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理時鐘,養出好健康》:無論你遵循哪種飲食法,正確的進食時間比吃什麼都重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限時進食絕對跟計算卡路里無關,只是讓你對吃東西的時間更有紀律。我們發現,在8、9小時內進食可以達到最佳的減重效果,你可以維持這種進食模式直到獲得自己滿意的結果。
文:薩欽.潘達(Satchin Panda, PhD)
限時進食:調節生理時鐘也能控制體態
所有的營養科學都基於兩個實驗,第一個證明限制熱量的概念:如果我們少吃東西,體重就會減輕,也會更健康。這項實驗在二十世紀初期完成,從那時起,人們一直在斤斤計較自己攝取的卡路里。
第二個實驗是支持「健康飲食」的概念(事實上,有超過一萬一千個研究採用這個模型)。實驗讓一對基因相同的老鼠接受兩種不同的飲食,一種是健康平衡飲食,含碳水化合物、少糖、蛋白質和脂肪;另一種則是高脂肪和高糖。幾週之後(相當於人類數月或數年),攝取高脂/高糖飲食的老鼠變得肥胖,幾乎患有糖尿病、血液中脂肪含量高、膽固醇達高危險濃度。此一發現讓人們意識到,食物的品質(營養成分)對健康十分重要。
同一實驗的各種變量研究也在持續進行,檢視各種提供能量的營養素(macronutrients,或稱常量營養素,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或脂肪)和微量營養素(micronutrients,如抗氧化劑、維生素、礦物質等)。這種研究促成當前「吃這個比較好、不要吃那個」的思維。然而,這些研究最終都沒證明哪種食物最適合所有人。事實上,最適合你的飲食是多種能量營養素和微量營養素的均衡組合,適量攝取,能夠使你有飽足感,又不致於增加體重。然而,「均衡」的定義備受爭議,對於運動員、準媽媽、青少年、健美運動員,又或者糖尿病患者而言,最佳均衡定義可能因人而異。
我們已經知道,沒有正常生理時鐘的老鼠容易患肥胖症、糖尿病、和許多普遍發生在高脂飲食老鼠身上的相同疾病。更重要的是,不良飲食正是打破老鼠飢餓感和飽足感生理時鐘的關鍵因素。不健康的老鼠會在睡覺前繼續進食,也會睡到一半醒來吃零食。我們想探討,老鼠的疾病有多少是不良的飲食內容所造成,又有多少是因為不良的進食習慣。因此,在2012年,我們提出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有多少疾病是因為飲食不良,而多少疾病是放任進食所致?」
我們對基因相同的老鼠進行實驗,主要著重在限制進食的時間,竟得到驚人的結果。我們確認了一個概念,不只牽涉到食量多寡和飲食內容,「吃的時間」也同樣重要,這尤其還影響了長期、積極的健康結果。我們取了同一父母所生、在同一個家庭長大、基因相同的兩組老鼠做實驗,讓一組老鼠隨時攝取高脂肪飲食,而另一組老鼠的食物內容份量相同,但必須在8小時內進食完畢。進食窗口較小的老鼠,很快學會吃完與放任進食老鼠相同份量的食物。換句話說,全天候進食的老鼠少量多餐,分散在白天和晚上,而遵循8小時進食窗口的老鼠,則在這個時段之內攝取單餐份量較多、但總量相同的卡路里。
更重要的是,在前12週的研究中,兩組老鼠都按照高脂肪/高糖飲食攝取等量的卡路里,這種飲食在其他一萬一千多篇出版物中,已經證明會引起嚴重的代謝疾病。然而,在8小時限時進食的老鼠當中,完全不受不良飲食常見的疾病危害。限時進食的老鼠體重沒有增加,血糖和膽固醇濃度也都正常。我們相信,縮短進食時段為消化系統提供足夠的時間發揮功能,而不會受到新攝取食物的干擾,並且有充足的時間進行修復和恢復活力,有助於腸道中健康細菌的生長。受到限制的餵食期與老鼠的自然晝夜節律相吻合,這就是牠們能夠減肥並保持健康的原因。只要老鼠堅持新的飲食計畫,這種益處就會日復一日地延續一整年(有如人類幾年的生命)。事實上,健康益處遠大於治療相同疾病的藥物功效。注意,我們沒有改變飲食內容,也沒有減少卡路里,而是限時進食發揮了神奇的作用。
後來,我們分別對9、10和12小時的進食窗口進行相同的實驗,發現總體上有類似的好處。看來,老鼠每天進食15小時或更長時間時,身體反應會像不斷進食一樣。飲食時間長達15小時的老鼠不太健康,而限時8、9、10或12個小時的老鼠會比較健康。我們每週有系統地檢查老鼠的健康狀況,監測幾種激素,甚至腸道微生物的變化。在兩萬兩千個基因當中,我們測試哪些基因會在一天不同時間、在不同器官中開啟和關閉。這些實驗歷時多年,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同儕審查的科學期刊。目前,世界各地的許多實驗室也在複製進行。
研究人員隨後進行了另一項實驗,將最初的熱量限制研究與我們的時鐘研究相結合。他們想測試低熱量飲食是否不管進食時間如何,都同樣有效。首先,他們在睡前給老鼠低熱量的食物,結果發現並沒有減肥的成效。但是,當他們在老鼠一醒來時餵食等量的食物,老鼠的體重卻減輕了,而這個飲食模式也與老鼠的晝夜節律一致。
我們在人體研究中也看到了類似的結果。例如,一群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和西班牙的減重營養學家發現,長時間分散熱量的人(亦即所攝取的熱量相同,但吃到深夜),體重並沒有減輕多少。但是,白天吃大餐而晚上不吃東西的人,體重真的減輕很多。這就代表,無論你遵循哪種限制熱量的飲食,正確的進食時間比吃什麼類型的食物都還重要。
進食切忌晝夜不分
睡眠模式最好不要像輪班工人那樣。同樣的,我們的實驗證明,進食不要晝夜不分也會讓身體更健康。我們的大腦時鐘對光最敏感,但是腸道、肝臟、心臟和腎臟的時鐘卻是對食物「最有感」。因此,就像初見曙光會重設大腦時鐘、指示早晨來到一樣,每天的第一口食物或咖啡,也會指示腸道、肝臟、心臟和腎臟等時鐘開始新的一天。如果我們的進食習慣太過隨意,生理時鐘就會變得很混亂。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