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國安法》施行後,台灣與香港在自由人權價值上已是相逆而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曾經「兩岸三地」是一個學理與實務對話的重要概念,反送中運動爆發後台灣也支持港人高度自治與追求民主的立場,不過在《港版國安法》上路、港府要求台灣外交人員簽署「一中切結書」時,也代表台灣香港在自由和法治的路上分道揚鑣。
去年香港反送中運動爆發,台灣與香港的關係有了微妙的變化,直至今年7月北京一意孤行推出《港區國安法》後,尤以第43條施行細則中要求台灣政治組織及其代理人提供涉港活動資料,並以刑責與罰緩脅迫台灣駐港單位及其他組織配合,這掀起了台港之間的政治風波,以及凸顯對於「國家安全」與「罪行定義」的認知差異,同時也為未來雙邊交流互動劃下重重的隔閡。
顯然《港區國安法》施行後,台港在自由人權價值的信仰上已是相逆而行。
無獨有偶,陸委會駐港機構多名官員被港府要求須簽署「一中切結書」方能取得延期簽證,這不但是台港關係發展以來首見的對台措施,更是港府配合北京意志下的政治操作手法,其背後意涵甚重。主要理由之一是中共為能落實《港辦國安法》對於非香港籍人士及境外組織的管制,想必未來也會將類似要求適用於其他國家政府的駐港機構;二是對內產生警示效果,表面上要打造「脫離一中立場則遠離香港」的氛圍,實質上是要「孤立」香港民主派並打壓港人的民主思想與言論自由。
台灣香港,從惺惺相惜到今非昔比
回顧過去,台灣與香港有著時代悲劇下的惺惺相惜,同樣走過被大中國天朝統治後被拋棄的殖民經驗,這樣的歷史同溫感讓彼此有了可以「通話」的共鳴,尤其在國民政府退居來台後,香港某個程度上成了兩岸有限訊息的中轉地,1987年前台灣尚未解嚴且未開放民眾赴中探親,許多遠離家鄉的外省族群便透過香港來傳遞書信以懷思鄉之情。在1997年香港回歸後,縱然在一國兩制下,香港仍保有自治身份,扮演起兩岸轉機往來的航運樞紐角色,其重要性與功能性不言而喻。
此外,在兩岸尚未直航前,香港也扮演了兩岸經貿往來的重要中間據點,當時許多台商採取經香港至中國進行投資設廠的路徑,這樣的「投資帶動貿易」模式也讓台港之間的貿易比重占有一定份量,「兩岸三地」也逐漸形成一個學理與實務對話的重要概念;台港之間能有這樣的特殊關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香港具有國際化與法治化的環境與條件,無論在香港回歸前後,抑或台灣處於威權體制及民主化的過程中,台港的互動往來密切,在政治經濟上有不可取代的意義。
其實,這並不是首次港府因為政治因素不續發台灣駐港官員的簽證,早在1999年11月港府便因當時台灣駐港代表鄭安國闡述「特殊兩國論」而被拒絕續發工作簽證;雖然此次我方被拒延期簽證也是來自北京的壓力,但是卻有著不同的時空環境與背景因素,北京加強治港力道,以及國際社會反制《港區國安法》,加上香港的特殊地位與功能逐漸殆盡,台港之間共通的自由法治價值也已今非昔比,台港關係恐怕已是「回不去了」。
今天的台灣與香港已經非常不同,卻仍有人在刻意混淆
我方拒絕簽署「一中切結書」是相當合理且正確的作法,畢竟在主權獨立的原則上,雖然台、港、中三邊有其政治上的特殊性,但都不該輕易的破壞長久互動默契,將政治前提作為台港交流的前提更是有違「維持現狀」的基本政策認識,也不符合現實情境。
此外,台灣長期關注香港民主發展,尤其在2019年反送中運動爆發後,台灣支持港人高度自治與追求民主的立場從來沒有改變,倘若接受任何有違民主原則的政治條件,不但失去民主國家該有的道義風範,更可能因而成為港人受政治破壞的幫兇。
諷刺的是,日前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將「台港關係破裂歸責於蔡政府撐香港民主發展」,荒謬之言不但無視北京對港人高度自治的失信食言,更以「林鄭月娥對蔡英文同為女人當家是英雄惜英雄」來抬高「港府對台的恩澤庇護」,完全是不當類比,而且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說法;蔡正元刻意忽略中華民國台灣與香港的政治地位不同,同時故意混淆「民主」與「極權」之間的天淵之別——台灣總統經人民直選與香港特首由北京欽點的差異——其心可誅。

部分政治人物更是「一手聲援香港,一手搭著中國」的功利思維,一再將香港議題作為政治算計的祭品,選舉需要時就大力蹭香港民主以達政治性尋租(Rent-seeking)的目的;見風轉舵的敏感度,強烈意識需要中國利益的選擇時,便政治正確對港情勢噤聲不語,甚至是與北京聯手轉身批評台灣政府支持港人爭取民主。
這樣倒果為因的作為,將「罪魁禍首」的中共與「加害人」的港府硬拗為「被害人」,好似「中共代理人」般的自我感覺良好,實在讓人不勝唏噓!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港版國安法”的相關議題
- 2020-07-28 新西蘭暫停與港引渡協議:「不信香港刑事司法獨立於中國」
- 2020-07-23 為「向中國表達不滿」,德國將暫停與香港引渡協議、加碼提供港人獎學金
- 2020-07-22 《港區國安法》施行後,台灣與香港在自由人權價值上已是相逆而行
- 2020-07-21 「分裂國家」納入刑責無可厚非,但問題是中國沒有可靠的司法
- 2020-07-21 反制港區國安法:英國宣布無限期中止與港「引渡協議」,同時禁止出口致命武器到香港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