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推特已成報社最高編輯!」自由派不寬容,《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太「逆風」遭職場霸凌

「推特已成報社最高編輯!」自由派不寬容,《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太「逆風」遭職場霸凌
Photo Credit: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來左傾思想蔚為風潮,極左派興起,自由派不寬容(Liberal Intolerance)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中間派、保守派等聲音被壓低,甚至造成「取消文化」的出現。美國最大自由派報社《紐約時報》1名社論作家在辭職信中表示,現在推特才是報社內權力最大的編輯,且社內的自由派同事也容不得異議。

「『推特』不是《紐約時報》的報頭欄位名稱,但推特已成為這間報社裡最至高無上的編輯。」社論專欄作家懷思(Bari Weiss)本周一(13日)自《紐約時報》離職,在公開信中如此寫道。

懷思的離職在美國新聞界引起一陣爭辯。《華盛頓郵報》報導,懷思在公開信中批評《紐約時報》以推特上的言論風向作為審查文章的標準,放任網友攻擊像她這樣「逆風」論述的作家,就連《紐約時報》內部與她對議題有不同看法的員工,也會在公司群組上公然批評、集體霸凌她。

為了「平衡觀點」而加入,自由派媒體裡的中間派

懷思過去曾是《華爾街日報》的編輯和專欄作家,2017年加入《紐約時報》。不同於《紐約時報》多數文章展現的自由主義立場,懷思的文章時而帶有保守派思想。

不全然自由派的文章風格,也是她當時能加入《紐約時報》的背景原因:時任社論版主編班奈特(James Bennet)希望,社論版能平衡地展現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觀點;懷思在辭職公開信中也提到:

「《紐約時報》在2016年沒能預見川普會勝選總統,顯示《紐約時報》對美國全國大眾還不夠了解。」

懷思說,她之所以被錄取,就是為了傳遞那些過去不會在《紐約時報》上出現的意見:社論新手的、中間派的、保守派的,還有其他那些不會把《紐約時報》當成自家人的各類人士。

AP_854494100137
Photo Credit:AP / 達志影像
川普2016年當選美國總統,跌破許多家媒體眼鏡,《CNN》是最崩潰的幾家媒體之一。

懷思違背了哪些左傾主流思想?

她寫過1篇頌揚「文化挪用」的文章,認為文化挪用是文化融合的開端,舉凡大圓圈狀的耳環、畫眼線、墨西哥捲餅、做瑜珈,都是文化被挪用後成為潮流。懷思在文中表示:

「當不同文化中看似截然不同的部份,以某些具有啟示性的方式結合在一起時,這個國家(指美國這種文化熔爐國家)才因此顯得偉大且具有代表性;如果人們因為種族、族群、階級而壁壘分明,這樣的融合根本不會發生。」

然而,文化挪用至今仍是極具爭議的話題,有些族群認為強勢文化擅自使用弱勢文化,顯示既得利益者仍不尊重弱勢者,也未反思自身優勢所帶來的社會階級差異。例如美國有些非裔質疑,他們因為編了傳統髒辮(dreadlock,俗稱雷鬼頭)在求職時遭到歧視,何以其他種族編了髒辮就被稱讚是流行?懷思在「文化挪用」這題上明確站在支持方,勢必招來議論。

又如印度裔喜劇演員安薩里(Aziz Ansari)在2018年被一篇匿名文章指控性騷擾,安薩里稱2人是合意性行為;懷思撰文指出,根據該篇匿名文章描述的內容,看起來確實是合意,因為指控安薩里的女性在過程中有無數次可以拒絕或離開的機會,安薩里也並未用力量或利益脅迫。

AP_17306724943515
Photo Credit:AP / 達志影像
印度裔喜劇演員安薩里2018年初曾被匿名文章指控性騷擾。

懷思寫道,女權主義者對此的答案應是推動一種文化,在這種文化中,男孩和年輕男性可以學習到,不需要像色情電影演的那樣追求性事,而女孩和年輕女性可以更勇敢說出自己想要什麼。她還表示:

「有些女人把尷尬、粗俗或單方享有特權式的性愛變成刑罪,這種陰險的企圖會讓女性回到那個仍在使用嗅鹽和昏厥沙發(fainting couch)的日子(編按:指19世紀後半的維多利亞時期),那是我個人不會想回去的時代。」

