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砍伐森林,導致了哪些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外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熱帶森林砍伐是為了生產四種商品:牛肉、大豆、棕櫚油和木材,但隨著森林破碎劣化,在破碎森林中掙扎求生的動物與入侵的人類接觸機會增加,新的動物也有機會移入,直接導致了許多疾病的散播。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佛羅里達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維特(Amy Y. Vittor)等多位流行病學專家指出,肆虐非洲、亞洲和美洲的各大主要人畜共通傳染病都有個共同的背景——森林砍伐。
全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熱帶森林砍伐是為了生產四種商品:牛肉、大豆、棕櫚油和木材。隨著單一作物農田和牧場取代了高生物多樣性的熱帶森林後,森林破碎劣化,在破碎森林中掙扎求生的動物與入侵的人類接觸機會增加,新的動物也有機會移入,導致疾病的散播,顯見自然棲地、居住在其中的動物和人類之間的相互關聯性。
黃熱病:猴子、人類和飢餓的蚊子
黃熱病是由黃熱病毒所引起的傳染病。在1900年代導致巴拿馬運河工程停擺,並深刻影響了從費城到里約熱內盧等大西洋沿岸各城市的歷史。儘管1930年代後黃熱病疫苗問世,但這種傳染病每年仍感染20萬人,其中三分之一會死亡,大多數死亡病例在西非。
黃熱病毒存在靈長類動物體內,透過蚊子傳播,這些蚊子和靈長類動物都棲息在樹冠間。
1990年代,肯亞的Kerio山谷首次出現黃熱病,當地的砍伐活動使森林支離破碎。在2016年至2018年期間,南美洲黃熱病病例數達到數十年高峰,約2000人染病、數百人死亡。在巴西,對生物多樣性熱點已經縮小到剩原來7%的大西洋沿海森林來說,影響非常嚴重。
棲地縮小導致吼猴更加集中,牠們是南美黃熱病的主要寄主之一。肯亞有關靈長類動物密度的研究進一步顯示,森林破碎使靈長類動物密度變高,進而導致病原體更加普遍。
砍伐活動使森林變成破碎的區塊、靈長類宿主集中,也讓病媒蚊更容易把病毒帶給人類。
瘧疾:人類也會感染野生動物
惡性瘧原蟲每年造成數十萬人死亡,尤其在非洲。但是在巴西的大西洋熱帶森林中,即便沒有人類,惡性瘧原蟲卻有驚人的傳播速度,這表示這種寄生蟲很可能會感染新世界猴。在亞馬遜其他地區,猴子已經會自然感染。在這兩種情況下,森林砍伐都可能促進交叉感染。
科學家們在亞馬遜地區大量記錄森林砍伐與瘧疾之間的關聯,發現攜帶瘧疾的蚊子和人類瘧疾病例與森林砍伐的棲息地之間密切相關。
另一種瘧疾是會在猴子間傳播的諾氏瘧原蟲,10多年前在東南亞爆發。幾項研究顯示,森林流失率較高的地區,人類感染率也較高,病媒蚊和猴子宿主廣泛出沒於各棲地,包括受到干擾的森林。

