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國靠毒品賺恐攻資金,義大利查獲價值10億歐元「聖戰藥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義大利查獲一批重達14噸、價值逾10億歐元的毒品,認為是伊斯蘭國在敘利亞所製造。據說恐怖份子在執行任務前會吃這種興奮劑來壯膽,因此這種毒品又被稱為「聖戰藥丸」。
義大利本月1日在港口查獲14噸毒品,總價超過10億歐元(約新台幣331億元),且認為是由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簡稱IS)在敘利亞製造,銷往歐洲毒品黑市,獲利以資助恐怖活動。
義大利財政衛隊(即義大利海關與執法部隊)在推特公布毒品查緝影片,並在聲明稿中表示,周三在義大利西南部的薩萊諾港追查3個可疑貨櫃,並在貨櫃中的大型紙筒內查獲藥丸,共有8400萬顆,價值超過10億歐元。以數量和價值而言,這都是世上最大一宗私運案。
#GDF #Napoli, sequestro record di 14 tonnellate di #anfetamine: 84 milioni di pasticche prodotte in #Siria da ISIS/DAESH per finanziare il #terrorismo. Oltre 1 miliardo di euro il valore sul mercato. #NoiconVoi pic.twitter.com/McdOljNxa5
— Guardia di Finanza (@GDF) July 1, 2020
聲明指出,這些紙筒直徑約140公分、高2公尺,有專門用來藏毒的多層設計以避開掃描偵測,可能是在德國製造。紙筒共有40個,每個藏有350公斤的安非他命藥丸。藥丸上都刻有「苯甲錫林」(captagon)藥品商標。
據台灣食藥署資料,「苯甲錫林」是德國藥廠製造的一款合成興奮劑藥物商品名,原稱是「芬乃他林」(fenethylline);此款藥物過去被用來治療過動、嗜睡和憂鬱症,但因成癮性和副作用對人體有害,多國已經下架,也早被列入精神藥物公約管制。
「聖戰藥丸」,恐怖份子和富家子弟都愛
不過這批走私藥丸並非藥廠製造,而是伊斯蘭國在敘利亞所生產的偽藥,稱之為「聖戰藥丸」(Jihad drug)。伊斯蘭國近年來透過毒品販運,獲取恐怖活動的資金,敘利亞也成為最大的安非他命生產國。

在Covid-19(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爆發後,歐洲多地採取封城管制,毒品製造和運送也暫停,因此有許多非法組織轉向敘利亞,因為那裡的製毒活動似乎沒受到影響。
《CNN》報導,那不勒斯財政衛隊行動指揮官拿波里塔諾(Domenico Napolitano)表示,這些毒品藏得很好,港口的掃描器沒有偵測到;當局在調查當地犯罪組織《克莫拉》(Camorra)的過程中獲取情資,得知有毒品將運抵,因此知道必須去搜查。
「聖戰藥丸」在整個中東地區都有銷售,激進好戰份子用來抑制恐懼和痛苦,平民則用來提神。這種藥丸最早是在黎巴嫩生產,1990年代傳到沙烏地阿拉伯;2015年法國巴黎巴塔克蘭劇院(Bataclan)遭恐怖份子攻擊,據說當時就有恐怖份子使用此藥壯膽。
《BBC》報導則稱,「聖戰藥丸」是阿拉伯地區富家子弟間最流行的毒品之一。2015年時,黎巴嫩貝魯特機場曾查獲1名沙烏地阿拉伯王子涉嫌以私人飛機走私藥丸。
毒品市場利益大,財團暗助
義大利財政衛隊指出,這批毒品幾乎足夠滿足整個歐洲市場,沒有哪個犯罪集團能一次負擔10億歐元的毒品購買費用,認為背後可能有財團支撐,分擔運費和協助分銷。那不勒斯衛隊總長法伊拉准將(Brigadier General Gabriele Failla)也對《CNN》表示,販運者通常不會一次運送這麼大批的毒品,因為被發現的風險極高,這顯然是恐怖金融活動和組織型犯罪利益結合的最佳證明。
那不勒斯財政衛隊2周前才在薩萊諾港查獲一批毒品,包含2800公斤的大麻濃縮樹脂「哈希什」(hashish),以及超過100萬顆、共190公斤的「聖戰藥丸」。
而在本周二(6月30日),歐洲司法合作組織(Eurojust)才宣布,義大利和阿爾巴尼亞聯合破獲跨國販毒組織,逮捕37人,查獲3.5噸大麻、古柯鹼和哈吸什,總價超過4000萬歐元。這個販毒組織還擁有咖啡工廠、飲料與酒精分銷公司、食品公司、餐廳、15間公寓等。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Italian police seize over $1 billion of 'ISIS-made' Captagon amphetamines(CNN)
- Sequestro record di 14 tonnellate di anfetamine: 84 milioni di pasticche col logo “captagon” prodotte in Siria da ISIS/DAESH(義大利財政衛隊)
- Captagon: Italy seizes €1bn of amphetamines 'made to fund IS'(BBC)
- Lebanon charges Saudi prince with drug smuggling(BBC)
- Major Albanian-Italian drug trafficking network dismantled(歐洲司法合作組織)
責任編輯:林宜萱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