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羅琳、《使女的故事》作者也簽署:超過150位菁英公開信控訴美國「取消文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政治評論家表示,《哈波雜誌》這封公開信引發的批評,正好說明這封信為什麼必須存在。
超過150名著名的學者、作家和藝術家,在本月4日在《哈波雜誌》(Harper's Magazine)上連署發表了一封公開信,信中指出審查風氣正在我們的文化中蔓延,人們不能容忍相左的意見,習於公開羞辱和排斥,恐怕削弱公共辯論和對不同意見的容忍。著名作家如《使女的故事》的作者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J·K·羅琳等人都簽署了這封公開信。
這封公開信也正如它的訴求一般,立刻在網路上引發熱議,批評者認為,這些簽署公開信的人都具有影響力,他們是「有權力的人在扮演受害者」;但也有人認為,這樣不能容忍異議的「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當道,將導致人們拒絕傾聽不同意見。
這封名為「致正義與公開辯論」(A Letter on Justice and Open Debate)的公開信,提到最近以美國為中心的大規模示威抗議活動,稱其為爭取社會公正與種族平等、要求警方改革,將有助於社會平等和包容。但公開信接著話鋒一轉,稱反自由主義的勢力在世界各地日益強大,美國總統川普助長了這樣的風氣,對民主構成了真正的威脅,警告在抵抗這樣的風氣的同時,不能讓抵抗變成一種教條,用來脅迫他人。
公開信表示支持這場爭取平等包容的社會運動,但是反對為了追求意識形態的一致,而削弱公開辯論的規範和對異見的容忍。
公開信指出,審查制度在我們的文化中也正在廣泛傳播:對觀點的不寬容,對公眾羞辱和排斥,把複雜的政策問題簡化為絕對的道德問題,要求迅速、嚴厲的懲罰冒犯性言論變成太普遍的現象。公開信舉例說,
有編輯因為發了有爭議性的稿件而被解僱;有書籍因為被指控失實而下架;記者被禁止報導某些題材;教師因為在課堂上援引了某部文學作品而被調查等;一名研究人員因傳閱一篇同行評議的學術文章而被辭退;機構負責人因犯了笨拙的錯誤被趕走。
信中指出,我們正在付出代價,不想丟掉飯碗的作者、藝術家和記者需要更小心地規避風險,如果他們偏離共識,甚至如果沒有對共識表現出足夠的熱誠的話。
信中表示,
作為作家,我們需要一種文化,使我們有進行實驗、冒險、甚至犯錯的空間。我們需要保持真誠意見分歧的可能性,而又不會帶來嚴重的專業後果。
這封信的簽署者,包括了來自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哥倫比亞等名校的學者,有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也有政治人物和作家,著名的加拿大女性主義作家《使女的故事》的作者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英國《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等人都簽署了這份公開信。
A statement signed by 150 people incl. Bill T. Jones, Wynton Marsalis, Jennifer Finney Boylan, Noam Chomsky, J.K. Rowling, Margaret Atwood, and Salman Rushdie expresses concern over the illiberal trend intensified by our national reckoning.https://t.co/4zPjuPNXBu
— Harper's Magazine (@Harpers) July 7, 2020
公開信最大的問題,來自連署人太過「菁英」?
