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疫病日常的時間性(下):病毒綁架了日常狀態,也修改了日常的「時間性」

疫病日常的時間性(下):病毒綁架了日常狀態,也修改了日常的「時間性」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病毒綁架了日常狀態,也修改了日常的「時間性」。如果說海德格在《存在與時間》中用世故與狡狤的眼光看待日常,那麼在病毒的肆虐下,海德格筆下那個「單調的」日常時間,顯然不可能也不應該存在。

文:黃淑莉(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與病毒同步的疫病時間

3月初開始,白宮草坪上的防疫記者會就成了與川普疫病時間同步的媒介。在川普的疫病時間裡,病毒的軌跡有一個超越疫病的政治計畫,隱身在與中國對抗的時間表當中。先是指名中國病毒、批評中國隱瞞病毒軌跡、指責世衛失職、又是攻擊中國將病毒帶到全世界、指控病毒是中國製造的實驗室病毒等等,然而,與中國對抗的政治計畫對病毒而言無關痛癢,川普的疫病時間非但沒有讓人與病毒同步,反倒掩蓋病毒的意圖,輕忽病毒的移動能力。每天節節上升的確診人數依舊看不到高點,病毒像火山爆發的岩漿流竄到全美各地,地圖上染上病毒顏色的州越來越多、顏色也越來越深,直到填滿地圖的每個角落、取代地圖原本的顏色。地圖上顏色的變化宣告著病毒時間的勝利,掩藏不住的是對川普時間的訕笑。

在台灣許多人在時中的疫病時間裡找到與病毒同步的安全感,那是一種可以被計畫的病毒時間,允許人們能在同步當中重新佈署疫病中的日常。從1月20日成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以來,每天下午兩點準時出現在電視螢幕上的中央防疫記者會,彷彿回到三十年前新聞聯播的那個年代,只不過這回不是播報新聞,而是宣告防疫委員會每一天的新「決定」。

一個決定帶來一個改變,從取消中國旅行團的入境簽證、自主健康管理的防疫措施、隔離檢疫的執行辦法、寒假延長開學延後、取消入境航班邊境封鎖、擴充口罩產線、調整口罩購買限額、禁止防疫物資出口、社交距離管理規定等等,一天一點的小改變、一點一點的小改變累積成更大的改變,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的日常已經和疫病時間同步,出門前記得戴口罩、進入室內量體溫、用酒精消毒、減少外出和多人聚會、不再追逐排隊餐廳,病毒顯然已經成為共同生活中的「重要他者」(significant others),我們努力地在病毒路徑和活動空間之間編織起一面保護網,在疫病時間中熟悉的日常依舊緩慢前進,小心地不打擾病毒,深怕一不小心病毒會衝破脆弱的保護網。4月17日連續兩天無確診病例,舉國歡騰,圓山飯店外牆打上ZERO的燈光秀,記者會上的時中指揮官仍舊不忘提醒國人:疫情嚴峻,防疫不能鬆懈!

疫情零新增確診 圓山飯店打燈致謝醫護人員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中央防疫記者會,一天一會、每天至少一個小時,已經持續一百多天。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在每天下午兩點守著螢幕看記者會,至少在我認識的人當中守著時中記者會的人,比守著股市開盤的人還多。時中指揮官條理分明的報告、幽默風趣的回應、果斷謙虛的發言,好的政治語言令人愉悅,跟隨著時中部長掌握確診人數、追蹤病毒軌跡、爭議口罩的分配數、猜測旅遊景點的出遊人數等等。數字成為一種比真實更加真實的符號,人人都成了數字專家,在數字的智識活動中發展出一種防疫指標,彷彿病毒令人害怕的感染力,都可以通過數字來掌握。

病毒的移動速度決定了疫病時間的速度,疫病時間的速度成為日常的壓力。在正常與崩潰、行動與靜止之間維持一種物理平衡,這是在「臨界點」的倫理生活,小心謹慎的呵護著脆弱的日常與隨時可能被取消的行動自由。四月初春假的移動人潮,擾動島內時間速度與日常壓力的物理平衡,社交距離與移動速度顯然重新定義了在疫病時間下的日常倫理。

春假第二天,社群媒體上的幾張照片炸開島民的集體焦慮,墾丁大街、花蓮夜市滿滿人潮,連假第三天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緊急公吿十二處人潮過多的旅遊景點,呼籲民眾加強自我管理旅遊足跡。春假最後一天的晚上,大台北地區的家長群組,因為各種來自醫師的建議和醫院內部消息引起不小的騷動,開學當天不少家長幫小孩請假,視疫情狀況再做是否回學校的決定。還記得那天早上,聽說兒子學校有不少學生連假在墾丁和花東出沒,就一直無法決定是否應該幫兒子請假,七點半小孩坐上校車,八點鐘我和平常差不多時間出門,出門後卻無法決定要往哪一個方向前進:是到學校接回小孩?還是到辦公室啟動連假後的日常?

我在前往學校與前往辦公室的交叉路口把車停下來,坐在車內等待十點鐘防疫指揮中心的臨時記者會,打開收音機聽到時中部長說:建議連假期間曾經前往人潮較多地點的民眾,執行自主健康管理。聽到這幾句話,我突然懂了,很放心的用一個「倫理」的理由,做了以「信任」為前提的決定:相信那些在春假期間全家出遊的學生和家長,會留在家中自主健康管理。春假結束的兩週之後,令人擔心的「破口」並沒有出現,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度過一次的危機,並不代表不會有下一次的危機。事實上,在零確診的兩天之後,海軍敦睦艦隊爆發疫病以來最嚴重的群聚感染,三十多位確診、七百多位隔離檢疫,病毒的足跡遍佈全台,二十多萬人可能曾經暴露在病毒之中。在與病毒同步的疫病日常裡,看不見病毒並不表示病毒不在場:我們會與病毒協調旅行的時間表,預留14天的隔離檢疫時間;會跟隨著確診者的足跡回溯,重新組織自身的時間經驗;也會根據1968專線的人潮監控系統,決定何時出發、前往何處;在收到細胞簡訊之後,考慮要不要取消接下來的社交活動;甚至還得要在規劃會議之前,參考WHO的全球疫情預測。我們從「看見病毒」開始學習共同生活,在時間測定的決定中,調節病毒的生命節奏與行動韻律。

對日常時間性的再思考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