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砸700億日圓讓87家企業撤出中國,口罩「一條龍」在日本生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政府斥資700億日圓補助日企撤出中國,希望能分散供應鏈,避免類似疫情爆發後醫療物資短缺的情況再次出現。不過對於部分產業,由於市場就在中國,撤離中國並不符合經濟效益。
自疫情爆發後,全球多國意識到經濟和供應鏈不能仰賴中國,開始敦促企業回流或分散投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3月已有類似暗示,也採取實際行動。日本經濟產業省本月17日表示,已有近90家企業申請了從中國撤出的補助,其中包含家用品製造商Iris Ohyama,撤回日本後將開始製造口罩,避免再出現像疫情爆發後的國內斷貨恐慌。
醫療物資短缺而挨批,讓日本政府下定決心
(中央社)日媒報導,日本政府大手筆提供700億日圓(新台幣約193億元/港幣約51億元)資金,補助87家日企從中國撤出生產線。據報導,這些日企將把生產線轉移到越南、寮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甚至回到日本。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17日公布了第一批申請獲得這項大規模補貼計劃的企業名單。在這87家日企當中,30家將轉移到東南亞,57家則返回日本設廠。
至於產業別,根據報導,這87家企業包括製造電子電器、飛機零件、汽車零件、化學肥料、醫療製藥、造紙、資訊、光學、原料加工等產業。
報導指出,將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的30家日本企業,包括計劃遷廠到越南及寮國的光學及資訊產品大廠Hoya,以及可望遷廠到馬來西亞的住友橡膠。
至於57家計劃遷回日本的企業,則包括家用品製造商Iris Ohyama,以及電子電器大廠夏普。其中,目前在大連及蘇州擁有生產線的Iris Ohyama,在遷回日本後將開始生產口罩,且口罩所需材料都將由日本本土提供,不再依賴海外供應。
此外,諸如清潔用品商莎羅雅(Saraya)、鹽野義製藥、醫療儀器商泰爾茂(Terumo)、化工廠鐘化(Kaneka)等日本大型企業,也都在名單當中。報導提到,這57家返回日本本土的日企,共可獲得574億日圓的補貼。
報導指出,日本政府在2020財政年度編列2200億日圓的預算,作為鼓勵日企返回日本本土生產之用。但其中的235億日圓,則是鼓勵日企將生產線從中國向東南亞轉移。
自從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今年初在日本蔓延以來,因醫療物資短缺備受批評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便數度公開表示鼓勵日企把生產線遷回日本。其中,安倍在3月上旬的一項會議中指出,企業生產盡量不要依賴單一國家,應向東南亞等國轉移,實現生產基地的多元化。
終端市場就在那,日企撤出中國有難度
《彭博新聞》指出,隨著美中關係惡化,在美國和全球其他地區關於如何使經濟和中國脫鉤的討論也越來越多。日本此番協助企業撤出的決定,類似台灣2019年的台商回流政策。目前為止除了日本,沒有國家真正推出具體政策來鼓勵企業轉移陣地。
在一般狀況下,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路透》報導,2018年日本企業在中國至少有7400家廠房或分部,比2008年多60%;這些中國廠房每年生產產品總額高達2520億美元,其中73%商品銷售於中國市場,17%回銷日本。
但疫情打亂了日企與中國的羈絆,也重創中國形象。《彭博新聞》指出,日本2012年因「釣魚台國有化」爭議,觸發中國反日示威活動,此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一直努力改善日中關係,但疫情和東海領土爭議不斷,這些努力總是顯得事倍功半。

