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葉啟政《從因果到機制》:以韋伯命題闡述「機制」作為理念型概念

葉啟政《從因果到機制》:以韋伯命題闡述「機制」作為理念型概念
Max Weber|Photo Credit: Unknown@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韋伯指出,自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以來,理性帶來的不只是對既有(宗教)信念的除魅與知性化,更引來了一個未預期的結果:意義流失現象,並造就了許多「沒有精神的專家」。

進而,讓我重述前面已提及的論點:更重要的是,以機制為基礎的解釋,乃以具選擇親近性的方式描繪著因果過程,而非窮盡所有的可能情況(事實上也不可能)。其所論述的因果因此具有著區域性(與選擇性),始終受特定社會條件隨時制約著,以致世間並無一成不變的因果「真理」。我們或許可以稱呼如此的機制觀為一種立體化的「當下此刻且此在」觀點吧!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從因果到機制:經驗實徵研究的概念再造》,群學出版

作者:葉啟政

  • TAAZE網路書店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在這部深具開創性的作品中,葉教授徹底反思了「確立因果關係」這個科學探討的核心課題。葉教授的前一部作品《實證的迷思》致力於破除以實證主義為主導的「典範迷思」,而在《從因果到機制》中,葉教授更上層樓,深入探討「因果」與「機制」此二論點如何架設、分殊、轉化與圓成的問題。

在過去,學者們力主採取「變項」這類概念來表徵現象的因果關係。這樣的表達方式卻有著基本缺陷,其中最為根本的莫過於,從表徵現象認定的因果關係可能是虛假的,經常無法有效處理「混淆因子」問題。針對此一難題,最典型的化解方法即是善用「機制」概念來補救。「機制」提供一套解釋項和被解釋項之間,相互連串且接續的因果聯繫。在此同時,機制卻也涉及到具因果鏈性質的「中介變項」問題。更貼切地來說,這乃關乎「機制」作為一種中介過程的問題了。

葉教授進一步以分析社會學和批判實在論作為分析對象,檢討他們各就不同立場如何處理「機制」這一概念。葉教授認識到,機制乃是一種具引信促發作用的解釋性思維理路。「機制」的內涵理法必然是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隨時空條件的更移卻可能轉變。這意味著,人作為具有能動性的行動者,在當下時空的思考與決定,對事態的發展,是具有決定性的關鍵因素。

最後,葉教授認為,我們可以採行Max Weber的「理念型」概念來處理「機制」作為因果權(能)力的表現。基本上,以機制為基礎的因果解釋,乃是以具選擇親近性的方式來描繪因果過程,而非窮盡所有的可能情況。其所論述的因果,其實是人們透過經驗所形塑出的一種心靈圖像,因此具有區域性與選擇性,始終受特定社會條件隨時制約著,易言之,世間並無一成不變的因果「真理」。

getImage
Photo Credit: 群學出版社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