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特已成報社最高編輯!」自由派不寬容,《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太「逆風」遭職場霸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來左傾思想蔚為風潮,極左派興起,自由派不寬容(Liberal Intolerance)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中間派、保守派等聲音被壓低,甚至造成「取消文化」的出現。美國最大自由派報社《紐約時報》1名社論作家在辭職信中表示,現在推特才是報社內權力最大的編輯,且社內的自由派同事也容不得異議。
「『推特』不是《紐約時報》的報頭欄位名稱,但推特已成為這間報社裡最至高無上的編輯。」社論專欄作家懷思(Bari Weiss)本周一(13日)自《紐約時報》離職,在公開信中如此寫道。
懷思的離職在美國新聞界引起一陣爭辯。《華盛頓郵報》報導,懷思在公開信中批評《紐約時報》以推特上的言論風向作為審查文章的標準,放任網友攻擊像她這樣「逆風」論述的作家,就連《紐約時報》內部與她對議題有不同看法的員工,也會在公司群組上公然批評、集體霸凌她。
為了「平衡觀點」而加入,自由派媒體裡的中間派
懷思過去曾是《華爾街日報》的編輯和專欄作家,2017年加入《紐約時報》。不同於《紐約時報》多數文章展現的自由主義立場,懷思的文章時而帶有保守派思想。
不全然自由派的文章風格,也是她當時能加入《紐約時報》的背景原因:時任社論版主編班奈特(James Bennet)希望,社論版能平衡地展現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觀點;懷思在辭職公開信中也提到:
「《紐約時報》在2016年沒能預見川普會勝選總統,顯示《紐約時報》對美國全國大眾還不夠了解。」
懷思說,她之所以被錄取,就是為了傳遞那些過去不會在《紐約時報》上出現的意見:社論新手的、中間派的、保守派的,還有其他那些不會把《紐約時報》當成自家人的各類人士。

懷思違背了哪些左傾主流思想?
她寫過1篇頌揚「文化挪用」的文章,認為文化挪用是文化融合的開端,舉凡大圓圈狀的耳環、畫眼線、墨西哥捲餅、做瑜珈,都是文化被挪用後成為潮流。懷思在文中表示:
「當不同文化中看似截然不同的部份,以某些具有啟示性的方式結合在一起時,這個國家(指美國這種文化熔爐國家)才因此顯得偉大且具有代表性;如果人們因為種族、族群、階級而壁壘分明,這樣的融合根本不會發生。」
然而,文化挪用至今仍是極具爭議的話題,有些族群認為強勢文化擅自使用弱勢文化,顯示既得利益者仍不尊重弱勢者,也未反思自身優勢所帶來的社會階級差異。例如美國有些非裔質疑,他們因為編了傳統髒辮(dreadlock,俗稱雷鬼頭)在求職時遭到歧視,何以其他種族編了髒辮就被稱讚是流行?懷思在「文化挪用」這題上明確站在支持方,勢必招來議論。
又如印度裔喜劇演員安薩里(Aziz Ansari)在2018年被一篇匿名文章指控性騷擾,安薩里稱2人是合意性行為;懷思撰文指出,根據該篇匿名文章描述的內容,看起來確實是合意,因為指控安薩里的女性在過程中有無數次可以拒絕或離開的機會,安薩里也並未用力量或利益脅迫。

懷思寫道,女權主義者對此的答案應是推動一種文化,在這種文化中,男孩和年輕男性可以學習到,不需要像色情電影演的那樣追求性事,而女孩和年輕女性可以更勇敢說出自己想要什麼。她還表示:
「有些女人把尷尬、粗俗或單方享有特權式的性愛變成刑罪,這種陰險的企圖會讓女性回到那個仍在使用嗅鹽和昏厥沙發(fainting couch)的日子(編按:指19世紀後半的維多利亞時期),那是我個人不會想回去的時代。」
可想而知,懷思這番言論引來了更多批評。近年鼓勵揭發性騷擾的#Metoo運動興起,讓許多受害者有勇氣說出真相,但有些案件由於時隔多年,已經無法查證真相。此外,女權主義下有多個學派,各流派對於女權的詮釋未有共識,懷思在文中提到「女權主義者」,無疑會吸引到許多不同學派的女權主義者對她發表意見。
懷思也寫過對抗反猶太主義的書,該書還獲猶太社區頒發獎項,但其他這些爭議言論使她在《紐約時報》得到的誹謗多於稱讚。《華盛頓郵報》指出,在《紐約時報》任職不久,懷思很快就成為社群平台上的「避雷針」,各種雷擊般的攻訐專針對她而來;例如她寫過批評大學生示威的文章,自身求學時曾參與校園運動的經歷就被翻出來,因此被批評虛偽。

