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兩百年的「羅賽塔石碑」,為何成為大英博物館LGBTQ+導覽的展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英博物館的知名展物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最近卻被宣布納入「LGBTQ+」的導覽,在這背後,其實有個悲情故事。
數日前,大英博物館宣布將羅賽塔石碑(Rosetta Stone)加入館方的LGBTQ+導覽行程中。這個訊息發布後一陣譁然,肯定很多人都摸不著頭緒,究竟這個石碑是什麼來頭?怎麼會和LGBTQ+議題產生關聯?而大英博物館的LGBTQ+導覽又到底是什麼玩意?怎麼會有如此導覽在博物館之中?
隨著漫長的人龍往內走,穿越富麗的川堂進入通透的中庭,順著左邊繞,遠遠就能瞧到一群觀光客熱切地圍繞著顆灰撲撲的大石頭猛按快門。羅賽塔石碑,大家耳熟能詳依稀在歷史課本瞄過幾眼,但從沒搞清楚是什麼的文物。它長年名列大英博物館最熱門的文物,為博物館賺來大筆大筆鈔票和歷史地位,無論埃及政府如何抗議要求歸還,館方董事會能裝死是裝死。
埃及的羅賽塔石碑,為什麼會到英國倫敦的博物館?
羅賽塔石碑流落到大英博物館一事需要回溯至1798年拿破崙遠征埃及,隨行的法國學者們熱熱鬧鬧在當時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的埃及四處考古挖掘,羅賽塔石碑也在這時出土。沒多久,英軍在土耳其蘇丹的請求下來到埃及,將法國人趕走,也順便將石碑納入國庫。
這塊托勒密王朝(希臘化時代)所製作的石碑內容極其無聊,僅是稅收相關的官方宣告,但它最特別的,就是用了古希臘語、埃及草書體,以及埃及聖書體三種語言撰寫而成。
發源自公元前3200年的埃及聖書體(也就是我們電影中常見的埃及象形文字)早在4世紀左右便失傳,出土之際早已沒有任何人能夠判讀。因此當石碑被挖掘出來並被帶回英國後,全歐洲的埃及學學者瘋狂投入碑文的轉譯,過程中最著名的,就是英國學者Thomas Young發現反覆出現的文字代表了國王「托勒密」,而法國學者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最後成功解碼碑文,並撰寫《古埃及象形文字體系概論》等專書後,人們終於能夠重新閱讀古埃及聖書體了!

幾千年的石碑,和LGBTQ+有什麼關聯?
兩位學者的研究構成了如今人們對於羅賽塔石碑與古埃及文字的印象,所有的導覽員來到羅石碑之前都不免提及他們的貢獻,但是在這背後,其實有個悲情故事。
出生18世紀末英國貴族世家的William John Bankes,曾以政治家與探險家為世人所知。他和詩人拜倫是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時的老友,拜倫曾形容他才華洋溢且幽默,更暱稱他為「惡作劇之父」。除了幹壞事,Bankes也著迷於藝術品與埃及文物,他不僅豪擲千金搜羅以妝點宅邸Kingston Lacy,也耗費心血破譯羅賽塔石碑,大英博物館認為,Bankes是當時首位提出「三種不同語言的文字都是為了訴說相同事件」的人,而他也提供了自己收藏的埃及方尖碑,作為石碑解密的工具。
應該是能與前兩位學者並列的功勳,然而William John Bankes先是因同性戀性傾向被家族放逐,1841年再度因和一名士兵在Green Park中做愛,以「不自然的罪行」受到法庭指控。當時的英國社會對於男同性戀極度不友善,更甚會將其處以絞刑,Bankes只得慌慌忙忙地流亡海外,並於1855年死於威尼斯。而他對於埃及學的貢獻,也隨著他的性傾向被掩蓋在歷史洪流中[註1]。
近年,英國的博物館逐漸開始注重長年處在歷史陰影中的LGBTQ+族群。
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從2015年開始,定期於館內舉辦LGBTQ+導覽。此導覽由志工Dan Vo發起,他挖掘並整理館藏的脈絡,以獨特的觀點重新詮釋正經八百的解說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在志工團隊的努力推動下,LGBTQ+導覽不但是館內最受歡迎的導覽之一,還推廣到劍橋大學博物館群與卡地夫國家博物館中,甚至連英國陸軍博物館都曾一度在同志驕傲月時舉辦LGBTQ+導覽,訴說英國軍隊史上的同志族群。
大英博物館的LGBTQ+之旅以「慾望、愛、身份:LGBTQ的歷史足跡(Desire, love, identity: LGBTQ histories trail)」為名,從2019年開始籌辦,毫不意外地大受歡迎。
這個導覽可以追溯回博物館於2013年出版的書籍《同性戀小史(A Little Gay History: Desire and Diversity Across the World)》,策展人精選了四十多件大英博物館的藏品談談背後的性別議題。當年出版時館方曾擔心會遭受到漫天批評,沒料湧來大量熱切的正面回饋,也鼓舞了博物館,先是在2018年推出線上語音導覽,人們可以自由地在Spotify和iTunes上收聽,並隨著語音的指示探索博物館。
從11000年前猶太曠野中的一塊性向模糊的雕刻石碑「The Ain Sakhri Lovers」開始,訪客可以一路觀賞綴有男性性愛場景的古羅馬銀質水杯「The Warren Cup」、馬雅廟宇中雌雄同體的神明「A Maya Ruler」、曾被19世紀初著名女同志情侶「Ladies of Llangollen」[註2]所收藏的瓷器組等相關文物。

