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帝國的邊境》導讀:突破「文明衝突論」盲點,以邊疆視角看近代歐亞帝國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歷史的發展固然有些新舊面貌,可是很多糾紛卻是一再延續下來,而且還沒有任何解決方案。第一次世界大戰摧毀了歐亞帝國,但帝國解體卻不代表一切就重新開始。
文: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導讀:以邊疆視角看近代歐亞帝國史
本書《歐亞帝國的邊境》(The Struggle for the Eurasian Borderlands)是俄國近現代史學者里博(Alfred J. Rieber)於二○一四年出版的著作,著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如哈布斯堡帝國、奧匈帝國、俄國、鄂圖曼帝國、伊朗、中國等歐亞大陸(Eurasia)帝國之間的邊疆史。歐亞大陸的歷史發展,其實是世界歷史的重心(至少以北半球的角度來說是合理的),以今日歷史研究盡可能去突破國家邊界框架的趨勢之下,本書鉅細靡遺描述歐亞各大帝國之間中央政府與邊疆社群的複雜關係,有助於擴大讀者對於歷史理解的視野。以下分幾個部分來談,歐亞帝國邊疆史裡,具有意識形態爭執的特色、族群流動與認同的特色,以及帝國瓦解後舊問題與新局勢糾纏的特色。
意識形態之爭
筆者較為熟稔的西亞歷史也有跨國界、跨區域方面的研究浪潮,如二○一九年的期刊《伊朗研究》(Iranian Studies)便特立一期專刊,討論十六到十八世紀以來伊朗與鄂圖曼之間的邊界問題。該專刊主編也提到近年來跨區域史學的研究逐漸盛行,即強調跨越與突破現代民族國家(nation-state)邊界限制的視角。
在十六世紀初期,伊朗地區的薩法維王朝(Safavid Dynasty)建立之際,正值西方的鄂圖曼(Ottomans)勢力的東擴,北起高加索(Caucasus)南至波斯灣(Persian Gulf)口,成了雙方勢力對抗的地帶。學者薩里內巴夫(Fariba Zarinebaf)的文章稱,伊朗與鄂圖曼在十六世紀初期衝突是為了爭奪勢力範圍,但由於薩法維為伊斯蘭(Islam)的什葉派(Shiite)勢力,而鄂圖曼為遜尼派(Sunni),兩者正好分屬不同派別,故必須要強調自身的意識形態,區分你我,在這過程中雙方形成「國教國家」(confessional states),直到無法消滅對方、必須承認對方的存在為止。
其實伊朗與鄂圖曼之間的勢力爭奪、邊界劃分,也是里博本書描述的重點之一。里博在釐清這廣泛的區域問題之中,指出各方勢力都為了強調自己在某些區域的優勢與正當性,一再有「真實和想像的權力再現」的企圖。各勢力交界之處的衝突,提升為彼此之間意識形態的對決。一旦戰爭爆發,邊疆社會面貌往往會被撕裂而支離破碎。
里博認為,鄂圖曼與伊朗之間長久以來受爭議的邊疆地帶,「本身就是文化碎片區的完美例子」。而這些「碎片」,或許會重新接合,但會在新的面貌上一再呈現出舊問題的陰影。一九二三年鄂圖曼瓦解之後,對伊朗劃分邊界的問題,就成為土耳其與伊朗、伊拉克與伊朗的問題了。於是,伊朗與鄂圖曼的邊界問題等於沒有解決就加入了新的變數,即使到了一九八○年代,舊問題仍然有其影響力,成了伊朗與伊拉克的兩伊戰爭(Iran-Iraq War)爆發的其中一個因素。
里博也提到,俄國與鄂圖曼在巴爾幹(Balkan)地區、黑海(Black Sea)的勢力爭奪之中,兩方交界處有不少穆斯林,也有不少東正教徒,若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發起「全面聖戰」(total holy war)的風險。邊疆地區並非隨時都會有衝突,但衍生出來的意識形態對立問題,成為帝國之間關係穩定與否的不定時炸彈。這樣的情況,歷史上屢見不鮮。
內陸族群的移動與認同
歐亞內陸有眾多族群遷徙的情況,可能是因為戰爭而遷徙,也可能是為了生計而遷徙,各族群每到了新的地方定居之後,或繼續維持自身的生活慣性,或融入新居住地的習性,當然也會有新文化之衍生。這些族群便是人們熟知的游牧民族,他們四處流動與互動,都讓廣泛的歐亞大陸有了密切的連結。游牧民族就是連接歐亞大陸的重要「媒介」,帶動了區域之間的交流與動盪。他以絲路形成的原因為例,源自於邊境有許多交換的活動,然後逐漸發展出對距離更遠的交換活動。
日本學者杉山正明的著作《游牧民的世界史》,便是闡釋了游牧民族創造歐亞世界的概念。歐亞內陸游牧民族的流離與遷徙,無論是成為帝國中央勢力或者成為某帝國的邊疆社群,都會衍生出帝國中央與邊疆對自身認同的問題,反映在語言、文化、身分等多元且複雜的面向。「認同」類似台灣今日流行用語的「同溫層」,也就是人們都會試圖尋找自己可以接受,或自己讓他人接受的群體,人們也因為認同而結合、因為認同而爭執不休,其實都是一種意識形態作祟。
