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的利爪》:中共控制加拿大華文媒體,華裔有所選擇的只剩法輪功的報紙與廣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透過有線及數位的媒體轉載,使用華語的加拿大人可以在家裡直接收看、收聽中共的國營電視及電台。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會直接點選他們熟悉的節目網站,完全跳過加拿大產製的華語材料。中國移民所帶來的人口結構變化,對既有媒體的運作形成壓力。
文:文達峰(Jonathan Manthorpe)
簡言而之,中國政府正在運用科技,悄悄地將它在國內行使的審查制度輸出到海外;它透過操縱世界各地的受眾如何理解中國政府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在未經受眾的同意之下將他們納入一項驚人的計畫,那就是洗白歷史紀錄,推出與之對抗的敘事並推廣到全球。——葛倫・堤弗爾德,〈偷窺忘懷洞〉
中國共產黨從最初的一場政治運動到後來的統治政權,一直都是投入大量精神與資源在打造溫純無害的公開形象,試圖掩埋最殘忍最難堪的行為所留下的證據。在一九三○、四○年代,這麼做的目標在於說服美國及其西方盟國,中共只是一場土地改革運動,決意要讓中國數億受壓迫的貧困農民得到生活上的改善。
當時只要有人主張該黨其實是列寧-史達林式組織,其最高宗旨是階級鬥爭以及徹底消滅中國的舊社會,都會被斥為是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所發動的仇恨宣傳。
自從一九八○年代開始經濟改革以來,尤其是一九八九年發生全國性的抗議行動與天安門慘案以後,中共的目標正是如上所述:在國內,它要媒體移除或小心剪裁所有涉及政治改革、人權侵害、帶有政治目標的各式運動、地方分離主義、反抗黨國的各地聚眾滋擾、經濟問題與環境破壞等議題;在海外,它要對所有僑民視聽的華文媒體取得直接或間接的編採控制權,要讓西方媒體將眼光放在中共的成就,而不是中國在經濟、軍事、政治崛起的一路上所製造的恐怖。
加拿大媒體是此一高壓的思想控制其中的一個目標,另外還有其他擁有眾多華人移民的國家,例如美國、紐西蘭、澳洲,他們的報紙、雜誌、廣播電台也無法倖免。直到一九八○年代中期,加拿大多數華文媒體——通常也會針對美國市場——都會把總部設在香港或台灣。這些媒體在當時幾乎不受中國大陸和中共的影響,也沒有被他們收購或擁有。
但一九八五年左右情況開始有變化,中共注意到,由中國大陸湧向北美洲的移民正在改變當地華裔的人口結構。在此同時,中共的北京政權也從製造業累積了足夠的財富,可以闊氣出手,以大筆金錢收購並影響外國媒體。
二○○一年,華盛頓的詹姆士敦基金會公布了梅杜哲的一篇報告,題為《中國政府是如何試圖控制美國的華文媒體》。報告主要談的是美國,但其中提到的每一份報紙,要不是有在加拿大發行,就是有加拿大版。該報告點名四份華文大報:《世界日報》、《星島日報》、《明報》、《僑報》。《世界日報》的總部在台灣,《僑報》由北京直接控制,《星島日報》及《明報》原本來自香港。
《星島日報》在一九八○年代末落入中共的掌握,當時報社老闆胡仙遇到經營上的財務危機而求助於北京。其後,加拿大分社的大部分股權便賣給了多倫多星報集團。依照協議,《星島日報》有權翻譯、刊登《多倫多星報》的報導。然而,多倫多星報集團似乎不太注意該社的材料如何被運用,因為《星島日報》多次被發現竄改報導以順應中共的世界觀。值得注意的一例是二○○八年圖博發生抗議事件的一系列報導,在《星島日報》刊出的版本和《多倫多星報》原本強烈譴責北京的報導幾乎沒什麼關係。
在香港於一九九七年回歸中國之前,中共想要在該地有一份可以信賴的報紙,能夠不帶批判地呈現北京的觀點。他們相中了《明報》,於是在一九九五年十月,由張曉卿這位馬來西亞富商代中共買下。張曉卿是木材業鉅子,在東南亞各地都有經營華文報紙,《明報》的美國版及加拿大版也歸他所有。他與中國的商業連結緊密,他的報社在人權、政治改革這類議題上對中共的態度特別敏感。
《世界日報》屬於台灣的聯合報系,是該島國影響力最大的報業集團。該報透過設在紐約、波士頓、芝加哥、達拉斯、休士頓、洛杉磯、費城、舊金山的辦事處對北美發行。曾經有幾十年,《世界日報》是北美最暢銷的華文報紙。在編輯方針上,該報的立場較接近國民黨和隨著蔣介石流亡來台的大陸人觀點。
隨著台灣的民主運動和獨立運動成長茁壯,聯合報系旗下的各社愈來愈難以傳統的反共立場自處。近年來,該公司與北京發展了商業關係,其結果可見於《世界日報》的編採立場。據報北美不同城市的中國領事館屢屢施壓當地的《世界日報》辦事處,要求該報的報導予以調整,以及不要刊登與法輪功相關的廣告等等。
一九九○年,中共開辦了一系列面向北美市場但由它直接控制的報紙。《僑報》創辦於紐約,但在加拿大也有分社,發行到溫哥華、多倫多和蒙特婁。編輯立場上,《僑報》是北京政權的啦啦隊。
前述大報以外,市場上還有許多免費的華文小報,多倫多地區有超過三十種,溫哥華地區至少有十種。但大部分甚或是全部這類報紙,都會避免刊載冒犯到北京的任何編採內容。然而,其中有許多報紙可以提供有用的訊息,讓我們對加拿大華人社群的階級有所了解,因為這類報紙有一種習慣,很喜歡刊登受到中國領事館垂青的商務人士或名人的照片,也很喜歡報導他們的事蹟。
華語廣電媒體的情況也類似。透過有線及數位的媒體轉載,使用華語的加拿大人可以在家裡直接收看、收聽中共的國營電視及電台。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會直接點選他們熟悉的節目網站,完全跳過加拿大產製的華語材料。
中國移民所帶來的人口結構變化,對既有媒體的運作形成壓力,例如新時代傳媒集團,創辦時是為了服務說粵語的香港人。愈來愈多說普通話的大陸人出現,迫使新時代傳媒的節目做出調整。新時代傳媒集團總裁陳國雄,在二○一五年四月出刊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學生報《雷鳥》上面說:「說普通話的觀眾很有潛力。如果我們要成長,就必須吸引這些觀眾。」他的意思是說,不只要改變節目的語言,還要改變新聞報導的方向。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