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退出RCEP,「反中情緒」其實只是下台階

印度退出RCEP,「反中情緒」其實只是下台階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印度在7月5日時傳出消息退出RCEP,坊間媒體多將印度此舉與反中做連結,但事實真有如此單純嗎?

隨著中印邊境衝突的冷卻,眼看印度就要退出各大媒體之重要版面之時,卻在7月5日時傳出消息表示,印度政府決定不重新考慮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去(2019)年宣布退出簽署「區域夥伴經濟協定」(RCEP)的聲明,也就是說印度放棄加入這個由東協(ASEAN)十國加上中、日、韓、紐、澳等國,覆蓋人口35億以及近30%的全球貿易總額,堪稱全球最大規模的自由貿易協定(FTA)。

印度由於地緣位置、人口眾多等關係,始終是東協希望爭取的夥伴,如今傳出印度退出的消息,衝擊可想而知。

反中情緒作祟?

綜觀各大媒體,不難發現大多輿論皆將印度退出的原因指向中國。的確,根據印度《出版報》(The Print)的消息指出,武漢肺炎的肆虐以及中印邊界的激烈衝突是將印度政府導向退出的推力。但在這股推力出現之前,其實還有其餘種種原因,早已橫亙在印度高層的心中,使他們對於RCEP的興趣始終不高。

誰給他的勇氣:內需導向

首先,印度的經濟結構並非如台灣一般是開放式的經濟體,相比台灣進出口總額佔國民生產毛額(GDP)之比例動輒7、8成,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印度的出口總額占GDP的比例從未超過25%,進口總額占比從未超過31%,甚至近幾年來還呈現下滑的趨勢。所以我們可以得知印度是一個以內需為導向的國家。

也因此,莫迪在上台之後提出的一項政策就是「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也凸顯出他希望將產業發展重心放在國內的決心。也因此後續幾年他也不斷地調整過去對外國投資不利的制度與環境,以提升經商便利度,希望藉由外國投資來提振國內製造業的成績。

雖然成效雖然緩慢,但根據印度品牌權益基金會(INDIA BRAND EQUITY FOUNDATION, IBEF)公開的資訊來看,印度製造部門的附加價值毛額在近年來是不斷成長的。在5月份時,印度政府也推出了名為「印度自力更生」(Admanirbar Bharat)的計畫,力圖在疫情的浪潮下,協助中小企業發展,並希望據此加強「印度製造」的成效。

而在了解印度的經濟特色之後,讓我們回過頭來看RCEP的精神,由中文名稱即可了解RCEP是個需要簽署國開放門戶的自由貿易協定,而自由貿易的精神就是降低貿易障礙。但有鑑於印度並非以出口為導向、自身農業、工業產品水準相對於其他國家仍處劣勢,這個協定對於印度的吸引力本身就不是太大。

而且印度在去年12月最後一次談判中破門而出的理由,也凸顯出其內需導向的經濟特色。

理由如下:

  1. 貨品自由化(也就是對於進口貨物之關稅調降至0)帶來的商品傾銷
  2. 原產地要求(ROO)的計算方式,將使印度無法針對不同的簽署國課徵不同的關稅
  3. 針對農產品的特別防衛機制無法達成共識
  4. 國內相關利益團體的反對聲浪與示威行動

反中情緒只是台階

因此,循著上述的脈絡來看,印度無論今天有沒有與中國發生齟齬,都有很大的可能會退出RCEP,因為RCEP的本質就與印度的經濟結構相衝突。如今在印度國內反中聲浪波濤洶湧的當下,莫迪還要加入一個有很大可能會變成中國主導的區域協定,對於他的政治生命可預見的將產生很負面的效應。

任何的決策都必定會有更遠的歷史脈絡,或者以月為單位,或者以年為單位。因此若單純的將印度此次的決策單純定性為反中,難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反中只是台階,經濟結構與RCEP的互相矛盾才是讓其走下台的勇氣。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