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大選結果2大觀察:執政黨還是贏了,但近4成民眾不打算給一張空白支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加坡2020國會大選落幕,這次的選舉結果說明執政黨人民行動黨支持率回歸一般水平,不過反對黨突破個位數議席的成績,也為未來新加坡政黨輪替打下基礎。
「人民行動黨在這場選舉的尾聲,有絕對的可能會贏得人民所賦予的委託(繼續執政)。我們(工人黨)所要否決的,並非是人民行動黨(將會贏得)的委託,而是要否決他們在這場選舉贏到一張空白支票(blank cheque)。」
——林志蔚(Jamus Lim,新加坡工人黨盛港集選區當選人)
2020年7月1日政黨政策辯論會
265萬新加坡選民於2020年7月10日履行公民職責,選出第13屆國會的93名國會議員。由於選舉是採強制性投票措施,因此本次選舉投票率高達95.6%。選舉最終結果,人民行動黨贏得83席順利繼續執政。然而,反對黨也大有斬獲,工人黨在獨立建國後首次將反對黨的民選議員數量推到雙位數,將10名議員送入新國會。
人民行動黨再度贏得絕大多數選民的委託並繼續執政,相信對新加坡國內外的觀察者並不意外,不過本屆大選結果依然有很值得討論的部分。最大的兩個看點,便是執政黨得票顯著性下滑,和反對黨成功攻下盛港四人集選區(Sengkang GRC),並使得工人黨在國會的席次增至10個。
首先,在綜合31個選區的選舉結果後,人民行動黨一共獲得61.2%的得票,雖然稍高於2011年60.1%的最低點,但與2015年大選69.9%得票相比,顯著下滑了8.7%。
以下兩個重要的選舉焦點,可以明顯看出新加坡選民在本次大選所要釋出的訊息:
第一,人民行動黨仍然以超過6成的高得票率執政,且贏下接近9成的國會席次,能發現絕大多數的選民人以求穩但不急於求變的觀念,繼續賦予執政黨強大委託,並給予人民行動黨治國菁英,尤其是李光耀、吳作棟與李顯龍後的第四代領導團隊一大信任,期望他們在未來接下治國棒子後,能以高效率的方式來管理國家。
第二,讓執政黨得以有所警惕的訊息,則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籠罩的情況下,無法透過大型競選拉票的方式來與選民互動的反對黨,整體得票率仍增加8個百分點,並以更高的得票捍衛阿裕尼和後港,同時首度攻下盛港,證明大部分選民在賦予執政黨委託時,仍有一部分選民希望看到的是執政黨不能得到一張「空白支票」,即可無所顧忌地推動統治菁英所要推動的政策。
選舉結果出爐後,兼任人民行動黨秘書長的李顯龍總理也承認該黨的支持率沒有如預期的理想,但是政府會虛心接受人民所給予的委託。

由何廷儒與備世界銀行背景的林志蔚所領軍的盛港集選區工人黨團隊,以52.1%的得票贏得這個新增的集選區。這個勝利頗具歷史性的意義。集選區制度在1988年開始實行後,反對黨遲至23年後的2011年才首次攻下位於島國東半部的阿裕尼集選區(Aljunied GRC)。時隔9年後,工人黨不僅再度守住該集選區,甚至再度攻下一城,贏得阿裕尼隔鄰所新增的盛港集選區。
位於新加坡東北部的盛港為本屆大選唯一新增的多人集選區。它是從原有的榜鵝東(Punggol East)、盛港西(Sengkang West)和隸屬於白沙—榜鵝集選區(Pasir Ris – Punggol GRC)的盛港東(Sengkang East)組合而成。
由於中部與西部的發展已經接近飽和,近15年來新加坡建屋發展局(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 HDB)集中在該國東北方的盛港與榜鵝進行新鎮發展且開始建立組屋。因此,盛港在本屆選舉被劃分出成為一個新的集選區,主要是該區域人口在近10年來呈現顯著的增長。
另一方面,由於坐落於盛港的新組屋多由年輕一代的居民所擁有,相信該區的平均年齡明顯低於全國的平均值。所以,工人黨之所以能贏得這個新選區,主要是贏得多數年輕的中產階級選民支持。
另一種盛港集選區之所以被設立的揣測,主要是因為人民行動黨在重劃選區時,有考量到榜鵝東單選區曾經在2013年補選時由工人黨候選人李麗連(Lee Li Lian)以54.5%的得票爆冷奪下(人民行動黨在2015年大選以51.8%得票險勝而奪回該議席)。至於另一個盛港西雖然自2011年設立後都由執政黨贏下,但是該選區的主要反對黨為工人黨,且該黨的得票都在四成左右徘徊。因此,在結合這兩個選區後,選區重劃委員會可能希望藉由來自白沙—榜鵝集選區的盛港東來稀釋工人黨在前兩個單選區的支持率,進而可以贏得這個四人集選區。
無論如何,工人黨最終以4,922張得票的差距,贏下這個集選區。其中,工人黨候選人林志蔚足以媲美人民行動黨候選人的學歷和背景,加上他在政策辯論會卓越的表現,相信吸收了不少游離選票,並為該黨奠定了勝利。
由於當選議員須要肩負起領導該選區市鎮理事會(town council)的職責,因此在未來5年工人黨如何管理新設立的盛港市鎮理事會將成為重要的成績單,並為來屆大選攻下隔鄰的東海岸與馬林百列集選區(Marine Parade GRC)做出充足的準備。

另一方面,本屆大選共有10個反對黨在全國31個選區(14個單選區、6個4人集選區和11個5人集選區)和人民行動黨展開較量。除了白沙—榜鵝集選區和先驅單選區(Pioneer SMC)出現三角戰之外,其他的29個選區反對黨都成功斡旋以「單挑」的形式對壘人民行動黨候選人。
其中,被視為最具挑戰力的工人黨在所競逐的6個選區中(4個集選區和2個單選區)獲得50.5%的選票,得票率高於人民行動黨。該黨在阿裕尼和後港皆以6成的高支持率捍衛6個席次,並在另外兩個集選區以4成的支持率「高票落選」,這兩個因素使得這個一直被視為最具規模的反對黨首次在本身競逐選區的支持率高過執政黨。
最新發展: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