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些改編電影明明獲得了影評肯定,就連觀眾也熱愛不已,卻依舊不受原著作者喜愛。接下來,便讓我們來看看這樣的一些知名範例。
編譯:Waiting(本名劉韋廷,曾獲某文學獎,譯有某些小說,曾為某流行媒體總編輯,近日常以「出前一廷」之名於部分媒體撰寫電影相關文章。個人FB粉絲頁:史蒂芬金銀銅鐵席格)
在大多數情況下,作家通常樂見自己的著作被改編為影劇作品。畢竟,除了版權費確實也是一筆收入之外,這麼做同時也是一種有效推廣原著,甚至是建立作者知名度的方式。像是史蒂芬.金(Stephen King)便曾在提及《魔女嘉莉》(Carrie)電影版時表示:「電影使書成名,書則使我成名。」
只是,若是遇到電影水準不佳,也不免會使作者大感所託非人,甚至還忍不住公開批評。舉例來說,像是「波西.傑克森」(Percy Jackson & the Olympians)系列的作者雷克.萊爾頓(Rick Riordan),便常在推特上面與他的讀者一同嘲笑這系列的兩部改編電影。至於以「吸血鬼紀事」(The Vampire Chronicles)系列聞名的安.萊絲(Anne Rice),雖然有過《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這樣的成功改編經驗,但也對於改編自《天譴者的女王》(The Queen of the Damned)的《魔咒女王》一片忿忿不平,甚至在電影上映前便開始大肆批評。
像是以上的情況可說多不勝數,但奇妙的是,有些改編電影明明獲得了影評肯定,就連觀眾也熱愛不已,卻依舊不受原著作者喜愛。接下來,便讓我們來看看這樣的一些知名範例。
P. L. 崔弗絲(P. L. Travers)的《風吹來的瑪麗.包萍》(Mary Poppins)
改編電影:《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
《歡樂滿人間》是迪士尼推出的經典家庭片,不僅於當年入圍了13項奧斯卡金像獎,後來更成為了知名的佳節型電影。
只是,原著作者P. L. 崔弗絲卻對這部電影極為不滿,不僅討厭本片將動畫與真人結合的相關嘗試,更認為她筆下的角色在片中盡失原味。據聞在首映會當天,她還由於覺得自己的作品不受尊重,因此在電影播放期間淚流不止。
微妙的是,在2013年時,迪士尼將《歡樂滿人間》的拍攝經過,改編為《大夢想家》(Saving Mr. Banks)一片,而崔弗絲在首映會上哭泣一事,則被詮釋為是由於回想起父親而哭,也讓人好奇若是崔弗絲仍在世的話,看到《大夢想家》的反應將會是什麼樣子。
羅德.達爾(Roald Dahl)的《巧克力冒險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改編電影:《歡樂糖果屋》(Willy Wonka & the Chocolate Factory)
提起自《巧克力冒險工廠》改編而成的電影,現在的觀眾大多可能會先想到2005年時,由提姆.波頓(Tim Burton)執導,強尼.戴普(Johnny Depp)主演的中文同名電影。但其實早在1971年,本書便曾被改編為《歡樂糖果屋》一片。
雖然《歡樂糖果屋》當年的票房不算傑出,但由於電影頗受好評,再加上多年來電視播映與出租市場的推波助瀾,還是使其成為了一部經典之作。
至於原著作者羅德.達爾對此片的不滿,則從小說與片名的英文名稱差異即可看得出來。達爾認為,《歡樂糖果屋》譁眾取寵地將重心給放在古怪的巧克力工廠主人威力.旺卡(Willy Wonka)身上,卻忽略了書中真正的主人翁查理(Charlie),也使得故事所想傳達的意義,因此折損許多。
史蒂芬.金的《鬼店》(The Shining)
改編電影:《鬼店》
《鬼店》電影版由知名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執導,雖然在上映當年飽受批評,但評價卻隨著時間流逝而水漲船高,至今早已被視為是恐怖片中的影史經典。
只是,與好萊塢關係密切,甚至有時還鼓勵製作團隊放膽改編的史蒂芬.金,卻罕見地對這部電影極為不滿。他認為,這則故事中的邪惡應該來自於飯店裡的超自然力量,但庫柏力克卻把主角塑造成無可救藥的家暴加害者,使其成為了邪惡本身,因而讓金極為不滿。
不過,這樣的反應其實與金創作這本小說時的狀況有關。當時深陷於毒癮及酒癮的他,將相當程度的自己給投射在了《鬼店》主角身上,因此才對庫柏力克詮釋角色的方式深感不快。有趣的是,金在多年後撰寫的續集《安眠醫生》(Doctor Sleep),則在改編為電影版時,成功地為他對角色的詮釋權給扳回一城,因此同樣令人好奇,若是庫柏力克仍然在世,會對《安眠醫生》這部電影有著什麼想法。
楚門.卡波提(Truman Capote)的《第凡內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
改編電影:《第凡內早餐》
由奧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所主演的《第凡內早餐》,一直是影史知名的愛情喜劇片,也是女神赫本的代表作之一。只是,對於原著小說的作者楚門.卡波提而言,這個選角卻成為了讓他無法接受這部電影的主要關鍵。
卡波提從電影的前置作業開始,便一路堅持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才是最適合主演《第凡內早餐》的人選。也因為如此,後來確定本片將由赫本擔任主角時,則讓他怒火中燒,認為自己根本就被電影公司給騙了。
後來他在某次採訪中表示,《第凡內早餐》的原著是一則更加苦澀的故事,主角則是更具真實感的堅強角色,形象理應豐腴而不漂亮,而非像是奧黛莉.赫本這類型的人,看起來又瘦又美。
不過,後來他也說明,他與赫本一直都是好友,只是她在《第凡內早餐》中的演出,確實是這部電影的問題之一。
安東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的《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改編電影:《發條橘子》
就與《鬼店》一樣,《發條橘子》同樣由史丹利.庫柏力克執導,至於這次被惹毛的原著作者,則是安東尼.伯吉斯。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