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日劇可不只《大叔的愛》?這四部經典作品都值得你一再回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下四部BL日劇,是近幾年的經典代表作品,值得回味再回味。
近幾年BL漫畫及小說當道,連帶改編成電視劇和電影的風氣也很興盛,可以說是BL的鼎盛時期。
其中,我認為最容易入門的就屬日劇莫屬,題材多樣、觀點相異,而且都相當有質感。雖說皆是日劇小品,少了大場面或是當紅巨星的加持,但每每一推出,還是會引發不小的話題,深受觀眾喜愛。
以下四部BL日劇,是近幾年的經典代表作品,值得回味再回味。
《昨日的美食》(きのう何食べた?):一張餐桌兩個人,淡淡的滋味就是最棒的生活

由經典漫畫改編的《昨日的美食》,故事重點放在男主角史朗的料理上,第一次讀還以為是料理漫畫呢。
若是只將它當作單純的BL漫畫來讀,就太可惜了。書中的所有料理都可以跟著做──從簡單的茶泡飯,到需要小技巧的千層麵,甚至還有甜蜜蜜的草莓果醬。每端上一道菜我都跟著嚥口水,就像在看深夜料理節目,告誡自己千萬別抵不住誘惑去翻冰箱。
日劇《昨日的美食》,幾乎可以說是原封不動將漫畫搬上螢幕,而且在選角上堪稱一流。飾演史朗的西島秀俊,應該可以說是日本的大叔界代表,外型和氣質都與劇中的律師身分很相襯。據說劇組本來已經要開拍本劇,但因為要等到西島秀俊的檔期,所以就這樣整整延後一年才開拍。
而飾演賢二的另一位男主角內野聖陽,他的演技幾乎每一集都令我驚豔(有看過《仁醫》的劇迷們,那個反差很驚人吧)。
在劇中,內野聖陽飾演較柔性的一方,從外表看來就是個硬漢大叔,但是他從眼神、步伐到指尖的動作,都清楚說明他在這段關係中的角色。好幾次都被他不多不少的曖昧語氣、不過分造作的姿態搞得起雞皮疙瘩,實在太會演。
雖然《昨日的美食》中描述同志的劇情不多,但觀點都十分貼近現實。因為不會有後嗣所以要精打細算規畫老後、在職場要極力隱瞞自己的同志身分、家人對於自己性向的不認同等等。沒有誇張狗血的情節,但卻能反映同志族群正面臨的問題。
劇中兩位男主角鮮少「放閃」,但卻會在不經意間,用對白溫暖觀眾。賢二很喜歡去咖啡廳享受氣氛,但他知道史朗不愛那樣的場所,所以常常隱忍著沒說出來。
某天,史朗終於明白賢二的心情,便說道:「只要能讓你感覺到幸福,以後不管要去多少次咖啡廳我都會陪你去。」當觀眾以為史朗沒有情調、是個被動的木頭時,他內斂的感情卻已將我們融化。
《情色小說家》(ポルノグラファー):深夜的大尺度對白,藏著滾滾愛欲流動

同樣也是漫畫改編的《情色小說家》,光聽劇名就知道是一齣深夜限定日劇。
大學生久住不甚撞傷了小說家木島,害他的手臂骨折不能工作,久住只好充當起他的代筆人。結果才知道木島創作的是限制級情色小說,久住的工作內容是邊聽邊寫下血脈噴張的劇情,故事就這樣揭開序幕。
首先,若不是由竹財輝之助來飾演小說家木島,這齣戲肯定會失色不少。當他用厚實的聲線娓娓道出羶色的對白時,卻不令人覺得下流。
大學生久住一邊忍住誘惑、一邊佯裝鎮定地振筆疾書,讓原本狹小的空間頓時更顯侷促。究竟木島是在描述小說的劇情,還是在暗示久住,他們之間的可能性呢?
竹材輝之助第一次嘗試演同志,我認為這也是他最成功的角色(近期再演《東京男子圖鑑》中的外放痞子男,演技就顯得不自然)。在《情色小說家》中,他將角色壓抑的個性、頹喪的心情拿捏得恰如其分。會讓人想探究他陰鬱的外表下,那份悲傷究竟從何而來;而當他外放地宣洩情緒,哭泣或暴怒時張力也十足。
某次訪談中,竹財輝之助曾談及片中的床戲。他坦言,因為面對的是男演員,他才能毫無顧忌地放膽演,將肢體表現到極致,令觀眾感受到BL日劇前所未有的大尺度。
而《情色小說家》最令人敬佩的,是能夠將限制級題材處理得不低俗,彷彿來到高級的酒館,淫瀰的氣氛蕩漾在其中,讓人不住地沉迷。卻在愛欲中,仍懷抱找到真愛的可能性。

《Life線上的我們》(Life 線上の僕ら):我們都是散落在世上的點,尋找能夠連成線的那個人
漫畫改編的《Life線上的我們》,本來就有許多死忠粉絲。雖然只有單行本,架構起承轉合卻相當完整,描繪晃與夕希於17歲時相遇,之後相愛、別離再重逢,最後68歲終老的故事。由少年到白頭的揪心情節,被譽為「讀了一定會哭」的漫畫。

也因此讓我們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擔心日劇版偏離原著,無法掌握到精髓。不過,在看完第一集後,我就知道擔心是多餘的。
編劇山本タカ原本是舞台劇編劇家,這次為《Life線上的我們》改編撰寫劇本,我認為非常成功。日劇版的劇情大致上與原著相同,但將許多場景合併改編得更加流暢,還加入一些原創的情節,整體增色不少。
例如增加了一段漫畫中沒有的劇情。晃因為想當個「正常人」,所以與夕希分手後與女性結婚步入家庭。某日回家時妻子嫌棄他身上惱人的菸味,這讓晃想起了夕希,他們在一起時,夕希從不在意他身上的菸味。
晃這才知道自己錯過多重要的人,也想起夕希說的:「只要兩個人在一起,就沒有什麼好害怕的。」這樣的故事安排,讓人物個性更加立體,情節也多了層次。
《Life線上的我們》擁有日劇常見的朦朧調系,畫面唯美不說,主題曲〈Go Through, Grow Through〉的歌詞意境與劇情也很相襯,是近期少見的清新BL日劇,也讓人更加期待未來還會有多少漫畫改編的BL日劇登上檯面。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