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日本戰國兩大軍旗——「風林火山」與「毘沙門天」背後的意涵

日本戰國兩大軍旗——「風林火山」與「毘沙門天」背後的意涵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其實不少大名、武將的軍旗都並非如此清楚明確。接下來,我們來考究一下兩個在中文世界人氣超巨大的有名武將—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的軍旗問題。

我們之前談論過德川家康的著名軍旗「壓離穢土欣求淨土」的問題,指出這幅早已在我們現在戰國史粉絲心目中,視之為德川家康標緻的軍旗,其實很可能只是後來江戶時代才製作出來的傳說,然後「追贈」給德川家康,從此深入人心。

那麼,是不是只有家康如此「幸運」呢?似乎不是,其實不少大名、武將的軍旗都並非如此清楚明確。接下來,我們來考究一下另外兩個在中文世界人氣超巨大的有名武將—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的軍旗問題。

在這之前,為了更好地讓大家可以了解背景,接下來有必要稍稍說明一下戰國的軍旗。

戰國軍旗的小說明

日本的軍旗使用可追溯到源平時代,其起源更可以上追至七世紀末期的壬申之亂。不過,即使是日本第一次的長期內亂「源平之爭」時,那時候的軍旗其實使用的不多,不像後來的戰國時代那樣幡幟叢立。

即使到了後來的鎌倉時代,我們翻閱著名的《竹崎季長繪詞》,出現在裡面的軍旗十分少,一股武士團才使用一幅旗幟,而且樣式比較單調。

到了持續百年的戰國時代,那時候因為戰爭長期化和頻繁化,領主間的戰爭日多,自然需要更好的分清敵我。然而,這不代表大名們便已經大量生產軍旗提供給主要戰力的農民兵,以分敵我。

據史料來說,除了一部分的戰國大名(如後北條氏)明顯會有限量提供軍旗外,其他的大名採取由農兵或手下的領主按要求製作軍旗,然後帶去戰場,由此可以想像,軍旗的質量其實參差不一,絕不像大河劇、電影那樣整齊、統一。

況且,大家想像一下,在戰國時代的一介農民上戰場,他們的目標其實就是保命、立功和搶掠,他們沒有紀律可言,弄丟旗幟,或者途中掉隊、逃走,甚至誤擊友軍也是常見的情況。

這些卑微的農兵們只會認得自己領主的旗印,總帥的旗幟可不一定都能分辨出來。加上有內應、諜報策反人員有可能混在其中,單靠軍旗分別敵我的方法不夠保險,因此,我們在史料上會看到大名們還會利用互認暗號等方式來確認友軍。

日前,有香港媒體的文章裡稱,戰國時代的軍旗中最高級的是「馬印」,是「用以識別統領大軍的將領」。這說法其實只說中了部分。當時「馬印」的確是主要用於總帥和有頭有面的將領的個人用旗的稱呼,只是「馬印」是這種旗幟的其中一個稱呼,按情況、大名家族的習慣,存在其他稱呼,如「御旗」「纏」「御幡」等。

換言之,在戰國時代,總帥、將領用來辨識自己的旗幟稱呼還沒固定,大概到了江戶時代左右才得以統整。這次本文將會提到的「風林火山」旗和「毘沙門天」旗在史料裡其實是稱為「御小旗」和「御旗」,而不是「馬印」。

shutterstock_411130552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風林火山」旗的疑問

本文開首時提到了戰國大名的軍旗,特別是大名個人專用的「御旗」很多時是無法找到確證的,讓人震驚的是,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這兩位「宿敵」的情況卻恰巧的類似,同樣有惹人質疑的部分。這裡先來談一下武田信玄的「風林火山」旗。

一直以來,「風林火山」旗被認為是武田信玄體顯自己軍事哲學的象徵。眾所周知,所謂「風林火山」旗的「風林火山」出自《孫子.軍需》的「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中的首四句。

為什麼只摘取首四句,而捨棄後兩句,在目前所見的所有史料上,均未能找到說明。總之,按史料記載而言,旗幟的正確名稱乃是「孫子之旗」或者「孫子四如之旗」,以下本文將稱「風林火山」為「孫子之旗」。

值得大家留意的是,雖然戰國迷都知道「孫子之旗」,但事實上「孫子之旗」只在《甲陽軍鑑》這部以武田家興亡為主題的軍記物語被提到過,而且只出現過兩次。分別是〈品四十三〉和〈品五十三〉裡。

〈品四十三・信玄公軍法之御挨拶人〉裡提到「信玄公御簱」,提到信玄共有四種旗幟:

  1. 紅底色八幡大菩薩旗(兩幅)。
  2. 紅底色勝軍地藏大菩薩旗(兩幅)。
  3. 武田二十七代御旗(一幅)。
  4. 「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旗(一幅)。

第四種旗就是「孫子之旗」,但有趣的是,按照《軍鑑》的描述,這裡的「孫子之旗」跟現時坊間看到的那幅「孫子之旗」是有點不同的。《軍鑑》裡的「孫子之旗」是「黑底色,以金字書寫以上四句,旗為四方(形)」。

由此可見,這跟現時我們到日本各地和相關產品裡常用的「深藍底色金字」旗不太相同。而且,由於「孫子之旗」和說明只在《軍鑑》出現過兩次,而《軍鑑》本身又是難以輕信的史料,這便便引領我們去提出下一個問題:《軍鑑》的說法這可信嗎?還有,假設「孫子之旗」真的存在,為什麼會有不同的設計呢?

當然,第一個問題並非本文的範圍內能說明解疑的。況且,由於《軍鑑》之說實為孤證,既不能否定,也不能肯定,終為無頭公案。所以,這次我們先主要去討論第二個問題。

我們已經發現《軍鑑》裡的「孫子之旗」和我們常見的「長方形孫子之旗」是不盡相同的。那麼,後者是怎樣「誕生」的呢?通常的說法是這種旗在山梨縣內的雲峰寺和著名的武田神社都有所藏,所以不像是假,頗為可信。

然而,既然與《軍鑑》的描述不同,那麼這種說明便顯得不夠充分完滿了。何況,據文物專家的考證,雲峰寺和武田神社所藏的「長方形孫子之旗」均為後世之作,並非戰國時代的物品,能否證明「原物」也是一樣,也是未知之數。

而且,據西元1800年成書的著名古董圖集《集古十種》所載,當時已經記錄了甲斐國萩原村的雲峰寺已有這幅「長方形孫子之旗」,文字的書寫設計與現時我們常見的那種基本一樣,而目前我們已無法再找到比《集古十種》更早的明證,所以在這之間存在近200年的空白,故此難以證明「孫子之旗」一直存在。


“精釀歷史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