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物化》:我們擁有的究竟是愛,或是已經物化的愛?

《關係物化》:我們擁有的究竟是愛,或是已經物化的愛?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際連結需求不僅是人類最渴望的基本需求,也是生存不可或缺的要件。在人際上獲得滿足,包括被肯定、被接納所獲得的歸屬感所帶來的心理愉悅,後續引發的生理效應,等同於實質的藥物、食物對身體造成的正面影響。

文:郭彥余

前言:我們擁有的究竟是愛,或是已經物化的愛?

每個人都是關係的生物。即便擁有天縱之才,也無法孤獨地活在關係之外。如同哲學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所說:「關係是一切的起源。」

然而,人們從誕生開始,就必須面臨與這個世界分離的孤獨。「與世界和其他生命體分開的事實」,以及「與生俱來對群體連結的本能需求」,這兩者衝撞之下帶來的強烈孤寂感,無法消除,只能與之共處,但鮮有人能認清這點,於是拚命尋找各種能夠滌除孤寂的方式。

在當前鼓勵消費、鼓勵追求快感和獲利的社會氛圍下,這種不可避免的焦慮與不安,成為一種可以獲利的商機,人們亟欲快速消滅生活中各種限制帶來的負面感受,盡可能填滿無止盡的欲望黑洞,像是大量消費如網購或囤貨,可以帶給個人內心滿足感與安全感;或像是投入網路遊戲,可以透過簡單的練等或小額的課金,在虛擬世界獲得立即性的回饋,不需要經歷現實世界的等待與挫敗⋯⋯。

周而復始,人們越來越習慣以物化的方式來處理各種情感性的問題,甚至將身邊所有關係物化也不覺有異,包括愛情、親情、友情以及任何與人際情感連結有關的層面。

人不再被當成有思想、有感受、有生命、有靈魂的生物,而是一種可以被壓榨獲利的商品、可以滿足個人與公司需求的商品。

長期處在這樣的環境下,有些極度渴求被愛的人,就會為了滿足被愛而物化自己,忽視自己的感受,將自己變成他人的附庸;而有些人則是利用這種心態來物化別人,眼裡只看到自己、關注自己,把對方當成自己舒緩寂寞的工具。

物化他人與物化自己的三大指標

「關係物化」指的是,在人際情境中,任何一方為了滿足欲望,無視自己或對方的感受,把人當成沒有情感的物品,採用損害彼此身心、權益或資源的方式,來達到預定目標的人際互動模式。

關係物化指的不僅是「物化他人」,或「被他人物化」,也包括個人因為自身的匱乏而忽略他人的貶抑、傷害與攻擊,進而「物化自己」。關係物化乃是雙方共同創造出來的產物。

無論關係物化展現在哪一種關係型態當中,包括愛情、友情、親情、人際以及與自我的關係等各種情境,都具備了三大指標:只關注自己、忽略他人、單向性,這也是用來檢視身邊關係的重要特徵。

一、 只關注自己:物化他人者,只在意自己的利弊得失,並將之視為最優先的考量,而不管可能帶來的任何負面效應或對別人的傷害;物化自我者,則只在意自己的形象,為了經營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而委屈求全,或者為了從別人身上獲得保護,不斷地犧牲自己、隱藏自己、傷害自己。

二、 忽略他人:物化他人者,無視自己的作為對他人造成的任何傷害,即使知道這樣的傷害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也不能接受,還是一意孤行;物化自我者,則無視他人對自己的關心、愛護及付出,做出危害自己的事情或自暴自棄。

三、 單向性:物化他人者,不會隨著關係中另一方的回應做任何相應的調整,堅持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動,我行我素;物化自我者,則永遠以對方的想法和行動為主,貶低自己。

被接納勝過被保護?翻轉的需求層次理論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提及,人們成長發展的內在動機是由需求所組成,而這些需求分別是生理需求(食物、水、睡眠、性欲等)、安全需求(人身安全、免於威脅等)、愛與隸屬需求(被接納、被愛護)、尊重需求(受人重視、維持個人價值)、自我實現需求(發揮潛能、達成個人理想境界)等五種。

原則上,人們會傾向優先滿足生理和安全需求,行有餘力,才會進一步追求其他的需要。然而社會認知神經科學家馬修・利伯曼(Matthew D. Lieberman)卻認為,需求層次理論的優先順序或許應該被翻轉。

他透過大腦科學實驗證明,推動人們生活的優先需求或許並不是生理與安全,而是與人連結的渴望,也就是愛與隸屬的社會需求。

利伯曼發現,當人們什麼都不做的時候(不用工作、念書或執行任何任務的放空時刻),大腦內掌管人際連結的腦區就會一直處在活躍的狀態,反覆思考與人際有關的議題。同樣的現象,也可以在未諳世事的嬰兒身上觀察到。

也就是說,大腦在我們什麼事情都不做的時候,會自然啟動關注人際連結的預設網絡。各種科學實驗都證明,人際連結需求不僅是人類最渴望的基本需求,也是生存不可或缺的要件。

在人際上獲得滿足,包括被肯定、被接納所獲得的歸屬感所帶來的心理愉悅,後續引發的生理效應,等同於實質的藥物、食物對身體造成的正面影響。

同樣地,我們在人際上所經歷的那些看似抽象的挫折,例如被排擠、被責罵所帶來的心理痛苦,後續對身體造成的影響,亦等同於現實生活中實質的生理傷害。

利伯曼認為,許多我們以為的純粹心理活動,其實比我們所想的更為具體有形,因為所有心理活動都根植於大腦的生理歷程,而這些心理活動幾乎都跟人際連結脫離不了關係。

我們極度渴望獲得別人的正面評價,即便是面對完全陌生的人,還是很希望跟他們有正面的連結。

高知工科大學的社會認知神經科學家出馬圭世(Keise Izuma),在日本進行一項研究,證明了這個觀點。他讓實驗參與者躺在大腦掃描儀中觀看不曾見過、也不曾想要認識的陌生人給的誇獎訊息。當參與者接收到這些訊息時,大腦中與獎賞系統有關的腦區便被啟動,這些腦區與參與者在完成任務、獲得金錢獎勵時所啟動的腦區是類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