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第三共和投降80周年(二):失敗的陸空協同作戰,一戰的經驗讓法國過度迷信防禦

法蘭西第三共和投降80周年(二):失敗的陸空協同作戰,一戰的經驗讓法國過度迷信防禦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尤其是凡爾登戰役(Battle of Verdun)的勝利,讓法國軍方過於迷信防禦作戰,從而產生了對馬其諾防線的錯誤依賴。對馬其諾防線的錯誤依賴,不只影響了法國陸軍與空軍的建設,還間接促成了我們第一篇提到的「小協約國」之滅亡。

提到發生在80年前的法蘭西戰役,法國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許多人首先都會回答法軍浪費太多資源建造了大而無用的馬其諾防線。然而法蘭西第三共和的滅亡,真的只能怪罪這條大而無當的馬其諾防線嗎?

淞滬會戰時的國軍,同樣有一條大而無用,外號就是「東方馬奇諾」的吳福國防線。可為什麼法國只打了六個星期就瓦解,中華民國卻能夠苦戰八年?

真正導致法軍失敗的原因,當然不是來自於這條防線,至少不是只來自於這條防線,而是在於法軍落後僵化的作戰思維。就如同英國戰略家李德哈特(Liddell Hart)的名言,即「將軍永遠在準備打上一場戰爭」(Generals are always prepared to fight the last war)。法國是以打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壕溝戰經驗,去準備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尤其是凡爾登戰役(Battle of Verdun)的勝利,讓法國軍方過於迷信防禦作戰,從而產生了對馬其諾防線的錯誤依賴。對馬其諾防線的錯誤依賴,不只影響了法國陸軍與空軍的建設,還間接促成了我們第一篇提到的「小協約國」之滅亡。

法國海軍擁有世界排名第四,歐洲排名第二的艦隊,直到第三共和淪亡時都還保持完整戰力,所以法國的陸軍與空軍是本文主要檢討的兩個對象。

從攻勢主義到守勢主義

從拿破崙戰爭結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際,攻勢主義都是法國陸軍貫徹始終的建軍信條。尤其是在普法戰爭失敗之後,急於收復亞爾薩斯與洛琳的法國陸軍,更是在民族主義的薰陶下等待著向德國發起進攻來一雪前恥。

他們是懷抱著打另外一場普法戰爭,甚至於拿破崙戰爭的心態去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卻不知道戰爭型態已經因為機槍的誕生而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馬恩河戰役之後,英法兩軍與德軍陷入長期的壕溝戰之中,任何發起進攻的一方都會在機槍的猛烈掃射反擊下被打成馬蜂窩。整場戰爭陷入膠著狀態,直到德軍對凡爾登的攻擊遭到法軍擊潰之後,防衛主義逐漸取代攻勢主義主宰了法國將領們的思想。

凡爾賽戰役的英雄貝當元帥,認為應該要先以成功的防衛戰擊潰敵人的攻勢,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之後才能發起反攻。

這套曾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生效用,讓第三共和國能夠撐到德國戰敗的理論,又主宰了法軍二戰以前建軍備戰的方向。於是就有了戰爭部長馬其諾(André Maginot)主導下興建的馬其諾防線之誕生,用於防範德軍未來對法國發起的攻勢。

畢竟法國不像中華民國或者蘇聯有龐大的戰略縱深可以與德國打持久戰。把德軍阻擋於法國的邊界之外,是贏取戰爭勝利的第一步。

機槍的誕生改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命運,然而人類的科技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又有了更為飛速的進展。對戰車、飛機以及無線電等裝備還有科技的全新運用模式,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打法由一戰時曠日持久的壕溝戰轉變為節奏快速的機動作戰。而機動作戰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則在於多軍種還有多兵種在戰場上的相互支援。

光是相互支援還不夠,因為多軍種和多兵種的協同作戰還必須要建立在符合客觀政治還有軍事環境的條件之上。如果還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思維去主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隊,絕大多數的軍隊都沒有成功的可能性。法蘭西戰役中的法國軍隊,就犯了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法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錯誤,終於為第三共和的滅亡埋下伏筆。

1940年10月,法國維希政府首腦貝當元帥(Marschall Henry Philippe Petain)與希特勒在法國會面 Bundesarchiv_Bild_183-H25217,_Henry_Philippe_Petain_und_Adolf_Hitler
1940年10月,法國維希政府首腦貝當元帥(Marschall Henry Philippe Petain)與希特勒在法國會面|Photo Credit: Heinrich Hoffmann CC By SA 3.0

僵化的法國陸軍

其實就訓練與裝備的角度來看,1940年的法軍水準並不比德軍差,如果從B1與S35等戰車的性能來看,除了速度之外幾乎都勝過德國的三號和四號戰車。法國學者巴雷(Michaël Bourlet)表示,所謂法軍在戰爭爆發前沒做好準備,或者戰力不如德軍的謠傳正是來自於凡爾登戰役的英雄,後來投降希特勒並組織維琪政府的貝當元帥。

巴雷教授認為把自己的軍隊形容得很爛,是給自己後來的戰敗投降找藉口。或許因為法國的投降實在是太聳動,這個貝當給自己投降找來的藉口直到今天都還深入人心,但是卻並不是1940年的真實情況。

二戰開打時法國陸軍有500萬人,人數還高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法軍。而且進入30年代以後,法國的軍事預算還有顯著的提高,用於馬其諾防線與龐大的海軍的建設。

法國陸軍失敗的原因首先來自於政治,因為法國政府不願意驚動比利時的關係,與德國邊境的要塞建設固然堅固,且又具備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但是比利時邊境的要塞建設相對鬆散。

位於法國與比利時之間的阿登森林,被法國認為是難以通過的天然屏障,在那裡部署的軍隊也相對稀少,卻沒想到德軍不按牌理出牌,硬是用三號和四號等體積不大的戰車從阿登森林突破了防線。

凡熟悉二戰歷史的人,都知道德軍名將曼斯坦(Erich von Manstein)這套以比利時國界為突破點的策略實施成功,殺了個法軍措手不及。可事實上如果法軍思維靈活,把更多部隊部署到比利時的國境邊上就能挫敗曼斯坦的計劃。

因為德國邊境的要塞佈局易守難攻,只需要派駐少數兵力就能擋住德軍攻勢,或者至少給予德軍承受不起的慘重損失。

如果真的要談馬其諾防線對法軍有什麼傷害,那就是強化了法國人對守勢主義的迷信,讓他們放棄了對「小協約國」的承諾,也讓比利時與荷蘭等低地國家無法力挺英法對抗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