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情書》:情信物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書本和信件一樣,把情感摺合藏好,待對方翻開,是日式含蓄浪漫。就此《最後的情書》借夏目漱石有所提示:他不會直接說「我愛你」,換作一句「今夜月色真美」。
(文章內含劇透)
最後一封情書,就是遺書。原戲名「Last Letter」呼應著二十五年前的《情書》(Love Letter)。但在《最後的情書》裡,女主角未咲最後的一封信,是給女兒鮎美的遺書。但這不是一般的遺書,而是未咲在高中畢業禮的獻辭,也可說是她與同學鏡史郎的訂情之物。
不少愛情電影皆以情信為題材,例如台灣的《海角七號》、荷里活的《留給最愛的情書》和《分手的情書》;紀錄片《致褒曼的情書》則是有關挪威演員麗芙.烏曼與瑞典電影大師英瑪褒曼的一段情。為甚麼在通訊科技發達的年代,仍然有人會寫情信?情信與浪漫有甚麼特殊關係?
即時通訊的科技消弭了人們交流的距離,而浪漫之所繫正是距離;從時空的距離(如「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心意之距離(如「我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命運際遇之距離(如「曾經有一份至真嘅愛情喺我面前……」)到生死之間的距離。《情書》裡渡邊博子給已逝的未婚夫藤井樹寫的、本是寄往天國的情書,陰差陽錯送到另一個藤井樹手上,打開了回憶的盒子及隱藏多時的秘密。
與即時通訊不同,送出的情書令人等待,先期待收信人收到信件的一刻,再盼望對方回信的日子,異於智能電話裡已讀不回的焦慮。情信亦是內斂的,寫信人把盛載著情意的信紙對摺,放在信封裡,等待被對方打開,每一層紙都增添了思念的厚度。這是時空的距離。《最後的情書》的少年鏡史郎把情信託同學裕里交給其姊姊未咲,一直未知對方是否已經收到、心意如何。到他收到回覆,卻是裕里的表白信,打開前彷彿聽到她的心跳聲。這是心意之距離。二十多年後,裕里和鏡史郎因校友聚會重遇,卻展開一場誤認與冒認的遊戲:裕里以及未咲的女兒鮎美以未咲之名寫信給鏡史郎,鏡史郎則分別給她們回信,其實都緣於思念。裕里雖已婚並育有兩孩,重遇昔日傾慕的對象之後,少女之心重新跳動。鮎美藉著書信,希望了解母親年輕時的經歷,並認識這個深愛著母親的男人。鏡史郎知道最初寫信的是裕里,但這也是跟未咲重新聯繫的契機,只是不知道後者已逝。
未咲已殁,但因這三方的信,在回憶中彷彿又活過來。當他們寫信、讀信,鏡頭便隨思緒回到當初校園時,這是生死之間的距離。除了藉著書寫,岩井俊二亦透過選角把生者與逝者在電影中連接起來。在《情書》當中,學生時期的女藤井樹由酒井美紀飾演,成長後由中山美穗飾演,與博子樣貌相同。觀眾沒看到成長後的男藤井樹,他只在中學時期的回憶中露面,好像只活於人生最美好的時光之中。《最後的情書》的成年未咲亦從未露面,遺照是年少時所攝,與女兒鮎美樣貌相似,由廣瀨鈴一人分飾。兩者相異之處,在於《情書》中的逝者只留在日光明媚的回憶之中,而在《最後的情書》裡,因為廣瀨鈴既是未咲也是鮎美,母親的生命便猶如在女兒身上延續下去。

岩井俊二深諳日本物哀之美,讓角色低迴之情藉事物所觸發而流露。這些事物可以是環境,例如在《情書》中是天地蒼茫、漫天雪花,在《最後的情書》中是那荒廢的中學校舍,人去樓空。情意也寄寓書信之中,曰人生無常,卻銘記於紙頁之上。情書的形式不限於信件:男藤井樹在《追憶似水年華》的圖書館借閱卡上寫上藤井樹的名,同為上下款,是給女藤井樹的隱晦表白,物輕情長;鏡史郎把愛意寫成小說出版,以《未咲》為書名,而手稿都寄給她,是最重磅的情書。書本和信件一樣,把情感摺合藏好,待對方翻開,是日式含蓄浪漫。就此《最》借夏目漱石有所提示:他不會直接說「我愛你」,換作一句「今夜月色真美」。
「永遠快樂地生活在一起」是童話之甜蜜,稍瞬即逝空餘恨則更久久不能忘懷。未咲和鏡史郎只有一段短暫的交往,她後來卻嫁給一個將會對妻女施暴、不負責任的男人。導演把她的相貌和回憶留在最美好的年華,把遇人不淑的事蹟省略處理,或是對她受盡折磨的下半生感到不忍。鮎美在母親去世後一直表現平靜,直至鏡史郎到訪,她把母親珍藏的《未咲》手稿翻出來,埋藏已久的鬱鬱才得以流露。或許她想過很多次:為甚麼我的父親不是這個一生深愛著我母親的男人?期盼著的他終於出現,但陰陽永隔不相見。這本小說缺乏讀者,鏡史郎也寫不出第另一本作品,這都不重要。未咲視之為珍寶,這就夠了,這終究是一份情書。這既是生死之間也是命運際遇的距離,於紙頁之間顯隱有時,情意淡淡連延。
以眩目日光表達青春氣息已成愛情電影基本手勢,《最後的情書》的人物臉容卻常常藏於陰影之中,即使是校園回憶的片段,亦往往是半明半暗的側光。生之幽暗恍若死後猶存,同樣是潛在隱伏的態勢;鏡史郎耿耿於懷多年,直至聽到鮎美兩母女的心意,哀傷才得以釋放,向前邁步走進日光之中。未咲的遺書不是絕望之言,而是經鏡史郎指點而寫成的畢業獻辭,不是陳套的勉勵,而是回到原點的呼喚。這最後一份情書,可說是鏡史郎作為精神上的父親,與未咲留給鮎美的遺物。很多浪漫電影總要回到青春校園,因為這是人們懷抱著希望、朝向不同可能性的時光。情書每次被摺合與打開,皆重探人生潛在的可能性,綿綿無絕。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