這封公開信曝光以後,在推特上引發不少反對的聲浪,特別是針對這上百名的簽署者的身份。
美國女性主義作家Jessica Valenti就撰文痛批,這封由政治名人、作家和教授,這些能接觸到大量讀者的人們共同簽署的公開信,根本是有權者在假裝被害者。
Jessica Valenti指出,J·K·羅琳使用她的社群平台攻擊跨性別女性,而將自己塑造成是女權的捍衛者。她稱這些簽署公開信、有權勢的人,唯一在乎的言論是他們自己的話:他們希望能夠發表自己想說的話而不會產生任何後果,並把自己描述成受害者,即使他們比任何批評他們的人都擁有更大的權力。
而這封公開信的簽署人之一、作家Phoebe Maltz Bovy則投書《華盛頓郵報》,坦承自己並未覺察這封公開信有什麼異狀,直到刊出後才發現,簽署這封公開信的人在外界眼裡,是同等的「傑出」,這些簽署人是時常發表意見的人,但同時卻稱自己「被噤聲」。
公開信反應出美國益發嚴重的「cancel culture」
這封信提到的不能容忍相反的意見、習慣用純粹的道德感為複雜的政策下定論、或是公開的羞辱與排斥異己,都指向了近年來社群平台上活躍的「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
「取消文化」是一種透過網路社群的抵制方式,針對發表爭議性言論、或是過去冒犯性行為的人,在網路上遭到網友批評,可能因此被「取消」了過往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或者工作機會,對其事業或名譽造成毀壞。如對抗性騷擾而起的#Me Too運動,就是透過社群力量對公眾人物加強問責,讓一些過去頗有名望、頗受歡迎的人們,失去光環;或者普通人也有可能因為一段過往不當的發言、影片被起底,因而丟了工作。
社群網站能使人出名,也能使人名譽掃地。如簽署這封公開信的J·K·羅琳,上月才因在Twitter上針對跨性別者發表爭議性的言論,在網路上遭到圍剿。
羅琳在個人Twitter上轉貼了一篇討論生理期與衛生條件的文章,文章標題寫著「有月經的人」(people who menstruate),而羅琳似乎不滿文章標題不使用「女性」來稱呼,因此在貼文寫道「『有月經的人』——我很確定本來有個字是用來形容這個族群的,誰來幫我想想,是女楞?女能?還是呂仁?」。
‘People who menstruate.’ I’m sure there used to be a word for those people. Someone help me out. Wumben? Wimpund? Woomud?
— J.K. Rowling (@jk_rowling) June 6, 2020
Opinion: Creating a more equal post-COVID-19 world for people who menstruate https://t.co/cVpZxG7gaA
不過,不只是女性才有月經,男性在接受跨性別手術後的也會有月經,羅琳的這則貼文在LGBTQ社群引發激烈反彈,認為這是在針對跨性別族群,將他們排除於「女性」的身分認同之外。不只網友在Twitter戰翻,羅琳的版權代理公司(The Blair Partnership)也有4位作家因為她此番言論,而公司卻沒有公開發表聲明支持跨性別族群,憤而離職。
而羅琳事後參與這封公開信的連署,除了遭到網友指責,外界也推測原來也在連署名單中的《紐約時報》撰稿人、跨性別作家珍妮佛(Jennifer Finney Boylan)要求自名單中除名。
珍妮佛表示,她事前不清楚還有誰在這封信上簽名,她以為只是反對網路上互相羞辱,是好意的,也知道像作家愛特伍也有簽署。她也說,簽署這封公開信責任全在自己。
最新發展:
-
翻開這本書,你只能更喜歡或討厭她──J·K·羅琳與她的新偵探小説 1年前
-
連柴可夫斯基也遭殃,普亭指西方封殺俄羅斯文化就像JK羅琳「被取消」 1年前
-
想像《哈利波特》沒有作者:《紐約時報》訂閱制廣告疑似「取消」JK羅琳,引發網上撻伐 1年前
-
Neil Young抵制事件後,Spotify下架Joe Rogan百餘集節目,但原因與疫苗陰謀論無關 1年前
-
「你們想我了嗎?」川普卸任後首次演說暗示再戰2024,民調顯示他仍是共和黨選民最愛 2年前
-
【圖輯】無法只用一個字涵蓋:牛津字典選了哪些年度代表字來回顧2020年? 3年前
-
紐西蘭通過安樂死合法、娛樂用大麻沒過關,首位毛利族女性外長傳統紋面竟挨批「不文明」 3年前
-
「推特已成報社最高編輯!」自由派不寬容,《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太「逆風」遭職場霸凌 3年前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