委內瑞拉馬腦炎:囓齒動物移入
委內瑞拉馬腦炎是另一種由蚊子傳播的疾病,每年導致成千上萬的人發高燒。嚴重感染可導致腦炎甚至死亡。
在巴拿馬達里安省,研究人員發現兩種囓齒類動物感染委內瑞拉馬腦炎的機率特別高,懷疑這些物種可能是宿主。
其中一種是中美洲棘鼠(Tome’s Spiny Rat,學名 Proechimys semispinosus),其他研究也有類似發現。另一種短尾藤鼠(Short-tailed Cane Mouse,學名 Zygodontomys brevicauda),這種囓齒類也和漢他病毒以及一種新興的腦炎病毒「馬達里亞加病毒(Madariaga virus)」有關。
中美洲棘鼠常見於美洲的熱帶森林,更喜歡再生森林和破碎化的森林。短尾藤鼠則喜歡棲息在森林邊緣和近森林的牛牧場。
隨著當地森林砍伐,這兩種囓齒目會佔領破碎的森林、牛牧場和休耕產生的次生林。同時蚊子也會進駐這些地區,將病毒帶給人類和牲畜。
伊波拉病毒:森林邊緣的疾病
蟲媒傳染病並不是唯一與森林砍伐高度相關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伊波拉病毒最早於1976年發現,但現在越來越常爆發。2014至2016年爆發的疫情導致西非1萬1000多人死亡,讓人們更加注意從野生動物傳播到人類的疾病。
伊波拉病毒的自然傳播途徑仍然難以捉摸。可能和蝙蝠有關,也可能還有其他居住在地面的動物涉入。但多項研究顯示,森林砍伐和破碎化與2004年至2014年間的疫情爆發有關,將病毒大面積散播,增加人們與森林邊緣的動物的接觸。

那新冠病毒呢?
新冠病毒的起源尚未證實,但科學家在中蹄鼻蝠和馬來穿山甲體內發現遺傳特徵相當類似的病毒。
瀕臨滅絕的馬來穿山甲棲地範圍與東南亞森林的中蹄鼻蝠重疊。隨著森林棲息地的縮小,穿山甲是否也有密度增加、更容易感染的現象?
事實上,在馬來西亞都會區的破碎森林中,儘管整體哺乳動物多樣性遠低於整片連續森林,但仍有馬來穿山甲棲息。這表示這種動物能夠在破碎的森林中生存,進而可能增加與人類或其他可能帶有人畜共通傳染病病毒的動物接觸。盜獵的馬來穿山甲,肉、皮和鱗片從馬來西亞和越南非法進口到中國,合理懷疑武漢販賣此類動物的傳統市場是武漢肺炎(COVID-19)大流行的起源。
防止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外溢
病毒究竟是如何從野生動植物傳播到人類、驅動傳播的機制為何,目前仍有許多不清楚的地方。
森林破碎化以及森林相關地景,包括森林邊緣、農田和牧場,一直是熱帶人畜共通傳染病常見的環境。許多物種隨著森林砍伐而消失,但也有不少物種已經能夠適應。可以適應的物種可能會變得更加集中,進而增加感染率。
這些證據顯示,人類需要在保護熱帶森林和保持糧食、森林產物和其他產物的生產之間找到平衡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可以控制其中病原體,防止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外溢,最終使人類受益。
指引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之路,玉山安永科技論壇剖析企業投資再生能源及財務策略計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減碳淨零時代,公司面臨的最新挑戰,就是該如何轉型成為綠色企業,這不僅牽涉企業的減碳藍圖,更需要滾動式調整財務策略,因應日後可能面臨的能源風險及成本議題。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共同舉辦「玉山安永科技論壇:淨零時代的國家競爭力與企業能源策略規劃」,邀請產官學界專家的深度探討,共同尋求台灣永續成長的下一波契機。
台灣經濟以外貿為大宗,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首先指出,台灣2022年GDP達7,626.7億美元,同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9,071.2億美元,意謂台灣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作為經濟成長引擎。面對歐盟CBAM、美國CCA碳關稅的衝擊,攸關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必須針對產業的能源策略做縝密規劃,在淨零減碳的路上,期許台灣成為各國學習的優等生。

事實上,碳排放與地球暖化的關聯性,最早回溯1970年代就有學者進行研究,但近五、六年因異常氣候造成大規模災難,促使全球各國、企業、乃至於個人,對減碳議題更為關注。安永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騰龍表示:「淨零碳排不只是口號,絕對是需要落地。特別是台灣在2023年一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證明能源轉型勢在必行,企業須思考再生能源的投資可行性,以及對企業財務的風險影響並及時擬定因應之道。」

