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理時鐘,養出好健康》:無論你遵循哪種飲食法,正確的進食時間比吃什麼都重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限時進食絕對跟計算卡路里無關,只是讓你對吃東西的時間更有紀律。我們發現,在8、9小時內進食可以達到最佳的減重效果,你可以維持這種進食模式直到獲得自己滿意的結果。
如果你早餐吃得夠豐富,大概在4到6小時之內都還會覺得有飽足感。因此,如果早餐是上午八點,你可能會在下午一點左右才覺得有點餓。我發現午餐吃沙拉或喝湯可以提供巨大的能量,幫助我度過一天,而且因為很輕淡,所以通常不會有飽餐一頓後昏昏欲睡的感覺。我可以一直維持到和家人一起共進晚餐。
早餐之後,晚餐是保持晝夜節律很關鍵的第二餐,因為代表進食即將結束。一旦身體感覺不會再有食物進來,就會慢慢過渡到修復和再生的模式。你不想在一天結束時犧牲家庭時間,不妨和家人一起共進晚餐,享受一段有意義的時光。我們的研究更顯示,遵循TRE的人通常不會有過去晚餐時那種極度的饑餓感。久而久之,他們還能減少飲食份量。
在我的家庭,我們傾向於吃傳統的蛋白質和蔬菜晚餐,用健康的脂肪烹調。晚餐時我們不會吃太多單一碳水化合物,因為身體的葡萄糖控制能力在晚上較弱,而這些碳水化合物會被儲存成為身體脂肪(更多相關內容參見第十章)。晚餐後,千萬不要躺下或立刻睡覺。在最後一口飲食和上床睡覺之間,至少要給自己3至4小時的時間,幫助消化和改善睡眠。
你可能會發現,身體系統在二到四週內已經非常適應新的進食時間,因此在目標晚餐時間過後不會再感到飢餓。更令人驚訝的是,據已遵循TRE一段時間的人回報說,如果他們晚餐晚於目標時間,或者在深夜多喝一杯或吃點東西,他們會覺得食物只是停滯在肚子裡,好像晚上胃已經打烊了,直到早上才會恢復運作。這也是我們常說的「食物殘留」(food hangover)。
晚餐飲酒
如果你想要喝杯雞尾酒、啤酒或葡萄酒,請在晚餐前或隨餐時喝。如果你在晚飯後喝酒精飲料,等於是延遲一天最後一口的進餐時間,哪怕只是一小口!
人的身體一整天需要大量水分,特別是在空調辦公大樓等乾燥環境的工作者。水合作用具有晝夜節律特性,白天我們特別容易感到口渴,因為身體需要水分來消化和處理營養物質,為血液製造新的基礎元件並排毒。最好每隔1、2個小時喝一杯水,下午身體才能保持水分和充滿活力。
晚餐後喝水不會影響你的進食窗口。如果你在半夜醒來感到口渴,不妨去喝杯水。我發現如果我不喝水更容易睡不著,一喝了水,反而可能立即回到睡眠狀態。
許多健康書籍都宣傳喝水的好處,但事實上,將近25%的人除了咖啡以外,沒有喝任何水。我不認為咖啡算是水分,因為它本身含有咖啡因,會使我們脫水,也會抑制睡眠。但是不含咖啡因的花草茶應該可以算是水分攝取。有些人喜歡睡前喝杯花草茶,只要其中不含咖啡因、甜味劑或牛奶,都是可以接受的選擇。茶其實含有大量的咖啡因(和我們提神的咖啡成分相同),而許多花草茶都含有咖啡因。幾乎每個星期都有新品牌的「草本植物」茶上市,很難判斷是否含有會讓人睡不著的咖啡因、或任何會讓人保持清醒的化學物質。因此,我個人在晚餐後除了水之外不會再喝任何飲料。
白天吃零食無妨,但晚上切忌
白天吃零食沒關係,只要你選擇健康的食物,偶爾吃一吃生日蛋糕或餅乾都無妨。到了晚上,可以吃一點飯後甜點。但是,一旦你開始做出更好的食物選擇,如果味蕾改變了,也不要感到驚訝,你會慢慢發現自己不再愛吃太甜或太鹹的食物了。
晚餐吃完、廚房清理乾淨之後,晚上的進食就結束了。睡覺前你可能會感到飢餓,尤其是在執行8到10小時的進食窗口時。經歷這些飢餓感是很正常的,你甚至可能半夜睡到一半被餓醒。喝一杯水,努力熬過這一關,等到身體適應新的節奏之後,深夜的飢餓感就會消失。
到目前為止,深夜進食是最糟糕的選擇,它將完全抵消你一天中努力獲得的任何好處。首先,深夜吃零食會擾亂消化系統的時鐘,重新激發腸道、肝臟及全身的新陳代謝。也就是說,正當身體應該要減速、冷卻並準備入睡時,你其實又把身體喚醒了。雖然大腦發送了飢餓信號,但身體器官根本還沒有準備好處理食物。
第二個問題是,由於腸道並不準備消化食物,因此食物不會像白天那樣快速通過消化系統。當食物進入胃時,會分泌胃酸來消化食物,但是,如果食物不移動,就會引起胃酸逆流,尤其是當你試圖躺下睡覺時。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用生理時鐘,養出好健康:生醫權威的8/7/12作息法則,助你有效減重、日日好眠、精神飽滿》,商業周刊出版
作者:薩欽.潘達(Satchin Panda, PhD)
譯者:何玉方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生理時鐘紊亂,
小心健康遲到、人生早退!
身體教我們的事,就是「好好生活」
身體每個器官、組織、細胞,甚至基因裡,都有一個特別的時鐘,不分晝夜、各自運行,支撐我們抱持在最佳狀態。現代人生活作息大亂,輪班、熬夜、三餐不正常、失眠睡不飽、身心紊亂,導致各種惡疾接連上身。
【生理時鐘紊亂,小心惡疾上身】
- 腸胃不適、便祕、腹瀉,胃食道逆流、腸漏症
- 什麼都想吃,越吃越肥「瘦不了」;膽固醇、脂肪肝、體脂超標
- 明明還年輕,體力卻大不如前,動不動就喊累
- 輾轉難眠,無法入睡,睡眠債永遠還不完
- 過敏、身體發炎、傷口難好;身體抵抗力下降,經常生病
所幸「校準時鐘」並非難事,無論你現在過得多糟,「順時鐘過生活」,其實一點都不難!
依循8小時限時進食 ╳ 至少睡滿7小時 ╳ 持續12週規律法則,助你改善: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質退化、腸胃疾病、睡眠障礙、記憶力衰退、情緒控管、心理疾病、術後調養等問題。
只要改變生活小細節、培養好習慣,就能越活越健康!
Tags: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