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世代的年輕人,為何比較「不適應」職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年輕人在職場當中要面對的,往往是「討厭」跟「超討厭」的超強迫二選一,或者是只有超討厭的必選題。這是年輕人成長過程中,比較少面臨的狀況,而學習如何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就是職場初期最重要的課題。
網路世代年輕人,為何不適應職場?我們要如何更有效率的領導年輕人?這是我和Alex共同的痛點。
我是一個外商工作近10年的品牌行銷經理,Alex則是上遍各大媒體的知名電商的大老闆。我們半年前討論到這個話題,Alex提出不少務實的見解。
我們的討論可以整理成下面四個重點:
- 年輕人為何在職場如此掙扎
- 這些掙扎背後的原因與脈落
- 年輕人要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 給領導者的建議
老實說,標題頗有刺激性,也擔心對年輕朋友比較冒犯,但這是我們的觀察和見解,沒有針對的意思。
如果你是年輕人,希望這篇文章能幫你渡過「職涯撞牆期」。
如果你是領導者,希望讓你更了解年輕人的優勢。
對網路世代年輕人的掙扎,我們的兩個觀察
- 觀察一:年輕人在職場彷彿帶有原罪
初入職場,我們也曾經掙扎、痛苦,也被前輩貼過「年輕人」的專屬標籤,像是Y世代、新新人類、七年級生、Z世代、千禧市代、網路世代......等等,但回憶起我們初入職場的那些年,的確常會被老手覺得:年輕人個人能力不錯,有很多創新想法,但個性有點難搞。
例如:不高興不講,不想做不溝通,情緒帶給別人,做不好還說不得。
- 觀察二:更長的職場撞牆期
我們觀察發現,現在的年輕朋友,職場撞牆期「變更長」,比我們當年更掙扎、更痛苦、更不知所措。
但,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是一個選擇太多的年代
網路時代,讓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有太多選擇。
年輕人更容易能發現喜歡的事,做喜歡的事。更容易找到喜歡的專長、朋友、社團、與各種圈子。成長的過程中,可以「一直做他喜歡的事」。如果不喜歡了,就找一個新的來「替換」。反正這並不是很難。

但是,職場並不能這樣子。
年輕人在職場初期最重要的課題,可能是要學習如何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在職場當中要面對的,往往是「討厭」跟「超討厭」的超強迫二選一,或者是只有超討厭的必選題。這是年輕人成長過程中,比較少面臨的狀況。沒得「替換」了。
這並不是年輕人擅長的情境,這種討厭的感覺,不只會讓人沒有目標感,對過程會難以投入,而且還會很不開心。
你可以不喜歡,但你一定要搞清楚「為什麼不喜歡?」
不然你會一直碰壁。沒有人能幫助你渡過這一關。要解決,其實就是「學會和不喜歡共處」。
這從來不是容易的事。
我建議,每當你發現不喜歡,請當作一個契機點,去找出你不喜歡的背後原因。你以為你對很多事情不喜歡?你可能並非討厭整件事情的全部。或許你分析之後會發現:這些討厭感,可能全部指向同一個原因。
你可能真正討厭的是老闆不溝通,討厭沒有參與感,討厭不公平,討厭公司沒有道德感,討厭做重複的事,討厭獨立作業缺少互動。
你一定要「把討厭感背後的原因」找出來!因為一旦找到原因,問題會相對容易解決。

首先,找出原因就已經能解少不少焦慮了。下一步,則是要培養出能力和討厭的感覺共處。但要培養出能力和討厭的感覺共處,往往不是短時間內可以達成的,所以退而求其次,可以用一些小技巧,至少能降低心理的負擔。
簡單來說,原則就是轉移焦點、找到生活新樂子、分享挫折感、多注意自己好的地方,例如:
- 找一些工作中相對喜歡的事情做
- 找到一些更小的階段性目標
- 慶祝自己的小小成就
- 定期和朋友吃飯聊天
- 在生活中培養新的興趣等等
給主管的四個建議
如果不會帶年輕人,也代表領導力不適應年輕世代。我們自己也要積極面對。
我個人的建議是:
- 尊重世代差別。明白成長環境帶來的差異,不是個人的問題。
- 不要貶低。不要有我尊你卑的心態。
- 了解個體差異。每個年輕人的困境可能很不同,需要更花時間努力建立信任與認同。
- 擅用他們的優勢。幫他們找到自己的定位。無論是美術、影像、美感、設計、以及對年輕族群的直覺和理解,這些都是他們天生領先我們的能力。
希望這篇文章,對年輕人、對主管,都能有一些啟發與幫助。
延伸閱讀
- 給社會新鮮人的27個人生建議,祝今年的畢業生有更平順的人生起步
- 新鮮人求職最頭痛的是什麼?(上)超實用的「英文履歷」懶人包
- 考驗觀察力的職涯生存(上):新鮮人求職該找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 送給社會新鮮人的8個忠告:做你不喜歡的事也可能會失敗,那不如冒險做自己所愛
本文經吳宗倫 Louis Wu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城鄉均好、全民均享的理想生活,就用科技來實現吧——你需要的健康照護服務,現正上線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後疫情時代,零接觸服務的需求,使得智慧科技的角色愈發重要,智慧城鄉計畫與先進醫資共同推動人工智慧影像辨識技術,擴大既有的共照雲服務,協助民眾獲知疫情訊息,為民眾建立個人自主健康照護服務。
