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JK羅琳、《使女的故事》作者也簽署:超過150位菁英公開信控訴美國「取消文化」

JK羅琳、《使女的故事》作者也簽署:超過150位菁英公開信控訴美國「取消文化」
圖為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政治評論家表示,《哈波雜誌》這封公開信引發的批評,正好說明這封信為什麼必須存在。

超過150名著名的學者、作家和藝術家,在本月4日在《哈波雜誌》(Harper's Magazine)上連署發表了一封公開信,信中指出審查風氣正在我們的文化中蔓延,人們不能容忍相左的意見,習於公開羞辱和排斥,恐怕削弱公共辯論和對不同意見的容忍。著名作家如《使女的故事》的作者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J·K·羅琳等人都簽署了這封公開信。

這封公開信也正如它的訴求一般,立刻在網路上引發熱議,批評者認為,這些簽署公開信的人都具有影響力,他們是「有權力的人在扮演受害者」;但也有人認為,這樣不能容忍異議的「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當道,將導致人們拒絕傾聽不同意見。

這封名為「致正義與公開辯論」(A Letter on Justice and Open Debate)的公開信,提到最近以美國為中心的大規模示威抗議活動,稱其為爭取社會公正與種族平等、要求警方改革,將有助於社會平等和包容。但公開信接著話鋒一轉,稱反自由主義的勢力在世界各地日益強大,美國總統川普助長了這樣的風氣,對民主構成了真正的威脅,警告在抵抗這樣的風氣的同時,不能讓抵抗變成一種教條,用來脅迫他人。

公開信表示支持這場爭取平等包容的社會運動,但是反對為了追求意識形態的一致,而削弱公開辯論的規範和對異見的容忍。

公開信指出,審查制度在我們的文化中也正在廣泛傳播:對觀點的不寬容,對公眾羞辱和排斥,把複雜的政策問題簡化為絕對的道德問題,要求迅速、嚴厲的懲罰冒犯性言論變成太普遍的現象。公開信舉例說,

編輯因為發了有爭議性的稿件而被解僱;有書籍因為被指控失實而下架;記者被禁止報導某些題材;教師因為在課堂上援引了某部文學作品而被調查等;一名研究人員因傳閱一篇同行評議的學術文章而被辭退;機構負責人因犯了笨拙的錯誤被趕走。

信中指出,我們正在付出代價,不想丟掉飯碗的作者、藝術家和記者需要更小心地規避風險,如果他們偏離共識,甚至如果沒有對共識表現出足夠的熱誠的話。

信中表示,

作為作家,我們需要一種文化,使我們有進行實驗、冒險、甚至犯錯的空間。我們需要保持真誠意見分歧的可能性,而又不會帶來嚴重的專業後果。

這封信的簽署者,包括了來自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哥倫比亞等名校的學者,有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也有政治人物和作家,著名的加拿大女性主義作家《使女的故事》的作者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英國《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等人都簽署了這份公開信。

公開信最大的問題,來自連署人太過「菁英」?

這封公開信曝光以後,在推特上引發不少反對的聲浪,特別是針對這上百名的簽署者的身份。

美國女性主義作家Jessica Valenti就撰文痛批,這封由政治名人、作家和教授,這些能接觸到大量讀者的人們共同簽署的公開信,根本是有權者在假裝被害者。

Jessica Valenti指出,J·K·羅琳使用她的社群平台攻擊跨性別女性,而將自己塑造成是女權的捍衛者。她稱這些簽署公開信、有權勢的人,唯一在乎的言論是他們自己的話:他們希望能夠發表自己想說的話而不會產生任何後果,並把自己描述成受害者,即使他們比任何批評他們的人都擁有更大的權力。

而這封公開信的簽署人之一、作家Phoebe Maltz Bovy則投書《華盛頓郵報》,坦承自己並未覺察這封公開信有什麼異狀,直到刊出後才發現,簽署這封公開信的人在外界眼裡,是同等的「傑出」,這些簽署人是時常發表意見的人,但同時卻稱自己「被噤聲」。

公開信反應出美國益發嚴重的「cancel culture」

這封信提到的不能容忍相反的意見、習慣用純粹的道德感為複雜的政策下定論、或是公開的羞辱與排斥異己,都指向了近年來社群平台上活躍的「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

「取消文化」是一種透過網路社群的抵制方式,針對發表爭議性言論、或是過去冒犯性行為的人,在網路上遭到網友批評,可能因此被「取消」了過往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或者工作機會,對其事業或名譽造成毀壞。如對抗性騷擾而起的#Me Too運動,就是透過社群力量對公眾人物加強問責,讓一些過去頗有名望、頗受歡迎的人們,失去光環;或者普通人也有可能因為一段過往不當的發言、影片被起底,因而丟了工作。

社群網站能使人出名,也能使人名譽掃地。如簽署這封公開信的J·K·羅琳,上月才因在Twitter上針對跨性別者發表爭議性的言論,在網路上遭到圍剿。

羅琳在個人Twitter上轉貼了一篇討論生理期與衛生條件的文章,文章標題寫著「有月經的人」(people who menstruate),而羅琳似乎不滿文章標題不使用「女性」來稱呼,因此在貼文寫道「『有月經的人』——我很確定本來有個字是用來形容這個族群的,誰來幫我想想,是女楞?女能?還是呂仁?」。

不過,不只是女性才有月經,男性在接受跨性別手術後的也會有月經,羅琳的這則貼文在LGBTQ社群引發激烈反彈,認為這是在針對跨性別族群,將他們排除於「女性」的身分認同之外。不只網友在Twitter戰翻,羅琳的版權代理公司(The Blair Partnership)也有4位作家因為她此番言論,而公司卻沒有公開發表聲明支持跨性別族群,憤而離職

而羅琳事後參與這封公開信的連署,除了遭到網友指責,外界也推測原來也在連署名單中的《紐約時報》撰稿人、跨性別作家珍妮佛(Jennifer Finney Boylan)要求自名單中除名。

珍妮佛表示,她事前不清楚還有誰在這封信上簽名,她以為只是反對網路上互相羞辱,是好意的,也知道像作家愛特伍也有簽署。她也說,簽署這封公開信責任全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