以清朝的情況為例,許多學者認為滿人漢化的程度極高,但如美國「新清史學派」(New Qing History)強調滿人自身的認同並沒有減損,呈現兩方說法兩極的情況。然而,這些說法並沒有誰對誰錯,畢竟各群體之間的移動與接觸,總會出現認同或不認同對方的情況,如同光譜的兩端,如同不會交集的平行線,但肯定也會有處於模糊地帶的「中間選民」。
里博也提到:夾在大勢力之間那些所謂邊疆居民,有人適應、有人抵抗,當周邊強權介入與干涉、一再強自自己在這些所謂的邊疆擁有管轄與統治權時,有人固守家園、也會有人叛逃。某些所謂弱小的勢力,也會依附或者併入周遭強權,邊疆族群間的交流都是多方向的,不會是單由特定一方影響另外一方。
Tags:
每一根頭髮,都有它的故事——用天然咖啡因和麥拉寧打造秀髮年輕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歐萊德一根頭髮看見黑科技咖啡因麥拉寧養髮液,融合了天然咖啡因和麥拉寧兩大成分,不僅維持頭髮的整體健康度,其中的麥拉寧成分,更從頭髮根源開始帶給你改變與驚喜。
出門上班、約會之前,穿搭和化妝都要精心設計,頭髮的造型當然也要到位;遇到低潮,可能會想要換個髮型或髮色,來改變心情;緊張的時候,有些人可能會抓繞頭髮來安撫自己;小時候喜歡的女生,走過身邊時飄散的髮香,即使很多年之後還能淡淡的記得。
你或許沒有注意到,頭髮其實跟我們每天的生活、心情緊密連結。頭髮的狀態可能反映出你生理或心理上的情況,甚至可以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頭髮能說的事情,比你想像的還要多。
第一印象,從頭髮開始
髮色和髮型,是頭髮的兩大特徵。我們的自然髮色與許多刻板印象相關聯,譬如:許多人會認為,金髮者大多具有更高的異性吸引力,但是比較天真傻氣;紅髮者性情暴躁、固執,甚至有點神經兮兮;而深色髮者則聰明、勤奮。雖然這些都只是偏見和假設,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們有可能會根據他人的髮色來形塑第一印象。

從科學上來說,頭髮的顏色是由一種名為黑色素的物質形成的,這種物質由一組稱為黑色素細胞的專門細胞群在發根的毛囊中產生。黑色素有不同的類型,某些類型依照比例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每個人的頭髮顏色。所以雖然髮色對個性的影響依然眾說紛紜,但髮色所代表的基因,是真的會影響人的體質。有科學家就針對紅髮人進行研究,由於基因的關係,他們真的比較不怕痛、不容易曬黑,也不容易被麻醉,很有趣吧!
至於髮型,這才真是個性表達的大舞台。以女生的髮型來說,整齊俐落的髮型,如短髮、齊劉海、或經典鮑伯頭,常常與專業和認真的形象相關。長髮、波浪的捲髮或柔和的層次,則帶有浪漫、唯美、親切溫柔的特質。經典的中分或簡單的盤髮,則可能反映出傳統或保守的個性。有些名人的髮型,更是直接和本人一樣經典。如奧黛麗赫本的赫本頭,俐落的短髮成為一種可愛、精靈、優雅的象徵;愛因斯坦那蓬亂的白髮,在公式與理論間穿梭,成為他天才形象的一部分;貓王,他的飛機頭也是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髮型之一,甚至影響了某些族群;還有日本暴走族的髮型,好像就能充分表達自己熱血、帥氣的浪子個性。
因此,頭髮不僅僅是裝飾,它們是一種語言,一個故事,一個表達自我的平台,反映出我們的情感,彰顯我們的風格,甚至有時候,一頭髮型就足以讓我們在人群中脫穎而出,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頭髮變這樣,是提醒你該注意身體了
頭髮不僅顯示了我們的形象、個性,還能反映出內在健康。你容易緊張焦慮,但試著不表現出來嗎?其實你的頭髮早就洩漏秘密了。長期的壓力和焦慮可能會令你的頭髮提早投降,因為過度的壓力會打亂頭髮的生長週期,導致掉髮。此外,不規律的作息和缺乏足夠休息,同樣會對頭皮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當你發現枕頭上的頭髮比平常多時,這可能是身體在提醒你:是時候放慢腳步,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了。

如果頭髮又乾燥又分岔,則可能是因為營養不良。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是養成健康秀髮的重要元素。如果髮絲失去了往日的光澤,那麼或許正是時候檢視一下你的每日菜單,確保你每天所攝取的營養素是足夠維持身體機能的喔!
