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傳奇Kobe Bryant的曼巴成功學》:不要降低自己的水準,不要為了與其他人交融而讓自己變得平凡

《NBA傳奇Kobe Bryant的曼巴成功學》:不要降低自己的水準,不要為了與其他人交融而讓自己變得平凡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Kobe面對獵物,虎視眈眈。不論對自己、對隊友或敵人,Kobe就如曼巴蛇一般的精準、嚴格、兇狠。Kobe直視前方的穿透力,傳達出於籃球的嚴厲。

文:吳宥忠

If you want to success, you want to sacrifice a lot of. ~Kobe

如果你要成功,那麼你要犧牲許多。

學校的輔導主任有一天問一名10歲大的孩子,長大之後想做什麼,那孩子大膽地說,自己想要成為一名NBA球員。輔導主任接者說,那好像是一個不太實際的夢想,但男孩不以為意,「嗯,那就是我想要做的。」

他這麼說著,但輔導主任也堅持:「我覺得你應該要做點別的。」或許對大多數人來說,成為一名NBA球員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對於那個10歲的孩子來說卻不是,因為,他的名字叫Kobe Bryant。

Kobe面對獵物,虎視眈眈。不論對自己、對隊友或敵人,Kobe就如曼巴蛇一般的精準、嚴格、兇狠。Kobe直視前方的穿透力,傳達出於籃球的嚴厲。對待隊友太過苛刻讓他得到「不是一個好領導者」的評價,其以身作則要求自己的認真態度,只能讓人恨得牙癢癢。他「嚴以律己,嚴以待人。」面對目標不容妥協的執著態度,成為球迷們自我要求的最佳典範。

Kobe對於目標的實現曾經這麼說:「我心裡想,如果那目標是如此難達成,那麼假使我沒把所有力氣都用在那上頭,我怎會有機會實現?如果我沒有百分之百專注在那上頭,我永遠都不會達成目標。」幾年之後,Kobe真的實現了他的夢想,在1996年NBA選秀會上被夏洛特黃蜂隊選上,隨即被交易至洛杉磯湖人隊,穿上他夢想中的紫金戰袍。

不過Kobe的NBA生涯並沒有一開始就順遂,他在暑假時打球不慎弄傷手腕,因此錯過季前訓練營。

「籃球有點像是人生,有時候它會很難熬。」那時候身材還有些單薄的Kobe這麼說。「你可能會被狠狠痛擊,但你必須做的,就是站起來,把頭抬高,再試一次。」

從某種角度來說,那就像是Kobe球員生涯的寫照,他總是不斷面對挑戰與挫折,但他固執的態度讓自己從未低頭認輸,也未曾太過在乎別人的想法。流行樂天王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曾在Kobe打完菜鳥球季之後給了他一點建議:「持續你正在做的。不要為了與其他人交融而讓自己變得平凡,不要降低自己的水準。」

Kobe後來接受訪談時回憶道:「麥克當時給我所需要的建議,讓我知道要專注在自己的工作上,不對自己的目標動搖,這些精神上的成長,讓我在2000到2002年和隊友歐尼爾攜手完成了三連霸。」而他會如此專注在自己的目標上,全賴已故流行樂天王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的開導。

20年過去,Kobe自始至終以這樣的態度在NBA奮戰,他贏得了五座總冠軍、18次入選明星賽、15次入選年度最佳陣容,還有兩座總冠軍賽MVP與一座年度MVP獎盃。37歲的他在NBA球場上跑了超過5萬6000分鐘,在聯盟歷史上僅次於賈霸(Kareem Abdul-Jabbar)和馬龍(Karl Malone),但那還沒有算進季前熱身賽與季外代表美國隊出賽的時間,當然也不包括那些練球時間。根據湖人隊總教練史考特(ByronScott)的估計,Kobe其實已經在NBA打了相當於30年的時間。

目標一旦訂定後Kobe便全力以赴,哪怕是受傷也無法阻止他回球場拚搏的決心,所以他有一個外號,許多人都叫他「準外星人」,因為Kobe有次肩膀受傷,球隊指示他要休息六週,但他只花了一個禮拜就回到球場。

有人記得自己曾和Kobe比賽飆車;有人在底特律深刻感受到Kobe對於求勝的執著與快速的學習能力,即便他們比的是乒乓球;有人記得自己在賽前四、五個小時來到球場時,看到Kobe一個人在練投;然後當練習結束,他們會坐下來聊聊籃球、人生和自己的孩子。

也有人記得自己見識到Kobe如何在凌晨四點,天都尚未破曉之前,就因為練球而滿頭大汗的樣子。Kobe對目標的堅持與貫徹如曼巴蛇一般的精準、嚴格、兇狠。


訂目標不是為了將來,是要影響現在

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性作用,你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往往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Kobe Bryant說:「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追求更加完美。」(Everything I do now, is in pursuit of more perfect.)

有些人不去設定目標的原因是:不知道目標的重要性;訂了目標不知道怎樣達成;不知道如何訂目標。其實目標有著很大的威力:目標能使我們清楚現在最重要的是什麼,能更好地把握明天;為你指引明確的方向。

所以說目標設定的目的,是為了達成。你選取什麼樣的目標,關係著你現在要怎麼做,下一步要做什麼,能讓你當下的行動更明確。

但為什麼還是有大多數擁抱目標的人沒有成功?統計數據指出,那些懷抱理想的群體中,真正能完成計畫的人只有5%,大多數人不是將自己的目標捨棄,就是淪為缺乏行動的「空想」。

貝爾納(Bernard)是法國著名的作家,一生創作了不少的小說和劇本,在法國影劇史上占有出眾的地位。有一次,法國一家報紙進行了一次有獎徵答,其中有這樣一道題目:如果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羅浮宮(Museedu Louvre)失火了,因時間緊急,可能只允許搶救出一幅畫時,你會搶救哪一幅?結果在該報收到的成千上萬份回答中,貝爾納以最佳答案獲得該題的獎金。他的回答是:「我會搶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