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行海洋》:在那掛著泰國船旗的漁船上,一名消瘦男子的脖子上掛著生鏽的金屬鐐銬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他抵達曼谷東南方十幾哩遠的北欖府(Samut Prakan)時,被關在港口附近一間由武裝警衛看守的房間裡長達數天。人口販子接著以大約五百三十美元左右把隆賣給了一名船長,這個價格比一頭水牛還來得低。
宋南曾經在一種被稱作母船式運搬船的船上工作。這些笨重的船隻什麼都能載運,從燃料、食物到備用漁網和換班工人都有,船身通常超過一百呎長,作用就如同海上的沃爾瑪超市─可滿足各種目的的補給商店。當初就是這種船將隆送進了囚籠,後來也是它把隆救了出來。
行進緩慢的拖網漁船之所以可以在距離陸地一千五百浬的地方捕魚,就是靠著運搬船的幫忙。它們讓漁夫們可以在海上待上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而仍舊可以在收網一週之內就把漁獲清乾淨、裝罐並運回美國的商店貨架上。
一旦大批漁獲被轉至一艘運搬船上,它會與其他來源的漁獲混雜儲藏於甲板下的冷凍室裡。港口官員幾乎不可能搞得清楚這些漁獲的來源,實際上也就不可能知道這些漁獲是被合法僱用的漁夫捕得,或是被奴役的移工非法捕獲。
經過四天的航行之後,宋南的運搬船拉到了隆所在的那艘破舊泰籍漁船,船上八名水手剛結束在印尼海域上的兩週非法捕魚作業。隆在當時是被鏈住的。凡是有其他船隻靠近,船長就會把項圈套在他脖子上,通常每週一次。在緬甸水手和泰國資深船員之間,身為船上唯一的柬埔寨人,隆會一眼不眨地看著任何願意與他做眼神接觸的人。「請幫助我。」宋南回想起隆以柬埔寨語喃喃自語的畫面,又補了句話說,那一幕深深烙印在他的腦海裡,也是他不再於海上工作的原因之一。
在隆被救起之後,一份警方後來的報告寫到他被俘虜的情形,以及他在海上好幾次被賣給不同漁船的方式。「三艘漁船圍繞著補給船,開始為了隆爭奪起來。」報告寫著。在距離岸邊如此遙遠的海上,缺工是常見的現象。在一年之後,隆又在某個夜裡被賣到別艘船上,而過程中也發生同樣的爭執。

Photo Credit: 麥田出版提供
在朗隆被俘虜於泰籍漁船上的那些年,他的脖子上會被套上項圈,在漁船之間被賣來賣去。
在我讀過海星國際服務中心關於獲救水手的案件紀錄後,一名社工帶我到某個坐位區去見隆,樓上是一間放滿輕便小床的房間,隆和其他曾經也是船員的人就睡在那兒。隆已經在此待了好幾個月,等待被轉送到政府的安置所。他會在安置所住到政府當局有空調查他的案件為止。隆的身形既瘦又高,皮膚是乳咖啡色,上頭長了些痘瘡。他不自在地坐著不動,像是一具筆直的屍體,只透過鼻子呼吸,彷彿害怕張開嘴巴。雖然有著人的軀殼,他的眼神卻帶著永遠空洞的凝視。
知道這很可能會是我進行過的對話中較為困難的一次。我事先把一些戰術告訴我的翻譯:在你把我介紹給隆之後,一開始,我很可能會安靜地坐上十五到二十分鐘。我希望你只要簡明有禮地告訴隆我是誰,告訴他我的目標是記下他身上發生的故事。然後,我會和隆握手,你會說在我們開始之前,我需要花幾分鐘沉澱一下想法。接著我們會安靜地坐著。這個場面會很奇怪,我告誡他,但是請讓這片寧靜氛圍自行發揮作用。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壓力,但願如此能讓隆變得跟我一樣渴望交談。口譯員點點頭,表示他了解我的要求。
在某一刻,我會拿出一條口香糖,我繼續說道。我會放一片口香糖在我的嘴裡,然後我也會拿一片給你,請你嚼它。這個動作是要展現給隆看,分享是可以的。我會放一片口香糖在桌上、放在隆的面前,輕輕地做個手勢,表示如果他想要就可以拿去。我可能會只是漫無目標地凝視。我可能會在我的筆記本裡潦草塗鴉。稍後,我會起身去拿幾瓶水。當我回來遞一瓶給你時,我需要你打開它開始喝,我也會做一樣的動作。是的,這一切都是非常刻意安排且事先策劃的動作,甚至是帶有操控性的,我承認。但是,我發現這麼做也可以很有效地破冰。口譯員似乎了解了,並且同意扮演他的角色。
在坐了將近半個小時之後──水喝了、口香糖嚼了──我輕輕地開始詢問隆,有關他的經驗。他說,一開始,他試著記錄在海上度過的每一天與每個月,利用一支生鏽的魚鉤在木欄杆上刻記。最後,他停止這麼做。「我從未想過我可以再看到陸地。」他說道,聲音逐漸減弱。隆接著補充說,他再也不想吃魚。當話語愈說愈多,他的眼神越過我。在某一刻,我小心地、緩慢地轉身去看他選擇把眼神落在哪裡。沒有什麼,只是一片光禿禿的白牆。
隨著他在船上工作的時間愈長,他積欠那名帶他非法越過國境的船長的債務理應變得愈薄。然而,時間只是綑緊了隆的束縛。他的人質狀態開始像一場終生監禁。他在海上累積的經驗愈多,其他欠缺人手的船長就愈是願意支付更高的金額買下他來工作。
一開始,他犯下很菜鳥的錯誤。在被俘之前,隆沒有捕魚經驗,也不曾看過海洋,他似乎比其他水手更常把漁網攪成一圈,他說道。所有的魚在他看來都長得一樣─身形小、帶著銀色─分類十分困難。由於密集地暈船,他的動作一開始很慢,但隆說,在他看到一名船長因為某人工作的速度太慢而抽打對方之後,他就開始加快速度了。
儘管隆很努力,他還是面臨嚴重的懲罰。「他被木桿或金屬桿毆打。」泰國政府的國家人權委員會辦公室(Office of the National Human Rights Commission)在他的案件紀錄上如是寫道。「在某些日子裡,他只有休息一個小時。」當飲用水變少,水手們會從裝魚的桶子裡偷走氣味難聞的冰塊。如果某個船員放裝備的方式錯誤,船長會減少那名犯錯者當天的伙食。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