至於頭皮總是油膩膩的,或者頭皮屑層出不窮,這可能和荷爾蒙失衡、不適合的護髮產品,或是錯誤的洗髮方式有關。健康的頭皮是健康髮絲的基石,因此確保使用適合自己髮質的護髮產品,並適時調整洗髮習慣至關重要。
想要擁有健康的髮絲,你可以試著這麼做:
1. 學會有效的壓力管理技巧:生活中免不了壓力,但你可以透過一些小技巧來調適,像是運動、瑜伽、冥想或深呼吸等,都有助於緩解心理壓力。
2. 保證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營養攝取:如果可以,每天盡量睡滿八小時,並且均衡的攝取所有必要營養。想要避免掉髮,頭髮健康有光澤,可以多吃含有蛋白質、維生素C、鐵、B群、生物素和鋅的食物,例如瘦肉、牛奶、奇異果、深色蔬菜、內臟、貝類、大豆等。
3. 正確的洗髮,並且選擇適合的護髮產品:正確的洗髮是養髮的第一步,不要使用太熱的水來洗頭,一定要確保頭皮和頭髮上的洗髮精都被沖洗乾淨。選擇適合自己的護髮產品也非常重要,建議可以先依照頭髮受損的狀況,配合自己的使用習慣先做篩選。在選擇產品時,更要注意其中含有哪些成份,是否能夠真正幫助養髮,讓秀髮自然健康。
世界冠軍養髮液-兩項獨家天然萃取物,頭皮養護雙管齊下
「我仍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最初想改變自己生命的初衷,漸漸擴大到改變周遭其他人,乃至於改變社會。」 這是歐萊德創辦人葛望平對品牌的初心。抱持著這樣的信念,歐萊德推出了以最自然、純淨的方式,對地球和使用者都友善的一根頭髮看見黑科技產品——咖啡因麥拉寧養髮液。
咖啡因麥拉寧養髮液中,含有歐萊德兩大獨家活性成分——天然咖啡因萃取和天然椰棗萃取。根據英國皮膚科醫學期刊等學術研究發表證實,當咖啡因濃度在5ppm和25ppm時,可幫助活絡頭皮,使髮根強韌健康。 而歐萊德團隊又以椰棗作為原料,與弘光科技大學一同進行研究,發現椰棗中蘊藏豐富的「麥拉寧」成分,具有顯著抗老化能力,養髮同時重現本色之美。這項研究成果,榮登全球權威Antioxidants抗氧化期刊,並且發表在英國皮膚科醫學期刊、獲得 INCI國際化妝品獨創新功效原料登錄,更在瑞士、英國、德國、日本⋯⋯獲得世界三大發明金牌獎以及設計獎。

歐萊德咖啡因麥拉寧養髮液,不僅能打造健康良好的養髮環境,更能深入頭皮肌膚高效抵禦老化因子,對於強健髮根、重現本色之美極具優異效果,一次解決兩大頭髮根本問題,使用者的整體滿意度高達90%。
歐萊德秉持不變的綠色理念
歐萊德選擇全球最具公信力的美國官方USDA Biobased生物基天然永續認證,以現今最嚴苛的產品全成分實驗室檢驗標準,測試產品中可再生生物來源成分,可幫助地表上參與生物循環的碳被重複利用,並有助於降低碳排放,履行對消費者以及地球的綠色承諾。
歐萊德尊重生命、希望與大自然中所有生物與環境和諧共存,因此堅持不做動物實驗、不添加動物來源成分,以最嚴謹的純素標準,成就真正的綠色產品。歐萊德拒絕16類高風險物質,包括防腐劑、環境賀爾蒙、塑膠微粒和珠光劑、高風險抗屑劑等,不含千種毒物,帶給消費者真正的安心感。所有的努力、每一項堅持,都是歐萊德初衷的實踐。

頭髮不僅是我們外貌的一部分,從形象到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頭髮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照顧頭髮的方式就顯得相當重要了。歐萊德不染髮的黑科技咖啡因麥拉寧養髮液,融合了天然咖啡因和麥拉寧兩大成分,不僅維持頭皮的整體健康度,其中的麥拉寧成分,更從頭髮根源開始帶給你改變與驚喜。
當然,歐萊德一貫的永續理念,也體現在每一瓶養髮液中。現在就試試看歐萊德咖啡因麥拉寧養髮液吧,讓你在享受頭髮保養的同時,也不造成地球負擔,體驗美麗與永續理念並行的綠色未來生活。
咖啡因麥拉寧養髮液:https://shop.oright.com.tw/api/short/4LW7N
O'right電商官網:https://shop.origh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