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住戶徹夜擋拆到最後一刻,「南鐵東移案」簽同意書換緩拆2個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南市是六都當中唯一沒有捷運、沒有鐵路立體化的城市。台鐵鐵道將市區一分為二,地下化工程在2009年通過,會影響沿線407戶居民、309棟建物。
台南鐵路地下化工程原定今(21)日清晨強制拆除位於北區開元路的拒拆遷戶黃家,反南鐵東移自救會昨晚發起守夜擋拆,大批警方包圍現場,和住戶及聲援者發生衝突。其中一戶屋主清晨3點多,終於簽署點交同意書,鐵道局決定緩拆2個月。
《中央社》報導,台南鐵路地下化沿線有340拆遷戶,至今仍有5戶拒絕拆遷。施工單位交通部鐵道局原定於今天清晨6時強制拆除北區開元路11號、13號。這2戶同屬屋主黃春香一家人產權,至今仍有包括黃春香99歲的母親等人居住。另外也租給其他租客。
《ETtoday》報導,20日晚上起,台南市警五分局就出動上百名警力在北區開元路現場戒護,以人牆阻擋支援擋拆人士,雙方發生激烈推擠衝突,最後在鐵道局中工處主任工程師吳志仁與黃春香協調,於今晨達成協議,再給2個月拆遷期,由黃春香自行拆除,於凌晨3時多結束這場強拆行動。另外幾戶由於仍不同意,23日依然會執行強制拆除。
同意還是被迫?住戶無奈
《聯合報》報導,黃春香所簽下的點交同意書,內容指若拆遷戶未在9月20日前自行拆遷並點交,鐵道局可強制拆除地上物,屆時工程範圍內所有地上物以及遺留私人物品,都視為拋棄的廢棄物。
「越到要強拆的時間點,我壓力越大」,黃春香說,她知道如果沒有簽下緩拆同意書,她的房子一定會被拆掉,所以她願意和鐵道局溝通,所提方案如何待談好再公布。黃春香說,9年來已盡心盡力,外界一直說拒拆戶就是愛錢,她很不能接受,她只是認為,公共建設應該用公有地做,而非搶民地,「政府要強拆,我沒辦法阻擋這種,畢竟工人鷹架都裝1個多月了」。
《蘋果日報》報導,黃春香說,鐵道局的態度很強硬,就是要用「強仔(台語)」,從1週前就展開拆除計畫,昨天架設圍籬,動作持續進行,她是考量樓上租戶態度激烈,堅持不走,甚至帶了汽油桶要,她很擔心今天會有激烈抗爭,才決定簽下拆遷同意書,並協議在2個月後交屋。
對於在拆遷最後一刻向鐵道局「妥協」,黃春香說,參與反南鐵東移抗爭以來,大家都盡力了,她也對一直帶著自救會到處抗爭長達8年的會長陳致曉感到不好意思,自己無法堅持到最後一刻。
長期關注台灣土地迫遷案,也經常陪反南鐵東移自救會開記者會的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則批評,當掌權者部下重兵並兵臨城下,直接拿刀子架在人民脖子上時,這怎麼會是「溝通、協調」及「同意」呢?這不就是「脅迫」嗎?
台灣土地正義行動聯盟則批評,5天前以一紙公文公告強拆,在強拆前夕以大批警力與機具威脅,告訴住戶,你必須「自願」拆除自己的家園,好換來卑微的2個月的緩拆,好讓你替自己90歲的老媽媽找到下一個落腳處,以及讓情同姐妹、經濟弱勢的租客擁有些微的喘息空間。最重要的,是用這樣的手段換來台南市府、鐵工局「南鐵案沒有強拆」、「居民都是自願」的美名。
仍有2戶不同意,下一波強拆在後天?
《中央社》報導,交通部鐵道局中部工程處主任工程司吳志仁表示,鐵道局與台南市政府等相關單位採柔性勸說為第一原則,展現誠意與拒拆遷戶溝通。另外3戶位於東區的拒絕拆遷戶,原定於23日進行強制拆除,但其中1戶已答應於8月中旬自行拆除,23日將不會執行,另外2戶則還在持續溝通中。
綜合《蘋果日報》和《自由時報》報導,鐵路地下化工程是在1993年開始規劃,2009年由馬英九政府通過。鐵路地下化會影響沿線407戶居民、309棟建物。拆遷戶認為,市府原計劃是「原軌原地施工」,借用民地建臨時軌、待地下化完工再原地重建家園,但市府後來把施工方案改為「台鐵路線東移」,這過程程序不正義、有圖利財團之嫌。
副總統賴清德在任職台南市長期間,執行政策開始遭到反對,2012年8月,聲援者和住戶組成「反台南鐵路東移自救會」,不斷發起抗爭;也在律師協助下,打行政訴訟控告環保署,要求重啟環境影響評估。
整個工程原訂於2017年5月完工,但因為拒遷戶抗爭,至今未施工。8年來許多人放棄搬走,最後的不同意戶越來越少,《焦點事件》報導,6月11號,鐵道局曾強制拆除不同意戶張家,不過由於承租戶早已搬離,房屋無人居住,當天也沒有強烈的抗爭。
支持台鐵地下化工程的臉書粉絲專頁「台南不搞軌」稱,這次鐵道局的強拆動作,是因為行政院長蘇貞昌認為此案延宕已久,強力要求下跳過交通部直接指揮。
《蘋果日報》報導,市長黃偉哲指出,為照顧鐵沿線拆遷戶的權益,台南市政府全國首創興建台南市鐵路地下化專案照顧住宅,土地徵收也比其他城市相同案件做得更好;同時讓拆遷戶完成搬遷後,才開始進行工程,今年的民調結果也顯示有86%贊成工程繼續進行。
交通局局長王銘德表示,比照六都的交通建設情況,台南市是唯一沒有捷運、沒有鐵路立體化的城市,台鐵將市區一分為二,沿線有9處平交道、4處地下道、3處高架橋,嚴重阻隔市區交通,台南鐵路地下化工程可謂是市民期盼已久的工程。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南鐵北區拒遷戶同意點交 強拆暫緩2個月(中央社)
- 【南鐵東移】強拆轉彎!抗議對峙8小時 99歲嬤家最後一刻同意點交(蘋果日報)
- 下週最後大清拆 南鐵不同意四戶誓言抗爭到底(焦點事件)
- 快訊/南鐵強拆「99歲阿嬤家」爆衝突!達成協議了 黃家2個月內自行拆除(ETtoday)
- 獨家》8年抗戰放棄?反南鐵東移自救會長陳致曉連夜搬家(自由時報)
- 南鐵強拆爆衝突抗議對峙8小時 拆遷戶簽下緩拆2個月同意書(聯合報)
- 「南鐵東移」爭什麼? 這6點告訴你(蘋果日報)
責任編輯:李秉芳
核稿編輯:黃筱歡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