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眉蓁論文抄襲事件,背後是台灣「學歷買賣市場」的長久陋習

李眉蓁論文抄襲事件,背後是台灣「學歷買賣市場」的長久陋習
李眉蓁今年7月回應論文抄襲事件記者會。|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學的生存問題確實不能等閒視之,但「大學教育的精神」也不該因而捨之,這顯然是目前國內許多大專院校面對的矛盾所在,仰賴學生繳交學費的契約關係,學校的作法與思維邏輯,儼然讓大學成為一個合法的「學歷買賣」平台。

近日,國民黨高雄市長補選候選人李眉蓁被爆碩士論文抄襲,學位論文抄襲陋習的問題如潘朵拉的盒子被揭開,縱然學歷與能否擔負市長一職之間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抄襲是嚴重的學術倫理問題,誠信又是學術發展的最基本要件,這對大學而言更是嚴重影響校譽的汙點;倘若涉及研究作假的人都可以卸責推諉給國家機器,那未來又該如何取信人民、為民喉舌?

顯然,這樣的誠信瑕疵對民主所講究的責任政治是何等的諷刺與不堪,且對社會大眾而言更是錯誤的示範,這不只是一件抄襲的醜聞,更是學術價值扭曲的現形記;可悲的是,李眉蓁的抄襲恐怕僅僅是冰山一角而已,更多違反學倫的惡習若一一曝在陽光底下,那對大學的超然地位更是重中之重的打擊。

大學為了生存,卻淪為洗學歷的窘境

從李眉蓁抄襲的事件來看,抄多抄少不是重點,讓人鄙棄的是,這些政客行走在學位審查的漏洞中,上下交相賊的互利結構是如此醜陋,這打了沒有勢力且努力上進的人一巴掌:原來「學位」是可以透過「關係」換來的。我們必須思考的是,論文抄襲案例為何在近年來如此氾濫?為何曾受過嚴謹學術訓練的教授們會自甘墮陋、降低標準、拋棄價值來配合一場場學術造假的演出?到底是疏於指導,還是利益共同體的共犯結構使然?

這是學術生態的大哉問,也是大學發展日積月累下的生存哀歌。

然而,在少子化的挑戰下,國內大專院校數量達160間之多,僧多粥少的現實下,許多大學面臨著經營的壓力,如何免於被大學市場給淘汰,開設在職專班就是面對時代洪流下的因應作法,「招生壓力」與「大學教育」之間的顧此失彼就成了這樣競逐短利的現象。

現實上,增加生源可以創造學費收入成了學校重要的財源,也是爭取教育部補助的主要依據,這在許多私立大專院校都是難以迴避的問題,畢竟財務缺口必須自食其力的形勢下,校內教授身兼招生任務猶如銷售員般到處開闢生源,教學成了售後服務的一環,「顧客化的師生關係」不但降低了教學品質,也讓老師們成了配合「洗學歷」的作業員,這樣的情況早已普遍不是新聞。

AP_20080333631883
Photo Credit:AP / 達志影像

當然,開設在職專班美其名是為了提供在職者有進修的教育機會,透過相關課程來讓學生獲得工作之外的理論知識與潮流趨勢,並能促進學理與實務之間的有機結合,甚至進一步產生產學合作的機會,這是許多在職專班成立的表徵意義;但事實上,許多專班的執行方式卻與當初成立的宗旨有著明顯的落差,師資成員濫竽充數不但掛羊頭賣狗肉,任課老師的專業程度與領域都有名不符實的問題。

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用心教學、專業授課、嚴格評量的老師是異類,且不受顧客學生喜愛,甚至被校方認定阻礙招生的拓展,也難怪乎老師請學生吃飯、上課蒙混帶過,為的就是博取顧客滿意度,延續執教機會。

被扭曲的大學發展:顧客化、補習班化的教育現象

一直以來,國內大學大致上可分為「教學型」與「研究型」的類別,顧名思義就是透過兩者的差異來作為資源投入、評鑑審查的標準。

當然,不同類型的大學就會依據現實與條件來擘劃生存之道,以在職專班的營運模式為例,通常一些教學型大學會深根經營學士學位,成立進修部、夜間部、學分班等方式,來拉攏沒有大學學歷的社會人士申請就讀;研究型大學則是積極經營研究生數,包括研究所在職生及碩士在職專班,後者的修習要求通常比較容易。

大學在招生渠道上採取各種措施,其實無傷大雅;但是,只為了學生數的量而不是提升教學的質,無差別性的招生到頭來對大學競爭力也毫無幫助。換句話說,不只是碩士班的在職專班有抄襲、造假的問題,其實學士班的在職專班更凸顯了整體大學教育的問題根本:或許學士班沒有學術論文的要求,若此為真,也不會需要類似的抄襲現象。

但是,為了討好學生來競逐在「學歷市場」中的口碑,校方往往會擔心授課老師教學過於嚴格,而不是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這使得許多老師面對的挑戰不是備課的壓力,反而是顧客不滿意的教學評鑑結果,這樣「反客為主」的教學生態極其不健康。

ng6ouq4bjutsniu1oeunyk6useljzz
Photo Credit: Unsplash

直言之,某個程度上來看,仰賴學生繳交學費的契約關係上,學校的作法與思維邏輯,儼然讓大學成為一個合法「學歷買賣」的平台。

學校有生源短缺的經營挑戰,老師也有教職難尋的壓力,這在少子化的環境中更是造就了大學學歷氾濫的結果,大學努力招生工作也是必然的生存之道。大學的發展除了有導向顧客化的問題之外,也有補習班化的現象,部分大學科系從課程設計到招生廣告都緊扣著「就業指標」,例如以國家考試、司法官考試科目進行專業課程設計,邀請學者專家講授考試議題,大學通識及選修課程相對弱化,並標榜著大學畢業後的公職考試及碩博士班考試的錄取名單,佐為辦學有成的證據。

從這個風氣可以看出,系所補習班化的功利思維已深根,大學教育的理念與高度則慢慢式微。

應翻轉僵固思維,打造具特色創新的大學創生模式

持平而論,大學的生存問題確實不能等閒視之,但「大學教育的精神」也不該因而捨之,這顯然是目前國內許多大專院校面對的矛盾所在,該如何克服恐怕需要與「現實問題」直球對決。

換言之,推廣在職教育的部分,大學應當採取更為多元且接地氣的方式,例如地方型大學的定位需要與地方發展或社區營造有緊密的鏈結,經營的手法上也應當鬆綁學位授予的方式,「專業認證」是屬大學自治一環,修習對象也應該有符合專業相近的篩選,課程要切中實際的專業內容,而不是以學位為目的機制設計,往往授課對象浮濫不清、課程內容又過於傳統,那在職教育僅僅只是提供學歷更新的管道而已。

國中高中停班停課教室
Photo Credit: 中央社