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散文選》編者序:在閱讀文學的過程中,我們抵達了人類總體經驗與命運的總合

《青春散文選》編者序:在閱讀文學的過程中,我們抵達了人類總體經驗與命運的總合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我們突破了作為一個現實的人的侷限性,抵達了人類總體經驗與命運的總合。這也就是文學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了。

文:吳岱穎

深度閱讀能力的喪失

每次擔任導師,我都會請學生填寫個人資料表,其中包括一欄「最感困難的科目」。令人不解的是,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在這一欄中填上「國文」一科,似乎在眾多學門領域當中,這個與學生生活最為相關、最深切日用的科目,逐漸成為了他們學習過程中挫折感的重要來源。

我私自分析此一現象之所以可能的原因,莫非由於網路發達,資訊流通,學生面對充斥於生活中的龐大訊息,只能作表面的解讀,而無法進入深度閱讀的層次。對此,許多國文教師與學者都以為是教改政策中文言文比例下降的緣故,因此為了教材與課綱在文白比例的編定部分大作文章。而媒體更是推波助瀾,把這個議題無限上綱,使得社會大眾普遍認為是國文教師食古不化,因堅守傳統而抗拒改革。這不僅模糊了焦點,更扭曲了問題的本質。

文學閱讀不等於處理資訊

無可否認的是,隨著文明的發展,通訊科技的便捷已然改變了溝通的方式。影音媒體的普及使得年輕一代習慣於影像式的直覺思考,社群網站的出現更助長了直覺式的反應。只要觀看學生在臉書上的言論,多半空洞無物,而「按讚」的行為,更把思索簡化成一種表態。理解他人的話語已然變成了不可能的任務,更何況是閱讀文學作品,體會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美感,領悟文章中所含藏的精妙思想呢?

當閱讀這件事情被整個時代逼退到國文課堂之上,變成國文老師的責任,主政者在教改中推出錯誤的政策,無疑是雪上加霜。課綱大幅縮減國文課的時數,減少教材的分量與難度,使得國文一科的學習只剩下字詞解釋文章結構修辭文法,再無情意的陶冶與人格的涵養,學生對課內文章既無知又無感,程度怎能不下降,又怎能不感到困難?

更加荒謬的是,教育部對解決課綱問題無能為力,卻想用國外的PISA評測來轉移焦點。殊不知PISA測驗的是最基礎的「閱讀材料以得到資訊」的能力,與我們所期望的深度閱讀相差太遠。期望透過引進PISA改善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異於緣木求魚。

回歸文學本身

在大環境無可改變,而錯誤的政策恐怕不會停止的情況下,我們只能夠亡羊補牢。編選這套散文讀本,便是以補偏救弊為目的,希望學生透過大量閱讀不同類型的現代散文,重新取回深度閱讀文學作品的能力。每一篇作品均有我和性傑所書寫的賞析,或者針對文章作法,或者揭露創作意圖,或者提示文學觀念、觸發不同的思考。不同於課堂上制式的閱讀,而是試圖以更輕鬆多元的方式,帶領讀者找回對於文學的喜愛。

當我們回歸於文學本身,我們必然能夠了解,是文學使我們認識人性,認識每一個個別的人。它幫助我們理解世界,也理解自己。使自我擴大與提升,走出混沌蒙昧,讓我們更加完整。在文學之中,我們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遭遇我們這一生不會遭遇的種種,因而有了更加完整的同情與悲憫。我們可以因為卡謬的《異鄉人》了解存在的困境,因為莎士比亞的悲劇體會人類面對命運的無奈,因為蘇東坡的詩文感受到精神如何突破政治現實的挫折,因為《紅樓夢》理解俗世人情的無常與有限。

總之,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我們突破了作為一個現實的人的侷限性,抵達了人類總體經驗與命運的總合。這也就是文學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了。

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那個閱讀的起點。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青春散文選》,三民

作者:吳岱穎、凌性傑

  • TAAZE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本書目錄】

【卷一】記得那一些
 去了遠方,致Kris  廖玉蕙
 那朵花,那座橋  李 黎
 吃花的女人    高自芬
 書 包      宇文正 
 朱老師      馬世芳 
 青春的北淡線   郝譽翔 
 青蛙跳進豌豆湯  王盛弘 
 惜 別      楊佳嫻
 福耳朵      孫梓評
 邱坤良      金 錶

【卷二】生命如何說明
 布魯克蘭的書匠鋪 童元方
 戰地斷鴻     陳義芝
 煤炭堆上的黃蝴蝶 詹宏志
 孤獨的理由    林黛嫚
 Nothing     王文華
 空 地      柯裕棻
 大 雪      李宗榮
 我是幸福的閑古鳥 褚士瑩
 軌道上的寂寞   賴鈺婷
 超然幻覺總說明  鯨向海
 龍蝨的眼睛    吳睿哲

【卷三】當我們討論……
 好句在天涯        黃永武
 論便當          焦 桐
 莫內最後時光       蔣 勳
 或許他只想當個江邊老人  陳文茜
 遺忘,是最善好的祝福
    ——送行者及其他  簡 白
 學習去愛和自己不一樣的人 楊 照
 教育及其不滿       王道還
 誰的人權比較重要?    陳若璋
 資本主義的「時物鏈」   張小虹

青春散文選_封面(三民書局)
Photo Credit: 三民提供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