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願意為了動物而選擇蔬食、放棄肉食嗎?如果沒有特別的好處,為何我們要這麼做?

人類願意為了動物而選擇蔬食、放棄肉食嗎?如果沒有特別的好處,為何我們要這麼做?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說我們已日漸超越種族、膚色、性別等歧視,一個沒有歧視、沒有壓迫的理想世界,是否也應該將動物列入道德考量的範圍?畢竟,我們和所有動物都擁有經驗痛苦與折磨的能力,應該一樣擁有不遭受痛苦折磨的生命權利。

文:關懷生命協會秘書處

為何要推廣蔬食?若是為了健康、環保,這兩者對人類都有直接的好處。如果是為了動保呢?有人願意為了動物而選擇蔬食、放棄肉食嗎?如果沒有特別的好處,為何我們要這麼做?

一來從道德而言,動物是人類的地球夥伴,彼此休戚與共,牠們跟我們一樣,能夠感受痛苦和快樂、也懼怕死亡的脅迫。那麼,對於牠們所遭受的痛苦折磨及大量死亡,我們是否能繼續無動無衷?即使不從動保立場,而從人道立場來看,這真的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嗎?

二來從反歧視、反壓迫的普世價值而言,數十年來,人權運動努力打破種族、膚色、性別等藩籬,創造一個使人權廣為人知並受到保護的世界。那麼,是否也有可能進一步打破「物種主義」(Speciesism,認為人類比其他物種優越,歧視或剝削其他物種),將關懷與尊重擴展到非人類的動物身上?我們是否能接受動物同人類一樣擁有不受苦及生存的權利?

就從面對動物的真實處境開始,讓我們一起來思考該如何決定、改變。

農場動物現況

人類從農業社會進入工商業社會,肉食比例不斷升高,為了滿足人類的口和胃,業者打造出工廠化集約飼養的生產系統,讓動物為了人類的飲食付出沈重代價。大型工廠化農場越來越多,動物終其一生被關在人造的狹小空間,得見天日的時刻可能就是送往屠宰場的路途上。肉食工業的經濟機制,已成為最多動物受苦及死亡的原因。

  • 數字

根據Our World in Data的統計,過去50年來,肉食產品增加了4倍,在2018年全球估計有690億隻雞、15億頭豬、6.5億隻火雞、5.7億頭綿羊、4.7億頭山羊、3億頭牛被宰殺作為肉食,這些數字尚未包括乳牛、蛋雞。至於魚類及海鮮的統計,每年生產超過1.5億噸的海鮮,約1/3的魚類被過度捕撈,人工飼養的比例已超過海洋捕撈。

每年有多少顆雞蛋被人類食用?在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的文章《全球蛋雞產業政策、市場及科技發展趨勢》說明,2017年全球雞蛋產量8千萬噸,以一顆雞蛋平均55克之重量計算,2017年雞蛋產量約達1.45兆顆。

在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的2017台灣家禽統計手冊提到:「雞蛋仍為國人主要消費之蛋品,其年產量已超過75億顆,國人平均每人每年雞蛋消費量已超過318顆,幾乎天天吃蛋,已名列世界前茅。」另外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0年的畜禽統計,在台閩地區飼養了9548萬隻雞,包括蛋雞、肉雞與種雞。

人類的胃,是無數動物的墳場。

7590_insert_15129
Photo Credit: 龍緣之提供
巴特利籠(Battery cages)又稱格子籠,是一種層架式的雞籠,這間養雞場的格子籠有6層高,並有自動收集雞蛋的系統,員工只需幾天進去一次。如果有垂死或已死的雞,員工會直接丟棄,因為雞的生命廉價,不值得花錢醫療。
  • 環境

大型的工廠化農場是一種集約式的飼養運作(concentrated animal-feeding operations),為了符合經濟效益,動物生活的環境擁擠、空間極小,除了精神上的壓迫,也容易造成疾病感染。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介紹了為何雞肉如此便宜?《Why is chicken so cheap?》,影片中說明,肉雞是一種被刻意培育出來的品種,體重比過去重了4倍以上,在現代工業化的養雞場,由電腦控制光線、溫度,讓雞長得更快、更大,大約35-40天即被宰殺,雞隻被改造成替業主賺錢的產肉機器。而在傳統農家中自然生長的雞,壽命可以活到10年。

影片中也介紹肉雞的生活空間及價格,以英國為例,在每一平方公尺的空間內,有機飼養10隻雞(每公斤7英鎊)、自由放養12隻雞(每公斤4英鎊)、密集飼養17隻雞(每公斤2英鎊)。而英國有95.5%的肉雞都是密集飼養,這證明了只要消費者想要便宜而大量的雞肉,這些雞就會繼續被更密集的飼養。反之,只要消費者拒絕購買,不人道的密集飼養就會終止。

  • 過程

動物不再生長於自然環境中,被改變的短短一生都在人工環境裡,沒有社群生活,無法展示自然天性,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被去喙、去角、閹割、宰殺。

在蛋雞產業中,因為小公雞不會生蛋,因此誕生當天就被殺掉,而用來產蛋的母雞大約活兩年就會被淘汰,因為產蛋量不符合飼養成本。

牛一定要受孕才能產奶(大多透過人工授精,因此不用飼養公牛),牛大約可以活20年,反覆受孕產奶的牛只能活6-7年。剛出生的小牛很快就被迫與母親分離,小母牛可以繼續飼養作為奶牛,不能產奶的小公牛則被關在狹小空間,無法轉身或躺下以阻止肌肉發展,約6個月大就被屠宰,成為商人炒作的所謂名貴食材——小牛肉(Veal)。

7590_insert_15132
Photo Credit: 龍緣之提供
一隻與母親分離的小牛,因為業主不願讓牠們吸到母乳。

道德與權利

以上這些數據之龐大、情況之殘酷,顯示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我們對動物做了哪些事情。至此,我們可以明白為何選擇蔬食?基於動保的理由有二:

  • 悲憫動物的受苦與死亡

動物能感受痛苦嗎?」這不該再是一個疑問。肯定的是,包括身體與精神上的痛苦,動物都有感受能力。

動物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嗎?曾跟動物相處的人,或看過動物影片的人,都能確定這一點。每個動物都是有知覺、有感受能力的獨立個體,當我們了解牠們被製成食物的過程,包括繁殖、圈養、運送、宰殺等,是繼續漠不關心或是願意為此而改變?

對於餐桌上的動物,如果把牠看作肉品,可能會引發食慾、快感,如果把牠看成生命,而且是因為我們而死,可能會引發不安、罪惡感。為何會有這兩種反應,就看我們如何看待這世界,以及我們與動物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