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大選的網路觀察:誰說這國家的年輕人對政治冷漠?時候到了也會追求民主

新加坡大選的網路觀察:誰說這國家的年輕人對政治冷漠?時候到了也會追求民主
Photo Credit: Reuters/ TPG 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般的認知中,新加坡人是不期待改變的、年輕人是政治冷感的,但事實可能不完全如刻板印象展現的那樣;民主運動/選舉在亞洲各地種下種子,盛開就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文:黃譓安(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東南亞學系碩士生、台灣東協研究中心助理)

新加坡第十四屆國會選舉於2020年7月10日落幕,當前執政黨人民行動黨 (People’s Action Party) 拿下國會總席次93席中的83席、最大反對黨工人黨 (The Workers’ Party) 則拿下10席,人民行動黨繼續以壓倒性「席次」獲得人民授權「續約」執政。本次選舉投票從上午8點起一路進行到晚間10點,比預定投票結束時間8點整整延長了兩個小時。從各投票所外的現場照片可以看到長長的人龍——根據政府選舉部的統計,本次參與投票人數超過兩百五十萬人,投票率逼近九成六——在新加坡「強制投票」 (Compulsory Voting) 的制度下選舉日就是國定假日,百工百業都必須停工一天以便民眾行使其公民權。

關於這次選舉的幾個關注重點,從現任總理李顯龍不再連任、陳清木醫師離開人民行動黨創立新加坡前進黨 (Progress Singapore Party)、受肺炎疫情影響一再拖延的選舉時程、選舉區重新劃分等,從選舉日期決定前就話題不斷。相關選舉制度的介紹與利弊分析對新加坡和此議題更熟悉的人都談得不少,本文在此主要想分享我觀察到的、網路世代下身邊新加坡年輕人如何看待此次選舉的幾個現象。

台灣人對新加坡政治的印象,不外乎就是幾個關鍵詞:一黨獨大、嚴刑峻法、清官酷吏,這一個快節奏又國際化的城市國家似乎是經濟至上的,只要吃飽穿暖,民主自由可以拿來交換。確實,看到執政黨在建國五十餘年後依然以絕對多數的席次續約執政權,普遍選舉 (General Election) 的意義似乎很值得質疑,無怪乎當新聞跑馬燈出現「星國大選:執政黨再度獲得九成席次」時台灣人近乎無感,而外媒諸如Bloomberg、BBC NEWS在報導大選結果時也多強調執政黨雖然得票率下降,但仍繼續擁有執政權。

事實上攤開選舉局的統計數據,人民行動黨在本次各選舉區的總得票率約六成一,但由於勝者全拿的集選區制度 (Group Representation Constituency) 和劃分選區 (Gerrymander) 的執政優勢,讓執政黨一舉拿下九成的議席。反對黨獲勝的選區包括:後港單選區 (Hougang SMC, Single Member Constituency) 、盛港集選區 (Sengkang GRC) 和阿裕尼集選區 (Aljunied GRC) ,其中盛港集選區為本次選區劃分甫設置的集選區,由上次選舉的榜鵝東單選區 (Punggol East SMC)、部分盛港西單選區 (Sengkang West SMC)組成。在新集選區上有所斬獲,工人黨的勝選更有其象徵意義。

從年初開始的疫情,大選時程便成為民間熱門的討論話題。執政黨希望將控制疫情、復工、振興經濟有功的政績反映到選舉結果上,即便反對黨提出防疫期間須避免群聚風險,選舉依然被選定在7月10日舉行。然而從結果來看,卻不能說執政黨從這個決定中討到多少便宜,至少有接近四成的民意認為需要有更大的制衡力量來監督執政團隊。而由於大型集會的禁止,無論各政黨都不被允許舉辦選舉前的造勢大會,主戰場因而被拉到電視辯論和網路媒體上的討論。不同於過去由電子媒體引領輿論,社群媒體上有關大選的討論也在這次選舉中扮演關鍵角色。

Instagram帳號「wakeupsingapore」即是一例,這個擁有6.6萬的追蹤人數的帳號,過去以製作迷因圖諷喻時事為主,選舉期間則產出圖文呼籲年輕選民關心政治、不要因為認為反對黨難以問鼎執政權而盲目支持執政黨;該帳號同時也對人民行動黨半世紀以來的施政提出質疑,其中不乏對人權、民主、言論自由、經濟掛帥的批判。「賦予你的選票價值 (Make your vote count.)」、「我這次不會投給人民行動黨,因為…… (I will NOT vote for PAP, because……)」選戰期間,甚至我過去在新加坡的朋友都會在Instagram上響應、分享這些圖文。

wakeupsg
Photo Credit:wakeupsingapore IG截圖

我在南國的一年間,台灣正好經歷兩個選舉:1124九合一選舉和民進黨的總統黨內初選。台灣人對選舉的狂熱(以及敗選症候群),在我的新加坡朋友眼裡看起來是很難以理解的,即便有參與社會運動的朋友們大都未必熱衷於政治,更不要說是很難改變現況的選舉。但這次大選前我看到許多年輕朋友在網路上發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敢於表態「不要投給某黨,他們在一些議題的表態上做得不好」——這些議題包括刑法377A (同志權益)、工人黨盛港集選區候選人辣玉莎 (Raeesah Khan) 事件(族群衝突)——足見即便在一般的認知中,新加坡人是不期待改變的、年輕人是政治冷感的,但事實可能不完全如刻板印象展現的那樣;民主運動/選舉在亞洲各地種下種子,盛開就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然而我也並不是要說,反對黨的勝利才是民主。新加坡之所以強盛,人民行動黨的長期執政肯定有其正面之處,但最核心的重點是,選舉機制有沒有辦法讓選民用選票公平地選擇想要的政府,人「民」做「主」。這次選舉中有兩個觸動我的時刻是特別印象深刻的:一是總理李顯龍的弟弟李顯揚在表態支持新加坡前進黨後的臉書發文:

「我選擇不參選並不是因為我對政治不感興趣,而是我認為新加坡政壇不需要多一個姓李的。」 (I have chosen not to stand for political office because I believe Singapore does not need another Lee. I am interested in 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