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帝國的邊境》:藉由重塑帝國神話,乾隆皇帝創造出了所謂的「多重帝國人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怎樣才可以建立一個新的國家來繼承清帝國,而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又能宣稱自己擁有超越民族的正統性?此外,理論上純粹、不可分割的民族理想型,要怎樣才能和擁有多元民族的邊境地區不致衝突矛盾?
但直到二十世紀,中國人都仍無法想像,世界上可能存在其他制度可以取代皇帝的絕對權力。然而有些時候,儒家的傳統和天命之間也會出現緊張,比如在早期的滿人治下,清朝統治的正統性來源就存有不少爭議:究竟這個正統性是因為清朝吸收了中國文明中的道德標準呢,還是因為滿人早在入主中原之前,「就已經受到天命的特別眷顧」呢?
儒家思想提供了一套詳盡而精細的道德理想和行政架構,可以將該思想傳遞給人民。儒家思想從來就不是一套單一而靜態的原則。雖然儒家思想缺乏超自然的元素,也沒有祭司教士,但它並沒有排拒像佛教和道教這樣的替代信仰體系。這三種學說體系彼此之間並非完全無法相容,它們會為了獲得皇帝和政府資源的支持而相互競爭。這個體系內部一致,但絕非靜態。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儀典規章。事實證明,儒家思想對某些種類的變革格外有用。
比如說,宋代的知識分子社群人數更多,也更自外於朝廷。他們以一視同仁的方式看待人,強調自我修養、聖賢的追求,隨之對朝廷儀式的興趣也下降了。自南宋(十二世紀)以來,在儒家傳統裡便存在著理學(亦即實證研究)與心學(亦即先天知識)之間的緊張關係。但各個學派之間的爭議,卻也證明了儒學傳統的活力。隨著條件嬗變和新問題的出現,學者們開始探索如何用新的途徑解讀古代文本。理學學派集宋代新儒學的大成,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變得更加制式化與教條化,並在十六世紀時受到王陽明的嚴厲批評,因為他試圖重振知行合一的傳統。
到了清代,儒學又出現了進一步的調整。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康熙(一六五四年至一七二二年),藉由儒家思想的複雜傳統來鞏固統治,獲得了許多仍效忠前朝的漢人學者的支持。康熙下令編撰一系列新的儒家道德規範,而這些規範體現在被稱作《聖諭廣訓》的十六條聖諭之中。他所支持的新儒學,在社會上和政治上比起早期的詮釋還更具有規範性。它強調階序分明的社會關係,強調服從和勤奮,但也對不同性別實行差別待遇,而且無論統治者本人有什麼缺點,人民都必須對統治者絕對服從。皇帝自己也參與了朝廷學者的討論,並命令官員用白話易懂的文字,將《聖諭十六條》傳播給識字的讀書人。
書畫一直是儒家體系的一部分。康熙積極延攬學者、詩人和藝術家進入朝廷,目的是為了歌頌自己所統治的盛世,描寫因失德而注定潰敗的明朝。在他的兒子雍正(一七二三年至一七三五年在位)統治之下,這種道德教化的工作愈演愈烈;史學家史景遷曾說,道德教化後來也成為「中國晚期歷史上反覆出現的主題,無論是在十九世紀中葉的大叛亂之後,還是在國民黨和共產黨等政權統治期間,皆是如此。」孫中山在他融會諸學的《三民主義》裡納入了許多新儒學的訓誡,而蔣介石則在更具專制色彩的新生活運動中,同樣從新儒學汲取了許多元素。
滿族對儒家價值觀和中國文學傳統的認可,甚至提倡,不僅使清帝國贏得了士大夫的效忠,也獲得了中國各階層人民的忠誠。清初的皇帝曾試圖對古老的滿洲民俗文化加以正式化,以便讓它們符合中國的古典傳統。與此同時,清朝皇帝也認為必須在剛納入版圖的西北邊境地區,維持旗人軍隊中的戰士傳統。
乾隆皇帝(一七一一年至一七九九年;一七三五年至一七九六年在位)除了醉心於儒家思想,也關切滿洲戰士傳統的衰落,尤其是居住在邊疆地區的旗人。他重振了薩滿教,並在自己的詩作中浪漫化了邊疆文化的男子氣概,而這些都表現出清朝兼容並蓄的意識形態,以及邊疆地區周而復始地對帝國中心文化造成的影響。
乾隆時期,清帝國出現了最有企圖心的一次嘗試:藉由重塑帝國神話,他們創造出了歷史學家柯嬌燕所謂的「多重帝國人格」(multiple imperial personae)。皇帝在宗教上的形象,藉由意識形態抽象化的過程而得到普及;他被描繪成擁抱多種傳統和價值體系的統治者,因此不論是什麼人都可以在皇帝的神話身分中寄託自己的想望,也因此皇帝對他們而言都是有吸引力的。
無論帝國對於其他文化傳統有多寬容,儒家倫理仍持續在帝國的意識形態中占有核心位置。其在十九世紀曇花一現的改革(亦即大規模內部叛亂之後所謂的同光中興)中所扮演的角色,今日在學界仍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然而不論如何,有一點顯而易見。
改革者分為兩個陣營:保守派試圖借用一些西方技巧和外交手段來恢復舊有的秩序,而儒家文人和學者組成的另一派,則希望改回折衷方案,強調守法的觀念,強調為了服務國家而自我犧牲,也強調對當時的問題採取務實解決方案。十九世紀末蔚為潮流的經世致用學派,也是由他們奠定了早期的基礎。這個意識形態的漫長更新過程,引入了不少關鍵改革,其中包括以公共利益為主的盈利經濟原則,以及積極的移墾政策(尤其是在邊境省分)。
中國於一八九四年至一八九五年間的甲午戰爭中戰敗之後,許多人積極地想證明,儒家思想並不反對社會變革或社會進步。有些知識分子在領導被稱為「百日維新」的改革運動時,有時會採用「今文學派的超自然語言,將進步的力量寄託在天地之中。」
雖然他們的論證過程存在矛盾和含糊之處,但改革派仍然試圖調和皇帝以及一般文人的傳統概念;換句話說,皇帝傳統上被視為上天感召的聖人,因此也是擁有絕對治權的現行君主,而一般文人,就傳統上來看則是以孔子作為模範的平民聖人,他們「體認到必須將世界從混亂之中拯救出來,並弄清楚普遍原則是什麼」。這些對於經典的自由詮釋,也引起了年輕皇帝光緒(一八七一年至一九○八年)的興趣,他後來發布知名的詔書,開啟了「百日維新」時期。這個事件涉及中國的許多制度,我們將留待下一章討論。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