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日本政府砸700億日圓讓87家企業撤出中國,口罩「一條龍」在日本生產

日本政府砸700億日圓讓87家企業撤出中國,口罩「一條龍」在日本生產
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政府斥資700億日圓補助日企撤出中國,希望能分散供應鏈,避免類似疫情爆發後醫療物資短缺的情況再次出現。不過對於部分產業,由於市場就在中國,撤離中國並不符合經濟效益。

自疫情爆發後,全球多國意識到經濟和供應鏈不能仰賴中國,開始敦促企業回流或分散投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3月已有類似暗示,也採取實際行動。日本經濟產業省本月17日表示,已有近90家企業申請了從中國撤出的補助,其中包含家用品製造商Iris Ohyama,撤回日本後將開始製造口罩,避免再出現像疫情爆發後的國內斷貨恐慌。

醫療物資短缺而挨批,讓日本政府下定決心

(中央社)日媒報導,日本政府大手筆提供700億日圓(新台幣約193億元/港幣約51億元)資金,補助87家日企從中國撤出生產線。據報導,這些日企將把生產線轉移到越南、寮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甚至回到日本。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17日公布了第一批申請獲得這項大規模補貼計劃的企業名單。在這87家日企當中,30家將轉移到東南亞,57家則返回日本設廠。

至於產業別,根據報導,這87家企業包括製造電子電器、飛機零件、汽車零件、化學肥料、醫療製藥、造紙、資訊、光學、原料加工等產業。

報導指出,將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的30家日本企業,包括計劃遷廠到越南及寮國的光學及資訊產品大廠Hoya,以及可望遷廠到馬來西亞的住友橡膠。

至於57家計劃遷回日本的企業,則包括家用品製造商Iris Ohyama,以及電子電器大廠夏普。其中,目前在大連及蘇州擁有生產線的Iris Ohyama,在遷回日本後將開始生產口罩,且口罩所需材料都將由日本本土提供,不再依賴海外供應。

RTS38VRT
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日本在疫情爆發後口罩一度短缺,安倍緊急訂製發放的布口罩尺寸又明顯太小,引發民怨。

此外,諸如清潔用品商莎羅雅(Saraya)、鹽野義製藥、醫療儀器商泰爾茂(Terumo)、化工廠鐘化(Kaneka)等日本大型企業,也都在名單當中。報導提到,這57家返回日本本土的日企,共可獲得574億日圓的補貼。

報導指出,日本政府在2020財政年度編列2200億日圓的預算,作為鼓勵日企返回日本本土生產之用。但其中的235億日圓,則是鼓勵日企將生產線從中國向東南亞轉移。

自從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今年初在日本蔓延以來,因醫療物資短缺備受批評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便數度公開表示鼓勵日企把生產線遷回日本。其中,安倍在3月上旬的一項會議中指出,企業生產盡量不要依賴單一國家,應向東南亞等國轉移,實現生產基地的多元化。

終端市場就在那,日企撤出中國有難度

《彭博新聞》指出,隨著美中關係惡化,在美國和全球其他地區關於如何使經濟和中國脫鉤的討論也越來越多。日本此番協助企業撤出的決定,類似台灣2019年的台商回流政策。目前為止除了日本,沒有國家真正推出具體政策來鼓勵企業轉移陣地。

在一般狀況下,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路透》報導,2018年日本企業在中國至少有7400家廠房或分部,比2008年多60%;這些中國廠房每年生產產品總額高達2520億美元,其中73%商品銷售於中國市場,17%回銷日本。

但疫情打亂了日企與中國的羈絆,也重創中國形象。《彭博新聞》指出,日本2012年因「釣魚台國有化」爭議,觸發中國反日示威活動,此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一直努力改善日中關係,但疫情和東海領土爭議不斷,這些努力總是顯得事倍功半。

RTR382B3
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2012年釣魚台爭議後,中國爆發反日活動,到處可見「抵制日貨」標語。照片攝於北京。

然而要使企業撤出中國,並不單單是產線轉移那麼簡單。《路透》上月的報導指出,許多公司認為要將產線移回日本既不實際,在經濟上也不合理,因為這些產品最終是要賣給中國消費者,在中國生產可以更即時,縮短交貨時間和成本,較符合效益。

特別是汽車零件,因為體積較大,必須離終端市場近一點,才能控制成本。日系車商如豐田(Toyota)、日產(Nissan)、本田(Honda)在中國都至少有3處研發中心,且中國零件供應商在過去10年提高競爭力,可提供更便宜的零件;一名不願具名的車廠高層人員對《路透》表示,即使他們願意,也很難減少對中國零件的仰賴。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林宜萱
核稿編輯:楊士範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