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27國領袖熬夜達成紓困協議,節儉聯盟「殺價成功」砍1100億歐元捐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歐盟27國領袖挑燈夜戰,終於對紓困金捐款與貸款額度達成共識,其中5000億歐元無償捐款在「節儉聯盟」堅持下,削減至3900億元。這是歐洲高峰會鑒戰時間史上第2長的會議。
歐盟各國領袖自本月17日開始在布魯塞爾討論經濟紓困預算,經歷4天討論,終於在當地時間今(21)日凌晨5時許達成共識,其中針對7500億歐元(約新台幣25兆元)的後疫情復甦基金,將以「捐款」和「貸款」兩種形式分配,捐款總額為3900億歐元,低於最初提案中的5000億歐元,可說是「節儉聯盟」殺價成功。雖然達成協議,歐洲各國之間的歧異,短期內可能很難化解。
各國領袖齊熬夜,史上第2長的歐盟高峰會
《路透》報導,歐盟27國領袖在峰會第4天晚上徹夜討論,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於今日凌晨5點15分左右,在推特發文說「成交!」宣告這場馬拉松式的高峰會總算畫下句點。宣布達成協議後,歐元對美元匯率今天升至4個月新高。
Deal!
— Charles Michel (@eucopresident) July 21, 2020
《歐洲新聞台》指出,這次高峰會原定上周六就會結束,但為能達成協議,領袖們決定延長,也差點打破史上最長的歐州高峰會紀錄。目前紀錄保持者是2000年12月在法國尼斯舉辦的高峰會,當年會議從12月7日早上9點45分開始,至12月11日早晨5點半才結束。
會議中討論總額高達1.8兆歐元(約新台幣61兆元)的長期預算與經濟復甦計劃,其中7500億歐元的紓困金分配是造成此次高峰會延長的原因。法國和德國最早的提案,是無償捐款5000億歐元給經濟遭疫情重創的國家,餘下2500億歐元作為貸款。
以荷蘭為首的「節儉聯盟」卻堅持,中東歐國家想爭取到資金,就必須遵守歐盟法治原則,且無償捐款總額上限最多為3500億歐元。「節儉聯盟」與波蘭、匈牙利等僵持不下,被波蘭批評為「吝嗇鬼」;《歐洲新聞台》報導,波蘭和匈牙利在過去幾年都被歐州法院譴責過破壞司法,匈牙利還被譴責侵害媒體自由、對難民待遇不人道等。
但是真正需要資金的其實是地中海周邊國家,這些地區因仰賴觀光,旅遊業受疫情打擊甚深,不能再等下去。
從5000億歐元殺到3900億歐元,「節儉聯盟」表示滿意
在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提議與協調之下,無償捐款總額最終定為3900億歐元,其餘3600億歐元則作貸款用,借貸的國家必須還款。
《路透》報導,「節儉聯盟」中的荷蘭原想拒絕援助經濟改革不力的國家,但對此已同意讓步,支持建立「暫停」機制,在完全斷絕援助前,先暫停補助3個月作為審查期,再決定是否繼續金援。
對於波蘭、匈牙利等國內法治問題,外交官員表示已經有進度,未說明細節。《路透》指出,除了地中海各國,波蘭將會是經濟復甦計劃的最大受益者。
《衛報》報導,奧地利總理庫爾茨(Sebastian Kurz)表示,對於事情的發展「感到非常開心」。
庫爾茨在這幾天會議中被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指責態度不佳,也因會議中曾出去接電話,被馬克宏批評目中無人;《路透》更報導,馬克宏在20日凌晨一度因為「節儉聯盟」的固執而氣到槌桌子。庫爾茨對此表示,「有些人沒睡飽就會脾氣暴躁,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也尊重。只要結果是好的就行了。」
溝通頻率對不上,歐盟諸國仍然同心嗎?
《歐洲電視台》報導,盧森堡總理貝特爾(Xavier Bettel)說,在他7年來參加過的歐洲會議裡,「從沒見過各國立場像這次如此分歧。」
荷蘭總理呂特(Mark Rutte)在最後一輪談判前,仍在對媒體強調,節儉聯盟「正在為所有成員國必要的透明改革而奮鬥」,並捍衛捐款額度。匈牙利總理奧爾班(Viktor Orbán)周日則稱,如果某些國家不想接受法規,「他們應該立刻離開歐盟」,不要用金錢懲罰他們、或是情感勒索;奧爾班言下之意是指,如果荷蘭覺得匈牙利沒有遵守歐盟法律,應該想辦法讓匈牙利退出,別用金援作為勒索。
Check out Orbán saying: if any country disrespects rule of law, should leave the EU immediately. pic.twitter.com/PD2c219rMA
— Sándor Zsíros (@EuroSandor) July 19, 2020
雖然歐洲理事會主席(Charles Michel)在記者會上振奮宣布,「我們做到了!歐洲是堅強的、歐洲是統一的」,並表示這份協議顯示歐盟有行動力,對未來也充滿信心;然而,隨著歐盟由創始6國,現擴張至27國,各國由於歷史與經濟背景的不同,在多邊合作、或堅持民族主義的道路上,各有自己的考量,越來越難以整合。
《歐洲電視台》指出,媒體對於高峰會的描述通常只是簡單區分為「成功」或「失敗」,但這次高峰會帶來的政治創傷可能比往常的更深。歐洲智庫羅伯舒曼基金會(Robert Schuman Foundation)會長莫里斯(Eric Maurice)對歐洲政治氛圍感到悲觀,他說未來除了疫情,還會有其他危機:
「我們看到,每次發生新的危機,大家都很難在同樣的頻率上溝通,南北之間、東西之間、大國與小國之間都很難。」
從這樣的氛圍來看,歐盟各領袖之間有一定程度的不信任,且已造成傷痕,需要時間才能癒合。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EU reaches deal on post-pandemic recovery after marathon summit(路透)
- EU summit: Leaders reach landmark €1.82 trillion COVID-19 recovery deal and budget(歐洲新聞台)
- EU leaders set to seal deal on spending and €750bn Covid-19 recovery plans(衛報)
核稿編輯:黃筱歡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0-07-22 武漢肺炎敲響皮草業喪鐘?丹麥、荷蘭、西班牙養殖場染疫,超過百萬隻水貂被撲殺
- 2020-07-22 美國司法部起訴2名中國駭客,控竊取武漢肺炎研究資料
- 2020-07-21 歐盟27國領袖熬夜達成紓困協議,節儉聯盟「殺價成功」砍1100億歐元捐款
- 2020-07-21 日本布口罩的兩種戴法:金肉人方式 vs. 羅賓假面方式
- 2020-07-20 日本政府砸700億日圓讓87家企業撤出中國,口罩「一條龍」在日本生產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