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依附理論(9):分手後,你和你的前任還是朋友嗎?

愛情依附理論(9):分手後,你和你的前任還是朋友嗎?
Photo Credit: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這篇文章裡,我將帶大家來看看關於分手之後,與對方做朋友或不做朋友的相關議題。

以後別做朋友 朋友不能牽手 想愛你的衝動 我只能笑著帶過

最好的朋友 有些夢 不能說出口 

就不用承擔 會失去你的心痛

——《以後別做朋友》,吳易緯

過去的心理學家在研究愛情時,大多以曖昧為起點,以分手為終點;很少有心理學家繼續研究分手之後,雙方的互動關係。

然而,隨著心理學研究的進展,在2017年時,Oxford出版的《The psychology of friendship》當中(ref. 1),詳細介紹了分手後做朋友的這個議題,也讓我們看見了心理學家開始正視「分手後做朋友」的這個議題。在這篇文章裡,我將帶大家來看看關於分手之後,與對方做朋友或不做朋友的相關議題。

分手後做朋友的比例

事實上在心理學界當中,一直到2002年時,Busboom等人(ref. 2)才第一次在論文中,提出分手之後關係延續下去的概念。

Busboom的這篇研究非同小可,雖然他採用的只是二選一的選項,也就是將受試者歸類為「與前任是朋友」跟「與前任不是朋友」這兩類,結果在他們蒐集到的386名18~24歲大學生有效樣本中,竟高達63%的人認為他們和前任依然是朋友,這個數字實在是高的嚇人。

另一篇研究則採用量尺的方式,來讓受試者判別自己和前任是不是朋友。這個量尺是這樣的:0分代表的是彼此目前不是朋友,1~7分則代表彼此是朋友,越高分代表是越親密的朋友。

結果發現,在131名大學生有效樣本中,只有11.5%的人填了0分,其他分數的比例由低到高則分別為7.6%、13.0%、10.0%、22.1%、21.4%、11.5%、3.1%(平均數3.49,標準差1.96)。顯示著大多數的人都認為,自己和前任還維持著某種程度的友誼(ref. 3)。

但是,上面都是國外的數據,國內的數據又是如何呢?

在過去,並未有台灣學者對此做過研究,但我在我的論文當作了第一次的研究(ref. 4),我將受試者分成四類:

  1. 無聯繫型:在分手之後,彼此幾乎或完全不再有聯絡。
  2. 被迫聯繫型:當事人無意願繼續連繫,但因為一些外力因素(如上課、社團),使得彼此被迫有所交集。
  3. 分手後友誼型(post-dissolutional friendship):在分手之後,彼此成為普通朋友。
  4. 似戀關係型:分手後彼此的互動仍然和情侶很類似,例如會接吻、牽手、擁抱、做愛等等。

而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有494人和前任已經毫無聯繫,87人則屬於被迫聯繫型,自認為還是朋友的則高達161人,相當於總人數的五分之一,而似戀關係的也有20人。

由此看來,國內分手後仍然是朋友的比例,遠遠低於國外的樣本。

什麼樣的人分手後會做朋友呢?

接下來,讀者一定會好奇的是,有哪些因素會導致一對情侶在分手後持續做朋友呢?這部分在國外的研究中發現,如果交往前就是普通朋友的話,那麼分手後繼續當朋友的可能性,會比一見鍾情的人來得更高(ref. 5)。

除此之外,如果雙方是協議分手的話(ref. 6, 7),或是在交往時對彼此的關係感到滿意的話(ref. 3),那麼彼此也比較有可能在分手後做朋友。

而我的研究則發現,如果交往中的伴侶在分手後,至少有其中一方在這段關係中有著越高的逃避傾向,那麼分手之後做朋友的機率就越低(ref. 4)。這樣的結果並不難理解,畢竟逃避依附的人在交往時,就不習慣和對方太親近,在交往之後要維繫關係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而如果要當朋友的話,必須雙方都願意投入在這段友誼當中,才有可能成為朋友。因此,若有一方有著較高的逃避傾向,勢必會讓彼此成為朋友的機會變得更低。

分手後做朋友,真的是一個好選擇嗎?

