度是否造成警察的執法不正當」,特別是「盤查、攔停、逮捕」等階段,美國警察與台灣警察法規的規範原則類似,警察人員需要基於「合理懷疑」發動盤查、基於「相當理由」發動拘捕(這部分相對台灣有些許不同),裡面都涉及高度主觀的判斷成分。
理想上,警察形成這些判斷的時候,應該是基於中性的現場狀況去研判,也就是到底對象涉及犯罪行為的可能性有多大,而如果警察在執法的時候考慮目標值的問題,那就會變成警察考量了不應該考慮的部分,而這就可能會造成警察在執法判斷上的偏頗。
目標值制度的問題跟爭議,其實早於1982年就已經在芝加哥就有被提起過,當時的芝加哥市法規有一個模糊空間,讓警察會空泛的主張有擾亂秩序的行為就可以拘捕,而當時為了凸顯執法決心,芝加哥市的逮捕數字陡增,而且數字上呈現針對少數族裔的狀況,被認為只是為了凸顯警察有執法能力,為了逮捕而逮捕,這無異於只為了目標值做事,而這樣的做法也被認為只是增加社群間的緊張。
目標值制度的法律上問題,第一個立法禁止績效制度的州是賓州,在1981年就有的立法,但在早期普遍各州沒有這樣的法規,所以美國法院態度通常是帶有些許疑慮但保守,基本上不直接否定這種目標值制度的存在,如美國第四巡迴法院2002年的Gravitte v. North Carolina Div. of Motor Vehicles案,這案中當事人主張警察是為了達成最低目標值要求才攔查,所以不正當。
“佛洛伊德事件”的相關議題
- 2023-08-08 佛洛依德案件最後一位被判刑的警察,不認罪遭判「協助與教唆過失殺人」最高刑期4年9個月
- 2020-08-01 美國土安全部被揭收集記者資料,部長下令停止並展開調查
- 2020-07-02 從佛洛伊德事件看「警察績效制度」:一旦要求警察「積極執法」,被開刀的就會是這些族群
- 2020-07-01 「黑人的命也是命」省思:黑人與亞裔弱弱相殘,絕對不是可行的解方
- 2020-06-20 黑人牙膏要改名、美白產品涉歧視停產?當顏色越來越敏感,品名包裝都開始被檢討
這樣用手機才安全!五個你一定要知道的「行動資安防護秘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代人出門可能會忘了帶錢包、忘了帶鑰匙,但絕對不會忘記帶的肯定就是「智慧型手機」,畢竟生活中的資訊取得、溝通聯繫甚至是金融交易…等必要功能都靠手機完全包辦,甚至我們重要的個人隱私也都保存其中-小至通訊錄、行事曆、電子郵件到大量的照片、影片,甚至是各類應用服務的帳號密碼,也正因如此,手機成為近幾年資安威脅的主要目標。
雖說智慧型手機的資安風險愈來愈高,但絕大多數使用者似乎都沒有意識到手機資安防護的重要性,不過近幾年有愈來愈多牽涉手機平台的資安案例出現在新聞上,也讓大家慢慢開始重視到「行動資安防護」的重要性。
對於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來說,建立起正確的資安防護概念是非常必要的,若是忽視了主動防護的意識,下一個新聞上的受害者可能就是你!在接下來的文章中,也要為大家帶來五個你一定要知道的行動資安防護秘技,有看有保庇哦!
秘技之一:來路不明的 Wi-Fi 、網站不要連
大部分的手機都會搭配 4G 或 5G 行動網路,但不見得每一個人都會用吃到飽的資費,因此若是在家中或公司之外的公共場合,多半會尋找可免費使用的 Wi-Fi 網路,不過這些 Wi-Fi 若是由公共設施如機場、政府機關、學校或是店家所提供,相對較無資安疑慮,但若是未知來源且沒有加密鎖定的 Wi-Fi 訊號,就需要格外留意,可能會有傳輸資料遭受側錄,或是被路由器導引至帶有惡意程式或騙取個資的網頁。

除了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手機若有針對這些資安隱患有所防護,對於使用者來說也有額外的保障,像是三星的 Galaxy 系列手機,就加入了 Knox Vault 主動防護機制,且不僅止於系統面的安全性,更將關鍵的硬體元件也列入防護的一環,在手機開機後便能完整監控系統核心,確保沒有受到外來惡意程式的竄改,帶來即時保護且從不間斷!

