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與一般恐懼不同的「恐懼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雖然恐懼症和一般的恐懼是不同的,但這些心理學的研究似乎在告訴我們,恐懼是過往不好經驗和認知過程的產物。
作者:gabtam55(University of York, BSc Psychology 畢業生)
十年多前,有一部十分受歡迎的日劇名為《交響情人夢》,故事中的男主角千秋真一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系大學生,因為恐懼飛行,他不得不放棄出國留學的念頭。每當他思考或聽到和飛行有關的資訊時,他都會感到非常焦慮,甚至會有恐慌發作(panic attack)。他認為自己的恐懼來自童年時發生過的一次可怕緊急降落經歷。他對飛行的恐懼甚至延伸成為對乘船的恐懼。千秋似乎與患有恐懼症(phobia)的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什麼是恐懼症?
恐懼症是指人對一種特定的刺激物(stimulus)有著過分或不切實際的恐懼。一些常見的恐懼症包括對密室、高度、昆蟲、蛇、針筒和血液的恐懼。當患有恐懼症的人面對著那些特定的刺激物時,幾乎每次都會立即引起精神上或身體上的焦慮反應。精神反應的例子包括經常感到擔心、睡眠不好和無法集中精神;身體反應的例子包括出汗、顫抖、頭暈和心跳加速。恐懼症通常會持續至少六個月,並且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例如,一個患有高度恐懼症的人可能會因為辦公室位於三十樓而拒絕一份喜歡的工作。而一個患有特定數字恐懼症的人則可能會避開標有該特定數字的所有東西,他不會看有可能包含那數字的車牌,也不會買保質期包含那數字的食品。
引起恐懼症的原因是什麼?
行為心理學(behavioral psychology)中的二階段理論(Mowrer’s two-stage theory)認為,恐懼症的成因是可以用古典制約理論(classical conditioning)和操作制約理論(operant conditioning)來解釋的。在古典制約理論中,恐懼症患者把過去的恐懼經歷與特定的刺激物不恰當地聯繫起來。在千秋的個案中,他把緊急降落中的糟糕經歷和所有與飛行有關的事情聯繫起來。因此,不需要真實的飛行,單單思考飛行這件事已經足以為他帶來強烈的恐懼感。另一方面,由於千秋自此就再沒有乘坐飛機,他並沒有機會嘗試一趟不會有糟糕經歷的旅程。所以,這種飛行與恐懼的聯繫一直維持,而沒有慢慢的減弱(extinct)。這時候,操作制約理論加入解釋。在操作制約理論中,獲獎勵的行為會增加其頻率,而被懲罰的行為會減少其頻率。對於千秋來說,他對飛行的迴避是有利的,因為這意味著他可以保持放鬆,不需要承受飛行帶來的恐懼。因此,他選擇繼續迴避所有與飛行有關的事情。
到目前為止,二階段理論把恐懼症的成因也解釋得不錯,但它如何解釋那些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刺激物的恐懼症呢?例如,對蛇的恐懼症很普遍,但實際上並沒有多少人曾經碰到蛇,被它驚嚇過。另外,千秋也是在沒有試過坐船時遇到緊急事故的前題下,得到乘船恐懼症。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似乎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方向。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恐懼症的引起不僅涉及簡單的過往經驗學習(即二階段理論主張的),它還牽涉到我們的認知過程(cognitive processes)。非理性思維(irrational thinking)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千秋的思考過程中,他很有可能得出了飛行和航行是非常相似的結論(例如,兩者都涉及長時間被困在有限的空間內),假若飛行可以導致糟糕的經歷,乘船也可以,因此觸發對其的恐懼。另一種引起恐懼症的方式是透過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 。恐懼症可以通過觀察他人在遇到刺激物時表達出高度恐懼或在身邊的信息都在告訴我們刺激物是非常可怕時引起。這解釋了為什麼恐懼症很多時會在家庭中傳播。如果你的家人有蜘蛛恐懼症,你很可能也會對它產生同樣的恐懼。
反思:如何解決恐懼?
大家從這些理論中得到了什麼啟發呢?雖然恐懼症和一般的恐懼是不同的,但這些心理學的研究似乎在告訴我們,恐懼是過往不好經驗和認知過程的產物。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有想解決的恐懼,可以嘗試主動面對我們害怕的刺激物,直到刺激物與恐懼的聯繫減弱,恐懼消除為止。面對過程可以是循序漸進的。假若蜘蛛是你的刺激物,你可以先嘗試正視蜘蛛的圖畫,繼而觸摸一些像真的蜘蛛玩具,最後才去面對真正的蜘蛛。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要忘記調整想法對解決恐懼的潛力。到底為什麼我們要懼怕某些刺激物呢?是因為身邊的人都在傳播它們的可怕性嗎?在故事後來的發展中,千秋發現他對飛行的恐懼源於當時在緊急降落的情況下,還是孩子的他未能夠為坐在旁邊的老伯撿起他掉下的藥物,而這老伯最終因病發不治。他恐懼的其實是在別人有需要時卻無法伸出援手的情況。當千秋認識到這個真正的原因,並接受了老伯的死不是自己的錯的時候,他對飛行的恐懼也從此消失了。
本文獲Lo's Psychology授權轉載,題目與內文稍作修改,原文請看此。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