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革命》:移動速度定義城市疆界,而新科技將促使現今的大城繼續向外成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在,我們終於有百年一度的機會,得以改頭換面。我們從吉馮斯悖論學到痛苦的教訓:移動市場不受控地成長時,只有可怕的人潮能使成長停息。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高速又健全的平衡,遠離可惡的吉馮斯悖論?
文:約翰.羅桑(John Rossant)、史蒂芬.貝克(Stephen Baker)
在地球上點出特定位置,並將地點傳達給別人,對我們而言一直是挑戰。這是因為我們今日使用的原始道路地圖,是為一群辛勞的客戶——郵差——量身設計的。每一個國家的主要通訊系統、最原始的全國網路,都是為送信而設計出來的。即使在人們乘馬旅行的年代,四處奔走的郵差大隊仍得在全國每一條街、每一條小路勒馬送信,一週工作六天。他們需要有路名的街道,以及有號碼的一棟棟建築物(當然還要有信箱),這些是郵局在物理世界訂立的秩序。以郵務為主體的世界裡,遠離信箱的草原與海灘等空曠空間都不重要,在郵務系統看來,只要無人寄信至某處,那地方就不存在。
在無標記物的區域尋找他人時,我們通常會仰賴手部與臉部信號,這些大多是人類數千年來發展出的溝通方式。司機的視線掃過人行道上的人群,尋找一臉焦慮、看上去等著搭共乘汽車的乘客,那人也許會對司機揮手。但是,一輛自駕車行駛在第六大道上,能在無線電城音樂廳(Radio City Music Hall)對面找到焦急地揮手的乘客嗎?你該如何對自駕車下達指示,給它確切的接送位置?
克里斯.謝爾德里克(Chris Sheldrick)面對的就是地理問題。十年前在倫敦從事音樂工作時,他發現要將運送爵士鼓與音響的確切地點傳達給送貨公司,其實相當困難。他知道電腦沒有這種問題,它們能用精確的地圖,以座標的形式找到地球上任意地點。舉例而言,位於白教堂社區、有一百七十五年歷史的威爾頓音樂廳(Wilton’s Music Hall),是在五一.五一○七、○.○六六九W。可是人類和電腦不同,你可以給迷幻搖滾鼓手這一串數字,看看他能不能找到演出會場。
謝爾德里克想像出傳達位置資訊的新方法,無論是你最愛的橡樹、神祕寶藏、釣鱒魚的好地點,還是曼哈頓中城的共乘汽車位置,都能精確傳達。於是他成立了一間公司,目標是為地球上所有地點都創一個地址。
謝爾德里克面對的挑戰,是連結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簡稱GPS) 精確的數字,與人腦健忘的才智。他認為,兩者之間的橋梁會是語言。他和合作夥伴在世界地圖上重疊了細緻的網格,將地表分割為五十兆個區塊,每一塊占三平方公尺。接著,科技團隊著手寫電腦程式,為每一塊取個人類能記得的名字。
團隊為此進行計算:我們大多數人腦中的字彙量大約是三萬五千個,這個數字的三次方將近五十兆,所以他們必須讓電腦以各種方式組合三個單字,湊出五十兆個組合。接著,他們可以為地球上每一塊房間大小的地命名,每一塊都能用二十多種語言命名,人類可以輕鬆記住這些地名並將位置名稱告訴別人,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還能將地點傳達給機器。謝爾德里克將公司命名為「what3words」。
命名之後,下一步是將新的地圖服務製作成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只有在數百萬人同意下載試用的情況下,它才有可能成功,否則它就和只有少數幾間店接受的線上支付應用程式同樣無用。
克里斯.謝爾德里克的地圖公司,和我們先前討論過的幾間企業——從凱文.曾格在洛杉磯附近成立的3D列印新創公司,到福特汽車公司等百年老牌——一樣,沒有人能保證它會成功,就連它能不能存活都是個問題。也許到了未來,會有現在尚未成立的新公司將市場吞食殆盡,市場也可能被Google占領。總之,我們確信無論最後的勝者是誰,世界的地理將會被電腦計算、標記與整理,而結果會轉變成不完美的人腦能理解的形式,傳達給我們。這很可能改變我們對位置與目的地的看法。
我們在本書中討論了新型移動科技,以及科技改變城市、經濟與人類生活的可能性,但它也可能從根本改變我們腦中的思想——包括我們看待空間與時間的方式。
想像你生活中的一天,就假設是星期六好了。你一覺醒來,面對兩個關鍵變數,第一是時間。假如現在是早上八點,而你平常大約在半夜十二點入睡,那你有十六個小時的清醒時間,以及能在不同地點之間移動的身體。這時,你會考慮到第二個變數:空間。你可以去哪裡?空間變數大體是一些其他變數組成的函數,牽扯到你移動到某地點所需的時間,以及移動所需的金錢。上世紀大部分時候,這些問題的答案沒發生太大的變化,但隨著新移動選項誕生,時間與空間的算式跟著改變,原本遙不可及的地點似乎沒那麼遠了。
我們以前也經歷過同樣的現象:美國橫貫大陸鐵路在一八六九年竣工時,美洲大陸大幅「縮水」了,原本橫越大陸需要四個月時間,有鐵路之後縮短為三天半。那之後一個世紀,航空時代來臨,全世界都縮小了。下一階段的移動會如何將城市縮小,改變我們的思想與行為?
以最簡潔的算式表示移動,我們知道較快的移動能節省時間。如果新的平價飛航服務,能在十五分鐘內載通勤族從新澤西州莫里斯頓到紐約市華爾街,她不必困在二八〇號州際公路的車陣裡,也不必在荷蘭隧道咬牙切齒地等待,也許每週能省下十個小時。多出來的時間是份禮物,她能用來陪伴家人、培養新的興趣,不過她最有可能將時間用於工作。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