可想而知,懷思這番言論引來了更多批評。近年鼓勵揭發性騷擾的#Metoo運動興起,讓許多受害者有勇氣說出真相,但有些案件由於時隔多年,已經無法查證真相。此外,女權主義下有多個學派,各流派對於女權的詮釋未有共識,懷思在文中提到「女權主義者」,無疑會吸引到許多不同學派的女權主義者對她發表意見。

懷思也寫過對抗反猶太主義的書,該書還獲猶太社區頒發獎項,但其他這些爭議言論使她在《紐約時報》得到的誹謗多於稱讚。《華盛頓郵報》指出,在《紐約時報》任職不久,懷思很快就成為社群平台上的「避雷針」,各種雷擊般的攻訐專針對她而來;例如她寫過批評大學生示威的文章,自身求學時曾參與校園運動的經歷就被翻出來,因此被批評虛偽。

AP_05033101086
Photo Credit:AP / 達志影像
懷思(左)2005年就讀哥倫比亞大學期間曾發起學術自由運動,圖為她在校門旁讀聲明稿。

推特成為最大編輯,還有自由派同事職場霸凌

懷思在辭職信中表示:

「『推特』不是《紐約時報》的報頭欄位名稱,但推特已成為這間報社裡最至高無上的編輯。這個社群平台的道德標準和風俗習慣,也變成了這份報紙的道德和風氣,而報刊本身也因此擴展成一種表演空間,以能夠滿足觀眾視角的方式在選文和敘事,而不是讓充滿好奇心的大眾透過閱讀這世界,來建構自己的結論。」

懷思指出,「自我審查」在《紐約時報》內已成為常態,如果文章立場和現在的新潮流思想一樣,就可以免於公司審查;2年前可以透過簡單流程就發表的社論文章,現在如果編輯或作者不為此辭職負責的話,就會陷入嚴重麻煩。

懷思說,她在《紐約時報》裡被某些不同意她觀點的同事稱為「納粹」、「種族主義者」;在公司群組上,有些人表示如果公司要展現「廣泛包容」的性質,應該要把她開除,還有些人會在她的名字旁邊加上一個斧頭圖示,而公司高層也放任這些言行,不曾出言制止,頂多私下稱讚她「很勇敢」。

《紐約時報》記者卡利瑪奇(Rukmini Callimachi)在推特聲援:

「許多讀者和職員不同意懷思的觀點,這是一回事,沒有關係。但她在公眾之下被霸凌,不僅在社群平台上、也在公司內部群組,這一點就是不ok。」

懷思表示,直到現在她仍相信,《紐約時報》大多數員工不認同網路上的某些觀點,但他們沒有表態,可能是因為他們相信這些言論的最終目標仍是正義的,或認為順從時局就能得到保護、安身立命、保住工作。

當初錄用懷思的社論版主編班奈特,日前已因為社論版刊出共和黨籍參議員柯頓(Tom Cotton)支持川普派軍隊鎮壓示威的文章,黯然下台。班奈特辭職風波時期,懷思就曾在推特指出,《紐約時報》處於一場內戰,發生於年輕的「覺青」們和40歲以上的自由派之間。

自由派的不寬容(Liberal Intolerance),造成「取消文化」盛行

《哈波雜誌》(Harper's Magazine)本月對於「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發表一封公開信,內有許多知名文字工作者和名人連署。這封信的本意是呼籲各界互相尊重,不應因言論立場不同,就一竿子打翻他人畢生努力、抹除他們的成就或影響力,要人辭職、噤聲。

懷思也有參與《哈波雜誌》的連署信。連同她的這封辭職公開信,批評者對於懷思將自己描述成受害者頗有意見;《紐約觀察家報》(The New York Observer)前總編史碧爾(Elizabeth Spiers)指出:

「如果妳的品牌就是標榜著,妳要說出妳覺得人們不想說出口的話,那麼有反彈意見出現時還表現得很訝異,這整個就很虛偽。或者暗示這其中有什麼不公平,好像所有人都該對妳保持沉默。」

《衛報》美國版的女權主義作家多納根(Moira Donegan)也撰文稱,「沒錯,社群平台可能是有點蠢,但像懷思這樣的『取消文化』常客可不是受害者。」多納根認為,懷思和反對「取消文化」連署信裡的許多人,似乎是引發網路筆戰的原兇,藉著點燃網友怒氣而衝高自己的事業,他們在社群平台上激怒網友,吸引其他網路名人來爭論,藉此再獲得更多網路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