在科技不斷進步的過程中,許多過去不存在的工具,到今日已成為現實。2008年「智慧地球」的概念出現後,全球便開始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臺灣向來以科技之島自居,自然也不例外。在政府多年來力求數位轉型的政策下,臺灣進入了「智慧城鄉」的時代;所謂智慧城鄉,是運用大數據、物聯網、AI人工智慧等科技,串連市民、產業與地方,以創新的方式讓彼此有效溝通,並針對地方的特色和需求提供客製化服務,進而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質。
把問題當作燃料,用科技強化服務力
然而,城鄉發展必然會有不均的問題,藉由科技介入、釐清現實痛點的立意雖良善,卻也無法忽視城鄉間的數位落差。在偏鄉地區因為人口流失、高齡化、科技產品使用率較城市低,數位化的腳步自然較為緩慢,向來是各項服務設施鞭長莫及之處。
先進醫資從2018年開始,在經濟部工業局「普及智慧城鄉生活應用計畫」的支持下,在高雄、屏東與澎湖發展「雄健康打造智慧樂活社區共照應用服務」(以下簡稱「雄健康」)。當時總經理黃兆聖就非常清楚,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資源不足、人力不足、缺乏回饋三大問題,而數位化、智慧科技等創新力量,正好可以有效的連結偏鄉生活需求與痛點,讓在地化、客製化的服務與設施,全面提升民眾的醫療照護品質。
用最體貼的科技,讓照護範圍沒有邊界
「雄健康」計畫的目標,是在衛生所、醫療院所、長照據點、社區活動中心及商業通路等多元化的據點,設立「智慧健康照護站」,提供血壓機、血氧機、血糖機等生理量測設備的整合服務,同時還支援多種身分識別登入、數據隨身、遠距諮詢、銀髮族健康管理量表等功能,讓市民可以依自己習慣的生活圈,就近接受基礎的照護服務,並且養成定期自主量測的習慣。這些健康紀錄將會上傳雲端、整合數據,不只可以將結果傳送給自己作為提醒,在民眾實際就診時,也能成為醫生評斷的參考,協助醫護人員及早發現異常或是調整用藥,大幅降低醫療資源及人力不足的問題。
同樣對提升醫療資源與人力應用效率有幫助的還包括「雄健康」計畫中的客服機器人腳本。這個功能是針對不同客戶需求,開發多達50種服務的腳本客服機器人,用來即時解決民眾常見的健康問題。只要民眾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疑慮,就可以詢問線上客服機器人,並獲得最初步的協助。最重要的是,這個客服機器人以國人常用的社交軟體LINE作為平台。有鑒於LINE的普及率高,使用者無需重新下載及適應新軟體,對年長者來說更是友善,使用意願便明顯提高,如此一來,為民眾所建立的個人自主健康照護服務,就這樣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來了。
立基於「雄健康」在高屏地區和澎湖的發展十分順利,2021年開始便積極與臺南、臺中、高雄、屏東、金門地方政府合作,務求達到更深入、體貼的服務,發展出獨特的「健康共照雲」系統。
靈活因應疫情變化,滾動式修正共照雲服務
原本是為了打造數位醫療照護服務而發展的共照雲,參考了「雄健康」所建立的數位化照護服務內容,同樣使用LINE作為平台,目標同樣是為了解決偏鄉資源和人力不足的問題。沒想到今年五月,在傳染力更為強大的Omicron變異株的肆虐下,疫情擴散迅速,臺南市共照雲的發展也臨危受命,在短短五天之內將服務上線,主要協助民眾獲知疫情訊息、確認自身狀況,另外也提供下載居家隔離單、施打疫苗、申請補助等服務內容。在疫情猛烈的攻勢下,共照雲成為市府、醫療院所與民眾溝通、解惑的最佳橋樑,甚至做到AI快篩辨識服務,協助許多臺南偏鄉地區的民眾不需冒險接觸人群,線上就可以判斷是否確診,後續再由醫療人員介入協助,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擔心和移動。
同時,客服機器人,也在疫情期間提供了最佳輔助。在衛生局、先進醫資和醫療院所的共同努力之下,不斷地優化、精進客服機器人腳本。無論市民為確診者、居隔者、密切接觸者⋯⋯盡可能讓每一個人都能在機器人的服務中,找到問題的解答。臺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表示:「對抗疫情,臺南市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讓就診人數維持在醫療量能之下。客服機器人的出現,減輕了醫護人員疲於接電話、回答民眾問題的瑣碎流程,更能專心在照顧中、重症患者,在疫情大爆發期間不至於崩潰,如此才能真正守住所有市民的健康。」
當然,疫情是一時的,市民的健康才是長久的,「健康共照雲」的目標,是希望可以透過民眾健康紀錄的數據化,成為日常自主照護的重要幫手。下一步,先進醫資希望能跨縣市留存健康資料,成為全國性的第一線照護服務。而這些數據,都將成為中央和地方政府參考的基準,以便未來做到精準打造各縣市的特色照護服務。
以人為本,發展城鄉均好的未來
在2025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前提下,如何幫助國人健康、安心地迎向老年,已是國家與全民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與此同時,臺灣也是一個充滿創新能量、技術發展快速的地方,所以過去所面臨的困難,今日已可以透過科技來解決。
「智慧城鄉計畫」從2018年起,持續針對地方需求,鼓勵業者提出新興解決方案,在推動健康領域方面,不僅是智慧照護,包含遠距醫療、健康量測、智慧運動以及登革熱防治等,都秉持著以人為本的初心,以科技的力量來照顧臺灣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透過政府和企業攜手合作,協助地方數位轉型,並降低城鄉之間的落差,共同建立一個城鄉均好、全民均享的理想未來。
經濟部工業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