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冷戰架構成形中,不要只用「修昔底德陷阱」來理解美中關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冷戰的中心點就在台海/台灣,而且這不僅是地緣意義上的中心對抗,也是價值意義上的中心對抗。
文/賴怡忠
最近美國川普政府接連提出對中國的重要政策與戰略演說。
5月25日國安會發布「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路徑」(United States Strategic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6月24日國家安全顧問在亞歷桑納州鳳凰城發表「中共的意識形態與全球野心」(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Ideology and Global Ambitions),7月7日,美國調查局局長Christopher Wray在哈德森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發表「中國與中共對美國經濟與國家安全之威脅」(The Threat Pos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the Economic and National Security of the United States)的演講。
7月13日美國國務卿針對南海發佈「美國對南海海事主張之立場」(U.S. Position on Maritime Claims in the South China Sea)。7月16日美國司法部長William Barr在位於密西根州的福特總統紀念館針對中國政策發表演講。同日白宮首席科技政策顧問Kelvin Droegemeier在福斯新聞網上發表「中國的偷竊與顛覆威脅美國科學研發、健康與國家安全」的專文。7月18日美國國防部長Mark Esper在其就任週年細數其成績單的演說中,也「順帶」提到中國就是美國首要的戰略競爭者。
在一個半月內美國政府五大部門接連針對中國發表重大政策聲明,可說是前所未見。
雖然有人認為這是川普政府打算打中國牌的選舉操作,但這些演說的政策內容也標示著重大的態度轉折,如果再看到這段期間包括澳大利亞、日本、印度的對中政策變化,以及更早些時候北約秘書長的新宣示。大概可以嗅出美國正在重新建構1個針對中國的戰略對抗全球結盟,新的冷戰結構正在形成中。
美中競爭不再只是國際對抗
自從2017年底美國發布國家安全戰略,以及2018年美中貿易戰隨之開打後,大家逐漸認識到美中是處於戰略競爭狀態,即便有所謂的合作,也是競爭高於合作。但對於競爭的本質,則多還停留在這個競爭關係是個「修昔底德陷阱」,即守成強權(美國)面對崛起強權(中國)的競爭關係,或是這就是兩個強權的地緣戰略對抗。如果認為是前者,問題就會在於守成強權如何調適自身以適應新起強權,因此問題在於如何讓美國不會因為畏懼而發動預防性衝突來遏止中國崛起。
對於這個認知,美國川普政府一直有意識地提出反駁,認為美中關係不存在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中國國力與美國還有相當差距,反而中國是持續透過有計畫的國家偷竊、強迫技轉、對美國社會發動銳實力作戰及其他諸多犯罪性作為來取得優勢。
從「修昔底德陷阱」在美中關係論述發酵的時序也可以發現,遠在Graham Allison2016年那本《注定一戰》發表前。習近平從2012年快要上任前,就開始多次提到中美關係就是崛起強權VS.守成強權的動態關係,即所謂權力轉移理論討論的經典事證,可能會有修昔底德陷阱問題,因此提出為了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應為此建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
由於修昔底德陷阱把發生衝突的責任多放在守成強權身上,因此習近平多次引用並散布這個理論,實際上是暗地指控美國需要作出調整,並把發生衝突的責任歸屬放在美方,中方對此無須負責的用意。這也難怪川普政府官員會多次強調以修昔底德陷阱描述美中關係並不恰當。
但如果認為美中競爭關係是屬於一般性地緣對抗(後者),則其他國家就會想要如何避險,以避免自己在美中兩隻大象打架時被殃及池魚。
代表性的說法來自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去年在香格里拉會議演說,以及今年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發表的文章〈The Endangered Asian Century: America, China, and the Perils of Confrontation〉。雖然沒有直接指責誰在破壞現狀,但這些說法則是認為美中競爭與自己無關,明哲保身之道是與美中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但因為將競爭關係視為狹義的軍事對峙,因此美中等距論實際上等於拒美論。而這個論述又對經濟競爭視為對自己利益的侵害,因此會將美國種種在經濟結構重整、科技保護、標準制定等反制中國的措施,視為破壞經貿互賴與全球化的問題而強力反對。導致這個貌似中立,美中都不選邊的作為,實際上反而導致多所反對美國主張,但對中國作為卻予以背書的結果。
當美國在三年前提出美中處於戰略競爭關係,中國是個改變現狀的強權,美國必須改變過去40年的對中政策假設時,美國內部的建制派對此沒什麼反對意見,頂多在去年出了一篇〈中國不是美國敵人〉的百人聲明,但美國戰略社區以及兩黨已經建立對中國要改弦更張,與中國要全力對抗的共識。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Chatbot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