推特成為最大編輯,還有自由派同事職場霸凌
懷思在辭職信中表示:
「『推特』不是《紐約時報》的報頭欄位名稱,但推特已成為這間報社裡最至高無上的編輯。這個社群平台的道德標準和風俗習慣,也變成了這份報紙的道德和風氣,而報刊本身也因此擴展成一種表演空間,以能夠滿足觀眾視角的方式在選文和敘事,而不是讓充滿好奇心的大眾透過閱讀這世界,來建構自己的結論。」
懷思指出,「自我審查」在《紐約時報》內已成為常態,如果文章立場和現在的新潮流思想一樣,就可以免於公司審查;2年前可以透過簡單流程就發表的社論文章,現在如果編輯或作者不為此辭職負責的話,就會陷入嚴重麻煩。
懷思說,她在《紐約時報》裡被某些不同意她觀點的同事稱為「納粹」、「種族主義者」;在公司群組上,有些人表示如果公司要展現「廣泛包容」的性質,應該要把她開除,還有些人會在她的名字旁邊加上一個斧頭圖示,而公司高層也放任這些言行,不曾出言制止,頂多私下稱讚她「很勇敢」。
《紐約時報》記者卡利瑪奇(Rukmini Callimachi)在推特聲援:
「許多讀者和職員不同意懷思的觀點,這是一回事,沒有關係。但她在公眾之下被霸凌,不僅在社群平台上、也在公司內部群組,這一點就是不ok。」
懷思表示,直到現在她仍相信,《紐約時報》大多數員工不認同網路上的某些觀點,但他們沒有表態,可能是因為他們相信這些言論的最終目標仍是正義的,或認為順從時局就能得到保護、安身立命、保住工作。
當初錄用懷思的社論版主編班奈特,日前已因為社論版刊出共和黨籍參議員柯頓(Tom Cotton)支持川普派軍隊鎮壓示威的文章,黯然下台。班奈特辭職風波時期,懷思就曾在推特指出,《紐約時報》處於一場內戰,發生於年輕的「覺青」們和40歲以上的自由派之間。
The civil war inside The New York Times between the (mostly young) wokes the (mostly 40+) liberals is the same one raging inside other publications and companies across the country. The dynamic is always the same. (Thread.)
— Bari Weiss (@bariweiss) June 4, 2020
自由派的不寬容(Liberal Intolerance),造成「取消文化」盛行
《哈波雜誌》(Harper's Magazine)本月對於「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發表一封公開信,內有許多知名文字工作者和名人連署。這封信的本意是呼籲各界互相尊重,不應因言論立場不同,就一竿子打翻他人畢生努力、抹除他們的成就或影響力,要人辭職、噤聲。
懷思也有參與《哈波雜誌》的連署信。連同她的這封辭職公開信,批評者對於懷思將自己描述成受害者頗有意見;《紐約觀察家報》(The New York Observer)前總編史碧爾(Elizabeth Spiers)指出:
「如果妳的品牌就是標榜著,妳要說出妳覺得人們不想說出口的話,那麼有反彈意見出現時還表現得很訝異,這整個就很虛偽。或者暗示這其中有什麼不公平,好像所有人都該對妳保持沉默。」
But that's just me. If your entire brand is that you're going to say the things you think people don't want said, then it's completely disingenuous to act surprised when there's blowback. Or to suggest that it's somehow unfair, as if everyone owes you their silence.
— Elizabeth Spiers (@espiers) July 14, 2020
《衛報》美國版的女權主義作家多納根(Moira Donegan)也撰文稱,「沒錯,社群平台可能是有點蠢,但像懷思這樣的『取消文化』常客可不是受害者。」多納根認為,懷思和反對「取消文化」連署信裡的許多人,似乎是引發網路筆戰的原兇,藉著點燃網友怒氣而衝高自己的事業,他們在社群平台上激怒網友,吸引其他網路名人來爭論,藉此再獲得更多網路流量。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