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大熊貓的利爪》:中共控制加拿大華文媒體,華裔有所選擇的只剩法輪功的報紙與廣電

《大熊貓的利爪》:中共控制加拿大華文媒體,華裔有所選擇的只剩法輪功的報紙與廣電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透過有線及數位的媒體轉載,使用華語的加拿大人可以在家裡直接收看、收聽中共的國營電視及電台。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會直接點選他們熟悉的節目網站,完全跳過加拿大產製的華語材料。中國移民所帶來的人口結構變化,對既有媒體的運作形成壓力。

文:文達峰(Jonathan Manthorpe)

簡言而之,中國政府正在運用科技,悄悄地將它在國內行使的審查制度輸出到海外;它透過操縱世界各地的受眾如何理解中國政府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在未經受眾的同意之下將他們納入一項驚人的計畫,那就是洗白歷史紀錄,推出與之對抗的敘事並推廣到全球。——葛倫・堤弗爾德,〈偷窺忘懷洞〉

中國共產黨從最初的一場政治運動到後來的統治政權,一直都是投入大量精神與資源在打造溫純無害的公開形象,試圖掩埋最殘忍最難堪的行為所留下的證據。在一九三○、四○年代,這麼做的目標在於說服美國及其西方盟國,中共只是一場土地改革運動,決意要讓中國數億受壓迫的貧困農民得到生活上的改善。

當時只要有人主張該黨其實是列寧-史達林式組織,其最高宗旨是階級鬥爭以及徹底消滅中國的舊社會,都會被斥為是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所發動的仇恨宣傳。

自從一九八○年代開始經濟改革以來,尤其是一九八九年發生全國性的抗議行動與天安門慘案以後,中共的目標正是如上所述:在國內,它要媒體移除或小心剪裁所有涉及政治改革、人權侵害、帶有政治目標的各式運動、地方分離主義、反抗黨國的各地聚眾滋擾、經濟問題與環境破壞等議題;在海外,它要對所有僑民視聽的華文媒體取得直接或間接的編採控制權,要讓西方媒體將眼光放在中共的成就,而不是中國在經濟、軍事、政治崛起的一路上所製造的恐怖。

加拿大媒體是此一高壓的思想控制其中的一個目標,另外還有其他擁有眾多華人移民的國家,例如美國、紐西蘭、澳洲,他們的報紙、雜誌、廣播電台也無法倖免。直到一九八○年代中期,加拿大多數華文媒體——通常也會針對美國市場——都會把總部設在香港或台灣。這些媒體在當時幾乎不受中國大陸和中共的影響,也沒有被他們收購或擁有。

但一九八五年左右情況開始有變化,中共注意到,由中國大陸湧向北美洲的移民正在改變當地華裔的人口結構。在此同時,中共的北京政權也從製造業累積了足夠的財富,可以闊氣出手,以大筆金錢收購並影響外國媒體。

二○○一年,華盛頓的詹姆士敦基金會公布了梅杜哲的一篇報告,題為《中國政府是如何試圖控制美國的華文媒體》。報告主要談的是美國,但其中提到的每一份報紙,要不是有在加拿大發行,就是有加拿大版。該報告點名四份華文大報:《世界日報》、《星島日報》、《明報》、《僑報》。《世界日報》的總部在台灣,《僑報》由北京直接控制,《星島日報》及《明報》原本來自香港。

《星島日報》在一九八○年代末落入中共的掌握,當時報社老闆胡仙遇到經營上的財務危機而求助於北京。其後,加拿大分社的大部分股權便賣給了多倫多星報集團。依照協議,《星島日報》有權翻譯、刊登《多倫多星報》的報導。然而,多倫多星報集團似乎不太注意該社的材料如何被運用,因為《星島日報》多次被發現竄改報導以順應中共的世界觀。值得注意的一例是二○○八年圖博發生抗議事件的一系列報導,在《星島日報》刊出的版本和《多倫多星報》原本強烈譴責北京的報導幾乎沒什麼關係。

在香港於一九九七年回歸中國之前,中共想要在該地有一份可以信賴的報紙,能夠不帶批判地呈現北京的觀點。他們相中了《明報》,於是在一九九五年十月,由張曉卿這位馬來西亞富商代中共買下。張曉卿是木材業鉅子,在東南亞各地都有經營華文報紙,《明報》的美國版及加拿大版也歸他所有。他與中國的商業連結緊密,他的報社在人權、政治改革這類議題上對中共的態度特別敏感。

《世界日報》屬於台灣的聯合報系,是該島國影響力最大的報業集團。該報透過設在紐約、波士頓、芝加哥、達拉斯、休士頓、洛杉磯、費城、舊金山的辦事處對北美發行。曾經有幾十年,《世界日報》是北美最暢銷的華文報紙。在編輯方針上,該報的立場較接近國民黨和隨著蔣介石流亡來台的大陸人觀點。

隨著台灣的民主運動和獨立運動成長茁壯,聯合報系旗下的各社愈來愈難以傳統的反共立場自處。近年來,該公司與北京發展了商業關係,其結果可見於《世界日報》的編採立場。據報北美不同城市的中國領事館屢屢施壓當地的《世界日報》辦事處,要求該報的報導予以調整,以及不要刊登與法輪功相關的廣告等等。

一九九○年,中共開辦了一系列面向北美市場但由它直接控制的報紙。《僑報》創辦於紐約,但在加拿大也有分社,發行到溫哥華、多倫多和蒙特婁。編輯立場上,《僑報》是北京政權的啦啦隊。

前述大報以外,市場上還有許多免費的華文小報,多倫多地區有超過三十種,溫哥華地區至少有十種。但大部分甚或是全部這類報紙,都會避免刊載冒犯到北京的任何編採內容。然而,其中有許多報紙可以提供有用的訊息,讓我們對加拿大華人社群的階級有所了解,因為這類報紙有一種習慣,很喜歡刊登受到中國領事館垂青的商務人士或名人的照片,也很喜歡報導他們的事蹟。

華語廣電媒體的情況也類似。透過有線及數位的媒體轉載,使用華語的加拿大人可以在家裡直接收看、收聽中共的國營電視及電台。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會直接點選他們熟悉的節目網站,完全跳過加拿大產製的華語材料。

中國移民所帶來的人口結構變化,對既有媒體的運作形成壓力,例如新時代傳媒集團,創辦時是為了服務說粵語的香港人。愈來愈多說普通話的大陸人出現,迫使新時代傳媒的節目做出調整。新時代傳媒集團總裁陳國雄,在二○一五年四月出刊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學生報《雷鳥》上面說:「說普通話的觀眾很有潛力。如果我們要成長,就必須吸引這些觀眾。」他的意思是說,不只要改變節目的語言,還要改變新聞報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