然而要使企業撤出中國,並不單單是產線轉移那麼簡單。《路透》上月的報導指出,許多公司認為要將產線移回日本既不實際,在經濟上也不合理,因為這些產品最終是要賣給中國消費者,在中國生產可以更即時,縮短交貨時間和成本,較符合效益。
特別是汽車零件,因為體積較大,必須離終端市場近一點,才能控制成本。日系車商如豐田(Toyota)、日產(Nissan)、本田(Honda)在中國都至少有3處研發中心,且中國零件供應商在過去10年提高競爭力,可提供更便宜的零件;一名不願具名的車廠高層人員對《路透》表示,即使他們願意,也很難減少對中國零件的仰賴。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日本補助87家日企撤離中國 大手筆砸近2百億(中央社)
- Japan reveals 87 projects eligible for 'China exit' subsidies(日本經濟新聞)
- サプライチェーン対策のための国内投資促進事業費補助金の先行審査分採択事業が決定されました(日本經濟產業省)
- Japan Starts Paying Firms to Cut Reliance on Chinese Factories(彭博新聞)
- Japan wants manufacturing back from China, but breaking up supply chains is hard to do(路透)
責任編輯:林宜萱
核稿編輯:楊士範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0-07-21 歐盟27國領袖熬夜達成紓困協議,節儉聯盟「殺價成功」砍1100億歐元捐款
- 2020-07-21 日本布口罩的兩種戴法:金肉人方式 vs. 羅賓假面方式
- 2020-07-20 日本政府砸700億日圓讓87家企業撤出中國,口罩「一條龍」在日本生產
- 2020-07-20 怕丈夫在安養機構太孤獨,企業CEO去療養院當洗碗工只求下班後能相見
- 2020-07-20 像林鄭這樣反智的女子
Tags:
從生活實踐淨零轉型,讓地球HP值滿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暖化情勢日益嚴峻,必須積極因應;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都與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但只要從小地方開始做出改變,就能帶來轉機,讓地球重拾生機。
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然而因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碳排,溫度上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並造成災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3月公布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根據2021年10月各國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承諾的減排量仍不足以將本世紀末的升溫控制在1.5°C,甚至難以限制在2°C;氣候變遷已對地球健康構成威脅,一個「宜居且永續的未來」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
全球升溫攝氏1.5 °C、 2°C,影響有這麼大嗎?
IPCC 估計,若地球升溫1.5°C,到2100年前海平面將上升0.26到0.77公尺,若升溫至2°C則將再增加0.1公尺,將影響小型島嶼、低窪沿海及三角洲等區域約1,000萬人口暴露在相關風險中;就研究涵蓋的105,000個物種,升溫1.5 °C會有 6% 的昆蟲、 8% 的植物和 4% 的脊椎動物地理分布範圍會縮小50%,升溫2°C,則會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消失;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發病率或死亡率將增加,並提高相關蟲媒傳染疾病帶來的風險。
面對全球氣候失衡的威脅,我們就像遊戲中闖關的玩家,必須想辦法讓地球的HP值(生命值)恢復,然而這不是遊戲,挑戰結果意味著我們真實的未來。減碳、零碳是控制暖化的關鍵,加速導入再生能源、電氣化是主要國家刻正加速推動的重要政策,然而發電過程勢必有能量轉換的效率損失,輸配電則有線損,因此國際能源總署(IEA)倡議各國在思考未來能源組合(energy portfolio)時,應將節能視為第一燃料(energy saving is the first fuel)。歐盟目標在2030年最終能源消費較2020年實績值減少15.8%,法國淨零策略(SNBC)則規劃大幅提升工業、住宅、運輸能源效率,日本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也提出2030年電力需求較2013年減少20%的目標。
除了國家層級推動的的節能目標,你我還能採取哪些行動、讓地球恢復生機?
多想兩秒鐘,地球更輕鬆
愛地球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也是很潮的生活態度,每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生活小細節,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讓地球更宜居。
1. 利用大眾運輸或碳排量低的交通運具
根據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係由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共同達成,根據環境部提供的數據,2021年我國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13%,若使用電動運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短程距離往返選擇走路、騎腳踏車,可有效減少碳排,有助改善空氣品質,更有益身體健康。

2. 自備環保用具,減少一次用產品使用
出門前隨手攜帶環保購物袋、環保杯、杯套或環保餐具,如果忘記帶,亦可使用租借循環杯與容器,或店家提供的環保餐具,尤其少用一個塑膠袋就相當於減碳0.057公斤,幾秒鐘的選擇與行動,能夠減少一次性產品垃圾、省下處理廢棄餐具的能源消耗,降低地球的負擔。舉手之勞自備購物袋、餐具,就是實踐減碳生活的第一步。
3. 認明節能標章,省電還能減碳
常見於耗能商品上的「能源效率標示」,提供了年耗電量、耗能等級資訊,並根據不同產品提供對應的能源效率數據;耗能等級數字越低代表耗能越少、越節能,圖示上的溫度計也就會落在象徵地球降溫的藍綠色;而貼有節能標章的產品,代表能源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10-50%,所以用電更省,更有助於降低碳排。
4. 智慧用電,錢包受惠
智慧電表是具備通訊功能的電力量測設備,每日可將用電數據回傳台電公司,搭配使用「台灣電力App」,可查詢每15分鐘的用電量,每6小時可結算一次電費,另外,還可透過APP內「用電比較」、「未出帳用電量」、「費率試算」、「住宅用電分析」等功能,掌控電費支出及家電使用情形,找出家中的吃電怪獸,即時調整用電習慣,省下不必要的電費支出。

5. 加入綠領行列,將知識化作守護地球的行動
除了節能,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更是降低碳排的關鍵,近年來在政府的加速推動下,我國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望達到10%,逐漸成為供電要角;不過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3年9月發布的新版《2023年淨零路徑圖》(Net Zero Roadmap 2023 Update –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 °C Goal in Reach),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成長三倍達到11,000GW,才能達成淨零排放情境所設定的減排量。更多的再生能源,意味著基礎建設、技術研發、產業推動也必須加倍投入,有賴運輸、建築、金融……等不同領域的「綠領人才」投入實踐淨零轉型。根據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2013-2023十年間,綠領工作數成長6.5倍;面對2050淨零目標,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
淨零轉型你我同行
在這場為了地球未來而戰的任務中,每個地球玩家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隨手關燈、自備購物袋這樣的舉手之勞,或是選擇低碳排的電器與運具,甚至成為綠領工作者親自參與,每一個支持淨零轉型的力量,都有助於地球HP生命值恢復滿點。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