秘技之二:密碼設定有一套,生物辨識更可靠
對於手機使用者來說,資安防護的第一線就是「密碼鎖定」,除了各類型的應用程式服務,手機的螢幕鎖定也是必要一環,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切莫不要因為方便記憶,就使用組合簡單、容易被破解的密碼組合,像是單純用生日、英文名字…等較容易被猜中的組合,也要避免所有的網路服務都使用同一組密碼。
當然,以手機鎖定來說,比較好的方式就是使用「生物辨識」,像是 iPhone 的臉部辨識 Touch ID,或是一般手機常見的指紋辨識等,更能兼顧使用便利與安全性。

針對重要的密碼與生物辨識資料,三星的 Knox Vault 也考量到儲存與傳輸過程的安全,手機中除了有安全處理器為相關資料的傳輸加密,內部的安全記憶體更讓密碼與生物辨識特徵資訊妥善保存,不會隨意外洩或被破解。

秘技之三:真正隱私的資料避免長期存於手機
過去經常看到有使用者因為維修電腦、手機時發生隱私資料遭到外流的情況,尤其是一些私密的照片、影片,都有可能在手機送修甚至遺失時,遭到有心人士破解盜取資料,而這些狀況一般來說很難避免,也因此會建議大家,如果是真的不能曝光的內容,建議不要選擇長時間保存於手機之中,而是選擇不易外流的儲存方式,例如:隨身碟、外接硬碟。

當然,如果手機中真的有重要的隱私資料需要保存,三星 Galaxy 手機內建的「安全資料夾」會是相當可靠的選擇,除了同樣採用三星 Knox Vault 技術防護,更是手機原有系統中的一個獨立區塊,也能夠透過應用市集安裝程式,而且能與手機原本的程式相互區隔,使用上更為彈性。

秘技之四:非官方來源應用不亂裝,權限允許要看清
智慧型手機之所以功能強大,主要在於和電腦一樣能夠透過各類型應用程式的安裝來擴充更多功能,雖然應用程式造就了手機的便利性,但使用者可能會因為忽視應用程式的取得來源,而不小心「引狼入室」。
對於蘋果用戶來說,除非進行系統越獄才能使用非 App Store 來源的應用程式,因此相對接觸到有問題 App 的機率較低,但 Andriod 平台是可以透過 APK 方式來安裝應用,且除了 Google Play 之外,也有不少第三方的應用商店,甚至是直接從應用官網下載的使用形式,因此對於可能暗藏惡意程式的 App 較難防範。

當然,即使是官方來源的應用程式,也需要格外注意這些程式對於系統權限存取的要求是否合理,當應用程式會索取本身功能以外的系統權限時,就需要特別留意,像是明明是相機應用,卻索要聯絡人、撥打電話、發送簡訊的權限,就明顯有問題 ,因此也提醒大家,在安裝 App 的同時,對於這些權限存取不可不慎。

除了注意應用程式的來源與安裝權限需求,對於三星 Galaxy 手機的用戶來說,也能好好活用「隱私權設定表」這樣的主控頁面全盤掌握所有應用程式的動態,快速找出哪一款 App 有異常行為,同時對於實體的定位與網路上的行為痕跡也能選擇關閉,讓你在現實生活或網路上的隱私都能受到保護。
秘技之五:可疑連結不亂點,就算是親友傳來也要先確認
一直以來,資安威脅的主要來源就是「釣魚連結」,且從過去常見的電子郵件、網站慢慢轉移至各類型的社交平台、即時通訊工具與手機簡訊,可說是最「與時俱進」的一種資安攻擊手法,若是一不注意點擊了這些連結,手機系統就可能遭到入侵,為駭客開了一道「後門」,隱私資料可能全都曝光。

當然,若是三星 Galaxy 手機的用戶,面對愈來愈泛濫的釣魚連結威脅,也能透過 Knox Vault 的即時防護功能為自己多增加一道保險,確保手機使用期間的安全,無需定期為手機重開機來避免作業系統受到入侵而被植入惡意程式,甚至手機關機時,硬體層面也有防止實體破壞、資料偵測的機制,讓手機內的隱私資料獲得完整保護。

結語
智慧型手機為人們帶來便利性,但卻也同時帶來資安方面的風險,在仰賴手機功能應用的同時,更應該多花一點時間建立正確的資安防護意識,與其擔心自己是否會成為駭客鎖定的目標,不如提前建立好完整的防範機制。
但對於絕大多數沒有太多資安技術知識的使用者來說,主動做好資安防護絕非易事,相對的,選擇妥善考量資安防護技術的產品,或許會是更好的方式,而三星早在多年前就導入 Knox Vault 技術至行動平台,更逐步完善防護機制,相對的更能讓使用者在不需要額外進行功能設定的情況下,就享有完整防護機制,更能妥善守護用戶的隱私安全,也成為眾多手機品牌中最值得信賴的選擇。


本文章內容由「蘋果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