故事說到這裡,我想一定有人會問:「分手後當朋友不會很尷尬嗎?這樣真的好嗎?」

先來看看國外的研究如何回答這個問題。Busboom等人的研究發現,如果分手之後的友誼,能夠提供彼此物質上或心靈上的支持(如晚上可以有一個飯友、心情低落的時候可以有個人陪),那麼,你們的分手後友誼就會過得比較好。

反之,若是你身旁的家人、朋友不支持你們做朋友,或是其中一方交了新的伴侶,那麼這段友情的品質就會變得比較差(ref. 2, 8)。

但是,關於物質和心靈上的支持有一個但書:今天,如果是一個希望和對方做朋友的人,彼此之間有著較多的物質上或心靈上的支持,那麼他們會對這樣的狀態感到比較滿意。但相對的,對於那些不想聯繫的人而言,如果彼此的互動少、支持少,反而會讓當事人對這樣的狀態感到比較滿意(ref. 2)。

那麼,國內的研究又是如何呢?根據我的研究發現(ref. 4),交往後做朋友的人,分手之後調適的狀況,並不會比完全斷絕聯繫的人,或是被迫與對方連繫的人來得差。

但是,如果一段分手後友誼希望過的快樂,那麼充要條件是:這兩個人在分手後的這段友誼間,彼此對對方的焦慮程度與逃避程度都要越低越好,如果能夠如此的話,才能讓彼此對於分手調適得比較好。

反思分手後友誼,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故事寫到這裡,其實可以告一個段落了,但有一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就是有些人在分手之後,會不斷希望與對方做朋友,即使對方不願意,他們仍然不死心。

這時候,我就會希望讀者能夠反思說,自己想和對方做朋友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是希望當普通朋友而已嗎?還是希望死灰復燃呢?畢竟根據我的研究顯示,那些死纏爛打想做朋友的人,通常就是高焦慮的那一群人,而高焦慮則會使自己在分手後的調適情形來得較差(ref. 4)。

除此之外,國外的研究也顯示了,有些人期望當朋友是因為情人做不成,所以才退而求其次做朋友,對這些人而言,他們是因為對方仍舊具有吸引力,所以才希望跟對方當朋友的(ref. 9)。

那麼,如果你是屬於這一種類型的人,那就必須要好好思考看看,自己和對方當朋友的動機和目的究竟為何。畢竟研究結果顯示,帶著希望死灰復燃的心態想和對方當朋友,反而會使得自己分手調適來得更差。

參考資料

  1. Clark, E. M., Fernandez, P., Harris, A. L., Hasan, M., & Votaw, K. B. (2017). The Aftermath: Friendship after romantic relationship termination. In M. Hojjat & A. Moyer (Eds.). The Psychology of Friendship (pp. 177-194). Oxford, U. 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Busboom, A.L., et al., Can we still be friends? Resources and barriers to friendship quality after romantic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02. 9(2): p. 215-223.
  3. Bullock, M., et al., Can We Be (and Stay) Friends? Remaining Friends After Dissolution of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1. 151(5): p. 662-666.
  4. 龔佑霖(2019)。分手後依附系統之運作、互動關係類型與適應效果。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學位論文。未公開。
  5. Metts, S., W.R. Cupach, and R.A. Bejlovec, `I Love You Too Much to Ever Start Liking You’: Redefining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89. 6(3): p. 259-274.
  6. Hackathorn, J., Clark, E. M., Mattingly, B. A., Bullock, M., & Weaver, K. (2008, May). Breaking up might be hard to do: Interpersonal predictors of post-romantic friendships.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we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hicago, IL.
  7. Hill, C. T., Rubin, Z., & Peplau, L. A. (1976). Breakups before marriage: The end of 103 affair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2, 147–168.
  8. Foley, L., & Fraser, J. (1998). A research note on postdating relationships: The social embeddedness of redefining romantic couplings.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41, 209–219.
  9. Banks, S. P., Altendorf, D. M., Greene, J. O., & Cody, M. J. (1987). An examination of relationship disengagement: Perceptions, breakup strategies and outcomes. The Western Journal of Speech Communication, 51, 19–41.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