針對目前國際減碳現況,台灣淨零路徑有哪些明確指引?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分享,全球目前有151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以及越來越多國際大廠宣示,2050將使用100%再生能源。台灣方面,從2021開始有目標宣示,一路經歷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制定,接著推出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再到2023年法案三讀通過,代表台灣淨零的里程碑,正式邁向法制化施行。
龔明鑫接著提及幾個關鍵數據,預估到2030年前政府將編列近9000萬預算,打造四大供應鏈:光電、風電、電動車、儲能等產業生態系,帶動民間4兆投資,預估可創造5.9兆產值及55萬個就業機會。另外,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將主力聚焦在太陽能、風電、氫能、碳捕捉封存技術(CCUS)這幾項重點項目,可望降低台灣的能源進口依賴度,目標要從2021年97.4%,下調到2050的50%以下。

淨零與永續畫上等號,企業如何因應挑戰調整資本策略
台灣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當中,有一項計畫是「發展綠色金融」,顯見金融與淨零的密切關係,運用融資及金融工具,引導企業落實碳盤查並制定減碳目標及策略。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監馮熾煒就提到,全球淨零趨勢與企業永續策略緊密相連,在此脈絡下,金管會宣布2026年資本額達到新台幣10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必須接軌IFRS(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藍圖。
「這項主管機關要求,代表台灣企業未來要定期向投資人揭露永續報告,透過國際通用標準方法來比較永續相關資訊,同時也避免可能漂綠的情事。」馮熾煒表示,為了達到淨零減碳,越來越多企業選擇購買綠電做為最終解決方案,也可從源頭的角度同步解決碳稅的問題,而目前台灣取得綠電途徑的可行方法,主要以「綠電直供、綠電轉供、再生能源憑證」三種方式為主。
對此,馮熾煒提到,企業可依據自身用電模式,以及未來綠電用量期程,設計出不同綠電採購的方案來評估潛在效益及風險,並進一步優化資本配置,制定出企業中長程且高可行性的淨零減碳計畫。

企業擬訂永續策略,不可忽視財務永續
本次論壇最後的座談環節,由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與ESG諮詢服務負責人暨執業會計師曾于哲擔任主持人,邀請馮熾煒及兩家業界代表:GE Vernova政府暨公共事務總監王珮馨、Ørsted沃旭能源亞太區資產管理總監楊雅雯,一同分享彼此觀點及作法。
首先曾于哲提到服務企業客戶過程,觀察到永續投資趨勢的三大面向。第一,減碳不再是單打獨鬥,勢必讓供應鏈夥伴願意買單,而且搭配不同解方來執行計畫;其二,企業董事會盤點高層次的淨零願景,相關資本支出計畫必須有配套的具體方案;第三,全台金融機構分行與企業做融資貸款業務時,相當關注企業的淨零進度,若不做轉型,未來勢必拿不到最多訂單。
由此觀之,企業展開永續轉型過程,財務議題是重中之重。企業代表又是如何從財務角度,協助策略有效執行?王珮馨指出,GE身為設備商,除了把碳盤查的範疇一、二、三的每個減碳路徑擬定出來,同時財務長及執行長也積極與各地政府對話,搭配當地獎勵措施政策,幫助企業淨零轉型過程獲得更充沛的資本挹注。

楊雅雯對此議題回應,目前台灣除了自發自用綠電,大部分採用「電證合一」綠電購買模式,也就是將綠電跟憑證綁定採購,因此建議財務長盤點自身企業的用電量,藉此掌握不同再生能源方案的實際成本,協助公司擬定適切的購電策略。馮熾煒也補充,未來綠能與傳統能源的成本會在某個時間點發生黃金交叉,建議財務長持續掌握能源成本趨勢,協助企業達到能源轉型的最終目標。
最後,曾于哲再次強調,「擁抱再生能源實現企業永續成長」的重要性。企業未來談生意的過程,若期待不需再費心思關注再生能源的挑戰,相關做法包含從源頭減量及實際的財務計畫,安永會持續協助企業邁向永續之路,根據具體計畫來逐步執行,確保企業擁有永續成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