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雨和上游水壩讓湄公河的水遲到,柬埔寨洞里薩湖居民成為「沒有魚的漁民」

少雨和上游水壩讓湄公河的水遲到,柬埔寨洞里薩湖居民成為「沒有魚的漁民」
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5歲的漁民San Savuth漁民已經打算到55公里之外的城市Siem Reap從事建築工作,「我們捕不到任何東西。這裡無水無魚。」

位於柬埔寨、湄公河流域(Mekong River)的洞里薩湖(Tonle Sap Lake),是東南亞最大淡水湖。專家指出,匯入這座湖泊的關鍵水流,卻已連續2年遲到,將嚴重擾亂漁業,並威脅到超過百萬人的糧食供應情形。

路透社》報導,湄公河在雨季時水面高漲,洞里薩河匯流,造成河流回流,為洞里薩湖帶來充盈的水量和漁獲。持續120天注入的水流,可以讓洞里薩湖水面,達到水流退去前的6倍高,一般而言,這個回流現象終止於季風結束之時——將通常是9月底。然而,今年(2020年)這波關鍵的水流尚未到來。

雖然,中國和寮國都表示,水壩帶來重要的經濟貢獻和穩定的水流,可以避免嚴重的水患和乾旱。不過,湄公河委員會 (Mekong River Commission,MRC)認為遲來的回流,是因為2019年降雨量比較少,以及在湄公河上的水壩——11座在中國,2座在寮國,「目前看來,回流的時間點不會像先前那樣。」

柬埔寨國家湄公河委員會(National Mekong Committee)副秘書長Long Saravuth說,根據雨量預報和數據,河川回流的現象應該會出現在8月。

國民報》報導,許多學者擔心,2020年中國水壩攔住太多湄公河的水,會導致像2019年一樣在季風結束後不穩定的水流,加劇泰國北部、寮國、柬埔寨和越南的乾旱。美國水資源監測機構地球之眼(Eyes on Earth)執行長兼主席Alan Basist表示,湄公河的水流變得非常不穩定,尤其在河上最大的Nuozhadu水壩2012年建成之後。

RTX7KZ2X
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7月6日,Kampong Khleang村莊一景,船隻停在連接於洞里薩湖的乾涸支流上。

無水無魚

路透社》報導,37歲的Khon Kheak住在依著洞里薩湖的村莊Kompong Khleang,他在高腳屋中一邊縫補漁網一邊說,「我已經連續2晚出門補魚,但都抓不到足夠的量。」去年(2019年),Khon Kheak一天還可以有12美元到25美元(約352元新台幣到734新台幣)收入,足以支應一家6口的開銷。

但最近這一趟,Khon Kheak只賺進大約3美元(約88元新台幣),他妻子Reth Thary 非常擔憂,「如果情況一直像這樣就糟了,我們還欠人家錢。」

25歲的漁民San Savuth漁民認為,柬埔寨政府應該要試著協調讓水壩適時釋出儲水,幫助Kompong Khleang的2000戶人家。San Savuth已經打算到55公里之外的城市Siem Reap從事建築工作,「我們捕不到任何東西。這裡無水無魚。」

即使沒有疫情影響國際旅遊,沒有水的Kampong Khleang,也已無望吸引當地旅客來此乘船遊覽了。觀光船的船主Ly Sam Ath說,「Kampong Khleang的人,是沒有魚的漁民。」

衛報》2019年的報導指出,洞里薩湖湖和周圍的洪氾區,在1997年被指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物圈保護區(Unesco biosphere reserve ),數百種魚類在此繁殖、覓食,但水壩阻擋了湄公河流域約160種需要長距離遷徙的魚類。

「(魚類)要回到上游(寮國北部)產卵,而幼魚則需要回到湄公河三角洲和洞里薩湖的大型洪氾區覓食。」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大湄公河計畫(WWF’s greater Mekong programme)資深顧問Marc Goichot說,「任何遷徙途中的障礙,都極有可能導致他們滅絕。」

作為世界最大的內陸魚生產國之一,柬埔寨的糧食穩定,很大程度需依賴湄公河。對洞里薩湖附近居民來說,過去魚是免費的,如今必須要購買,還伴隨著上漲的價格。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徐卉馨
核稿編輯:杜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