志工導覽團隊負責人Stuart Frost認為,雖然LGBTQ+族群在歷史上存在已久、也有多樣的藝術形式在頌揚該族群的生活,但卻罕見於主流論述,如今透過不同的角度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能夠幫助人們以嶄新方式重新觀看歷史,而羅塞塔石碑也將在大英博物館重新開放後,成為LGBTQ+導覽路線的新成員。
【一圖看懂】HCG免治馬桶:全新電解除菌水潔淨科技,全方位抗菌守護屁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居家清潔馬桶,總是讓你覺得繁瑣又疲累嗎?每天如廁的馬桶,清潔及抗菌能力可是比任何其它家具、家電更重要。選擇有效抗菌加上舒適的體驗節能的設計,就能讓你在家放鬆解放的時候,心情也一起上天堂啦!
根據BBC報導,在2010年時,英國舉辦了一次讓民眾選出史上最偉大發明的投票,其中抽水馬桶排行第九名,比引擎還高一名。
作為史上最偉大發明第九名的抽水馬桶,前身可以追溯到西元前的羅馬時代,從只是一個有排水系統的溝槽,到現代化的獨立抽水馬桶,我們觀察到除了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如廁時舒適度的要求之外,近年來更進化到必須具備可以主動去除病菌、維持整體潔淨的種種設計,畢竟馬桶與生活密切相關,又是與身體親密接觸的家電,要怎麼讓人用得乾淨、舒服又健康,就是身為馬桶的使命。

電解除菌水,加碼抗菌超乾淨
每天都要和屁屁親密接觸的馬桶,清潔之餘還能主動抗菌、杜絕二次污染很重要。HCG免治馬桶的抗菌潔淨科技,與工研院產研合作全球首創電化學除氯技術可以將自來水電解之後,把氯轉化成無害氯離子形成的電解水,在清除污垢的同時,也達到除菌的作用,整個過程都無需使用任何化學藥劑或清潔劑;更棒的是,電解除菌水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自動還原成自來水。乾淨、抗菌、安心、安全,討厭的壞菌不見了,也不會對我們生活的環境帶來更多負擔。
全然的舒適體驗,屁屁最知道
每一次使用馬桶,你都花上多少時間呢?無論時間長短,HCG希望為每一次的如廁體驗,帶來純粹的放鬆和舒適。HCG使用全球唯一可促進微循環之生物能陶瓷材料製成座墊,能放射4-14微米遠紅外線光波,促進人體血液循環,預防久坐之後腿部痠麻。還有聰明的負離子循環除臭,一入座便感應啟動,不用擔心臭味擾人或自擾。
恆溫節能不浪費,對地球好對錢包更好
寒流來襲時,突然接觸到冰冷的馬桶座墊而被嚇一跳的感覺,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HCG免治貼心暖座功能,一坐下就好溫暖,搭載瞬熱式溫感水洗利用陶瓷瞬間加熱技術有效節能30%,不會因持續加熱浪費能源,也不會為了節能而忽冷忽熱,使用流動活水更為乾淨衛生。讓你在使用馬桶的時候,不管是肌膚接觸到的地方,或者是心裡的感受,都是恰到好處的最佳溫度。
前一陣子,公共廁所要升級成免治馬桶的議題,讓大家紛紛討論起馬桶該有哪些先進設計,才能讓人用起來舒適又安心。其中最多人在乎的,莫過於馬桶的清潔問題,HCG免治馬桶採用抗菌樹脂材質便座,免除衛生隱憂,如座更安心舒適,第二道清潔防護,利用電解除箘水,自主清潔、抗菌,整體材質都通過SGS檢驗測試,有效抗菌程度高達99%,再加上唯一落實全機台灣在地生產製造,不混充國外代工的高保障品質,全方位提升衛生標準、滿足使用者需求的HCG免治馬桶,就是新世代家庭中,守護屁屁的最佳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